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雙鴨山
搜 索
寶清縣三措並舉 助農民致富增收
2016-04-29 14:51:03 來源:東北網  作者:馬淑芬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4月29日訊 近年來,寶清縣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通過科技培訓、結對幫扶、轉變觀念三措並舉,幫助農民“富腦子、富日子、富村子”,有力助推全縣脫貧攻堅。  

  科技培訓“富腦子”  

  針對部分農民致富能力不強的問題,寶清縣一改往年“扶貧便是捐錢”的辦法,把脫貧和“治愚”有機地結合起來,讓農民“要富袋子先富腦子”。

  農閑時節集中培訓。針對農業生產范圍廣、行業多、季節性強等特點,利用冬季農閑時節多次組織農業技術專家深入村屯開展多形式、多層次、多學科的農業技術培訓,不斷提高村民農業生產水平。年初以來,25名農業技術專家深入全縣145個村舉辦各類講座213次,受教育群眾達36500餘人次。

  農忙時節現場指導。備春耕期間,組織縣、鄉農業技術專家和各村科技致富能手深入田間地頭,幫助村民指導生產,解決村民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同時開設了“田間課堂”,針對水稻種植、白瓜種植、大豆種植、測土配方等10多個專業進行136次現場培訓,受到廣大農戶一致好評。

  遠程教育自我學習。充分利用遠程教育資源優勢,利用閑暇時間組織村民收看致富典型的先進經驗和實用技術的培訓知識,激發村民科技致富的信心和熱情,提高村民的科技致富水平。年初以來,共舉辦農民技術培訓班15期,培訓農民2000餘人次;通過遠程教育網共組織農民培訓21場次,培訓農民12000餘人次。  

  結對幫扶“富日子”  

  針對部分農民門路不廣、資金不多、技術不足的問題,寶清縣深入開展結對幫扶活動,因村施策,因人施策,讓農民群眾真正感受到黨的溫暖。

  能人帶富,抓生產幫後進。按照結對幫帶共同致富的思路,鼓勵黨員致富帶頭人、科技示范戶、種養殖大戶與貧困戶結成幫扶對子,形成致富共同體,通過先富帶後富、強戶帶弱戶,幫助農民致富增收。截至目前,全縣已有600餘名農村黨員致富帶頭人與1200餘名貧困群眾結成了幫扶對子。

  乾部幫富,抓服務幫協調。深入推進“一線工作法”,選派145名黨員領導乾部到村任“第一書記”,按照“摸實情、定規劃、理路子、強班子、辦實事、建制度”的工作要求,為所任職村破難題、促發展、惠民生。年初以來,“第一書記”共走訪群眾12000餘人次,召開各類座談會300餘次,征求各類意見建議3000餘條,撰寫調研文章145篇,形成任職計劃書145份,作出承諾事項400餘件。

  部門促富,抓資金幫項目。深入開展“百局聯百村”活動,充分發揮縣直部門在人纔、信息、技術等方面優勢,促進城市黨建資源向農村流動,不斷建立起促進農村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科技鏈、產業鏈、信息鏈、服務鏈。目前,各部門共爭取項目資金1600餘萬元,扶持致富項目23個,送技術資料2000餘本,提供致富信息300餘條。  

  轉變觀念“富村子”  

  針對部分農民多種經營觀念淡薄,致富手段不多,收入偏低、“小富即安”的問題,寶清縣通過不懈的探索,引導農民發展多種經營巧致富,快致富。

  大力開展土地流轉。著力培育壯大農民合作社等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積極引導農民依法自願有償流轉土地經營權,支持農民合作社和社會化服務體系托管農民土地,鼓勵農民以土地經營權入股農民合作社實行規模經營。目前,全縣土地經營權流轉面積達140萬畝,佔全縣土地面積的50%,農民合作社達671個,帶動2.2萬農戶規模經營。

  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按照“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產業布局,引導廣大農民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用特色造規模,借規模強特色。同時,加快實施千億斤糧食產能規劃田間工程項目,著力打造“寶清大白板”、“寶清紅紅小豆”、“富硒冷泥大米”等具有寶清特色的品牌,將特色品牌作為富民增收的重點進行突破,闖出了一條農業“增效”與農民“增收”並重的農業之路。 大力推廣“互聯網+”。著力打造具有寶清地方特色的電商名片,率先在全市成立了“互聯網+”電商孵化園,借助這個平臺,可以把寶清的名、特、優農產品進行整合後銷售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互聯網+”孵化園有力地拓展了電子商務的應用范圍,提昇電子商務的集聚輻射力,為寶清農產品銷售搭建了高效能、全方位的產銷對接渠道。

責任編輯:王艷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