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老人的人生做最後一段旅程護航。黑龍江省海員愛心護理院是黑龍江省第一家實行“醫養結合”的專業養老服務機構,主要收治因疾病、外傷、衰老而導致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該院前身是海員總醫院關懷病房,以醫辦養,醫養融合,實現了醫養無縫隙銜接。“五一”勞動節到來,記者來到位於哈市江北呼蘭區利民開發區榮昌路的黑龍江省海員愛心護理院,零距離接觸感受醫生、護士、護工的實際工作,真正感受到“默默無聞替黨和政府分懮、為家庭和社會解難,幫天下兒女盡孝”的人間大愛情懷。
東北網4月29日訊 (記者 楊金光) “小小孩、老小孩”。每一個房間乾淨整潔,床單被罩透著粉嫩,窗臺上幾盆小花盛開,床頭櫃一塵不染,無論是標准間還是四人間,盡管有許多吸著氧氣、臥床還帶著鼻飼的老人,但進入房間並沒有聞到異味,每個房間都有護工忙碌的身影不停歇。“五一”勞動節來臨之際,記者走訪位於哈市江北呼蘭區利民開發區榮昌路的黑龍江省海員愛心護理院。在護理院,護工們全天精心護理著老人們。
護工王玉瑩為老人翻身,查看老人情況。
護理技能 把重200斤老人從輪椅上轉到床鋪
隨著社會老齡化和諸多惡性病年輕化,護工已經成為一種不可缺少的社會職業。他們是介於護士與病人親屬之間的角色。據了解,我國養老機構人員從業者不到100萬,持證上崗的人數不足2萬。目前國內老年護理專業人纔缺口在千萬名以上,尤其是針對失能、失智老人的專業護理員,更是稀缺。護工的需求不斷增大,現實的情況卻是,全國護工缺口大,找一個好護工很難。
護工的從業人員大多數不是正規護理院校畢業,不具備系統醫學知識,但上崗前也需要專業知識培訓,合格之後纔能上崗。護工的職責主要是照顧自理的患者衛生清潔、買飯打水、陪伴聊天;不能自理的老人,需要護工輔助他們進食、排泄、觀察病情,輔助運動等。
11點10分,正是海員護理院入住老人的午飯時間,食堂已把飯菜送到了房間。在重度護理區,護工王玉瑩正在用榨汁機把老人的飯菜打汁,因為她護理著兩位插留置胃管、需要鼻飼流食的老人。她嫻熟地操起大針管緩慢地注入糊狀的食物。忙完這位又趕緊端起另一位老人的飯菜,用小勺一口一口地為老人喂飯。
護工王玉瑩。
紮著利落的馬尾辮,一米六多點的個頭,瘦小的身體不停地忙碌,喂完老人,已經12點了,她自己的飯菜都已經涼透了。匆匆吃過後,她又拿起拖把,拖起地來,走到一位老人床前,發現不對勁,老人排便了,她放下拖把趕緊拿手紙處理,瘦小的身體抱起一百五六十斤的老人,重新換上乾淨的尿墊。然後又接著拖地,打掃完衛生,又到了給臥床老人翻身的時間了。在海員護理院,對於臥床老人的護理要求是每2小時要為老人翻一次身,以免產生紅腫、褥瘡。忙完一圈到了老人午休時間。她不到120斤的弱小身軀,能把一位重達近200斤的老人從輪椅上輕松轉移到床鋪。她說,這都得益於護理技能培訓。
|
9年沒回家過春節老人換了20多個保姆
王玉瑩不善言談,總是問一句答一句,1977年出生,老家七臺河農村,家裡有公婆和70多歲的母親,兒子在上職高,丈夫在上海一個工廠打工,多次讓她過去她都拒絕了。丈夫心疼她說,“我能養得起家,不缺你那四千多塊錢,找個輕松點的工作也行呀!”
王玉瑩在海員護理院工作9年來,從沒回老家陪家人過一個春節,家人都十分抱怨。她卻說,過節的時候護理院的老人心裡更難受,更需要她。在海員護理院,護工最多“一對四”的照顧老人,但王玉瑩卻是個例外,她一人同時照顧8個老人。因為她在海員護理院工作的年頭長,被她照顧過的老人及其家屬都很滿意,老人都不願意換別的護工,指名找她護理。曾經有位臥床的老人,兒子做生意經常外出,擔心養老院照顧不周,兒子2年來在家先後給老人換過20多個保姆,不是保姆斥責、餓著老人就是老人看不上保姆,老人身上都有了褥瘡。經人介紹,兒子把老人送到了海員護理院找王玉瑩護理,半年下來,老人氣色逐漸好轉,身體的褥瘡都沒有了。
在另一個病房,94歲的臥床老人近日身體衰弱,遠在外地的女兒張阿姨、哈市的兒子都趕來護理院看望。張阿姨說“多虧了玉瑩精心,她這人就知道乾活,從不訴苦抱怨,我自己的老媽我清楚,年紀大、事情多愛挑剔,不好伺候,但老母親在海員入住3年多,沒有生一個褥瘡,真心感謝她的付出。”
沒睡過一晚整覺和老人有心電感應
每天4點半,玉瑩就起床為不能自理的老人擦身、洗漱。5點多,協助半自理的老人穿衣服起床,喂完早餐,打掃完衛生,又到了老人吃水果時間,榨汁喂食給老人,然後還要清洗器具消毒。幫老人翻身,忙完午飯,下午又該陪老人活動了,身體不靈活的老人不願意多走一步,她不善言談,但對老人卻極有耐心,“再走走,走一會兒就坐了。”直到晚上9點多,她纔能爬到床上休息,卻仍然不能睡個完整覺,夜裡11點左右下床查看每個老人的情況,幫助翻身,如果遇到有不舒服的老人,她4個小時的覺也就泡湯了,因為,老人一有不舒服就會大聲嚷、咳嗽,需要拍背、喝水……
她說和老人相處久了好像就有了心靈感應。曾經有一次半夜1點多,她起床給一位老人換完尿墊,總感覺心理不踏實,又重新挨床看了一遍,發現88歲的李奶奶神情不太對,已發不出聲音,她趕緊按呼叫按鈕。值班醫護判斷是心髒病發作,經及時轉診醫院樓搶救,挽救了老人的生命。遇到半夜突然發病的老人是經常有的事,能夠搶救過來她也跟著高興,有位她照顧4年的老人去世了,她傷心的眼淚掉了好幾天,老人們都說她哭得比老人兒女眼淚都多。據了解,王玉瑩在海員護理院工作9年來,照顧了大約五六十位半失能、失能的老人,有半身能老人康復後回家的,也有重度失能老人離世的,她為很多老人送了終。
老人的護工“乾閨女”我倆對脾氣
海員護理院12層是輕度護理區,這層區域的老人一般是患有老年癡呆、心腦梗後遺癥等慢性病患者,基本能夠自理飯食。護工許冬花正在給1216房間的兩位老人做餐前准備,把桌子、飯菜端到老人跟前,給老人帶好圍嘴,囑咐道,“乾媽你先吃,飯該涼了” 。這位短發、皮膚微黑、身材微胖健碩的中年婦女乾活、說話都帶著東北人的利落爽快,她一邊說一邊照顧著對床小腦萎縮、糖尿病老人,趴在這位白色寸短頭發的老人耳邊叫“吃飯啦!”老人從床上緩慢坐起來,許冬花摟著她的肩膀,哄她“我的老寶貝,咱們吃飯啦!”
“乾媽”章珍見此情景有點吃醋,“她糖尿病,我乾閨女不讓我跟她比,多照顧她些,別人每周都給洗一次澡,而給她洗兩次。不願意吃飯,還喂她。”老人口裡的“閨女”就指護工“許冬花”,章珍老人80多歲了,耳聰目明,只是腿腳有些不利索。“冬花是我乾女兒,人心地好、實在、能乾。我倆對脾氣,睡覺得讓她在我屋,我不打呼嚕,別的屋有人打呼嚕。”
把護理院當成了家老人是她的牽掛
今年46歲的許冬花老家在訥河農村,公婆和父母身體硬朗,丈夫和兒子在北京一個廠子裡打工,幾次打電話讓她過去她都捨不得走,她經常說,我走了,我照顧的四個老人咋辦。在海員護理院工作3年來,許冬花已經離不開老人,老人也離不開她。有一次,家裡有急事,她回去處理,坐火車還沒到家,“乾媽”章珍就開始給她打電話說想她,她安慰了好久纔掛斷電話。結果第二天,乾媽就病倒了。許冬花處理完老家的事情就著急往回趕,父母、兄弟姐妹都勸她好不容易回來一趟多住幾天,她卻說我得“回家了”,那些老人我放心不下,她的父母和姐妹們都驚愕的警告她:“這裡纔是你的家!”許冬花仍然堅持回到了海員護理院,回到了她牽掛的老人身邊。
護工許冬花。
為老人洗屎尿短褲用手幫老人摳排便
有專業護理人士表示,護工需要專業知識培訓,比如糖尿病的照護要注意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選擇多纖維、多蛋白類食物,並科學服用降糖藥物或注射胰島素;中風老人多數有失能情況,看護中則要協助他們定期清洗身體,定時翻身,避免生褥瘡。對於失智老人,要格外注意他們的行動,防止走失、跌倒、傷害、過飢或過飽等情況發生。
許冬花護理著兩個房間的4位老人,因為這是輕度護理區,護工要求只是協助老人打水洗漱、穿衣、吃飯,沒有要求護工要給老人洗腳、洗內衣褲。但是,這些八十多歲的老人常有大小便失禁、半夜鬧毛病的時候。這個拉褲子了,那個尿了,冬花都給老人把髒衣褲洗了。她說,人都有老的時候,哪能跟老人斤斤計較,輕度護理費裡不包括這部分,但我也不能看著老人顫巍巍地洗屎尿褲子,也不能把老人屎尿褲子留到家屬來的日子,扔掉了,那老人得多心疼呀。就是這樣心靈淳朴、心地善良,一心一意為老人著想的許冬花,贏得了老人們的信任。
孟奶奶也是許冬花照顧的老人,入住護理院已經6個月了,是位腦出血後遺癥的患者。剛住這裡時走路不利索,說話有點含糊,經過康復治療現在恢復得很好,老人行走自如,說話清楚。孟奶奶常便秘,即便用了開塞露也難以下瀉,看著老人難受的樣子,許冬花便用手為老人摳出硬結的大便。章珍老人說,不光對孟老太太,我們幾個都有便秘的時候,憋得心髒都不舒服,每次都是冬花不嫌髒不嫌臭幫我們摳,兒子兒媳婦來探望時就說,“我們做兒子兒媳婦沒做到的,你都做到了,我們真的感謝你!”
“她們都是我的老寶貝!”
護工與保姆也不同,護工經過專業訓練,有著醫學、飲食、健康等方面的基本知識。保姆一般只負責家政服務,如做飯、打掃衛生、洗衣服等。
俗話常說“小小孩、老小孩”。許冬花說,自己也是將心比心,剛開始來的時候,也因被老人誤解而流淚。她說她洗完頭發擦了些護發素,一位老人就說她“偷”噴了自己的花露水,老人說聞到了花露水的味道,冬花覺得自己很委屈,拿出自己的護發素找護士辯解。和冬花交流,她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老人不容易,誰沒老的時候,沒毛病要我們護工乾嘛?”只要你是對老人好的,時間長了,老人就會對你好。看著這些老人臉上有笑容,我也高興,她們都是我的老寶貝!
(備注:如果您想更多關注黑龍江省海員愛心護理院,請登錄老爸老媽網(//laobalaoma.dbw.cn)諮詢客服,預約入住有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