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真情時刻
搜 索
『小木匠』變身『智慧工匠』 30餘年獲24項國家專利
2016-05-01 14:27:08 來源:東北網  作者:楊帆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5月1日訊(記者 楊帆)在黑龍江大興安嶺地區,有一位初中畢業就從事木業機械制造的“小木匠”,30年一直在生產一線,先後獲得國家專利24項,解決木結構生產設計難題30餘項,他就是大興安嶺神州北極木業有限公司高級技師白偉東。

  癡迷機械設備 實踐中尋求創新

  5歲那年,白偉東跟隨轉業開發建設大興安嶺的父親,來到有著“生命禁區”之稱的漠河前哨林場。工作初期,他從事林業機械設備的組裝、拆卸和維修,這讓他對機械原理產生了癡迷,特別是對加工後的樹木型材有說不盡的喜愛。1996年,他應聘到宜家木業公司,負責維護當時最先進的集成材自動化生產線設備。這項工作需要具備豐富的電氣一體化知識,而他卻只有初中文化。為迅速掌握技術,之後的兩個月,他乾脆吃住在車間,悶頭學習機械原理,研究配件情況,設備完好率始終保持在99%以上。

  不少兄弟單位的進口設備出現問題時,都請他去幫助解決。一時間,他在大興安嶺和內蒙古林區小有名氣,以至於北京百強家具公司和大連一家公司以10萬年薪聘請他,以當時的收入標准來說,那真是天大的誘惑,但他捨不下興安的青山綠水,捨不下這方土地給予他無限的力量。

  1998年,一個日本客戶來公司訂購6.2米長的集成材,而公司的指接機不足4.2米,日本專家說:“你們中國人做不了這樣的事情。”白偉東當即拍胸脯,承諾3天拿出方案,領導半信半疑:“你真有把握?”白偉東暗暗下定決心,之後的72小時幾乎沒合眼,反復設計研究,最終,奇跡出現了,他成功了,隨後乘勢而上,轉向研究落葉松結構材的加工,並對設備進行改造,又申報了4項國家專利。

  在創新的路上,白偉東自學了《汽動與液壓》、《機電一體化》、《林業起重輸送機》等專業知識,查閱了文獻資料500多篇,做讀書筆記20餘萬字。2007年,他考取了高級技師,通過自學,拿到大學本科證書。2011年,他承擔了國家“十二五”科技計劃課題——《落葉松結構結點設計研究與示范》項目,成為國家標准《結構用集成材》和《木結構設計規范》的參與修訂者。

  創新突破 研發出空心木柱設備

  2013年,大興安嶺集團公司去日本考察直徑300㎜空心木柱項目,日本同行們都說:“這個產品中國企業做不了。”白偉東聽後非常不服氣,他就要把這件事情做好!這次創新之旅,異常艱難,剛開始,他和他的團隊選錯了方向,而且越錯越遠,光是方案就推翻了20多次,始終沒有攻克技術壁壘。正在迷茫時,助手不經意間的一句“以柔克剛”,使他豁然開朗,也使整個研發峰回路轉。白偉東運用“柔性收縮”思維,通過半年的反復試驗,終於制作出第一臺空心木柱液壓拼圓機,可以生產規格300-1200㎜以內任意直徑和長度的空心木柱,填補了國內外同類型設備的空白,並獲得了實用新型專利和發明專利。

  汗水澆灌夢想,努力終會成功。歷時7年,他獨立主持完成的《異形承載木梁拼板制造技術與應用》項目獲得2015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個項目共研發木構件加工設備25臺套,尤其是采用指接技術、空心技術,可節約木材30%以上,填補了國際空白。幾年來,他為他所在的企業創造利潤1.3億。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堅的評價是:該項目的研究成果具有創新性、綜合性、戰略性和應用性,推動發展木結構產業,將有力助推我國低碳經濟發展,建設美麗中國。

  現在進入工業4.0時代,人能做到的,機器人也能做到,還那麼需要工匠嗎?還那麼需要“工匠精神”嗎?白偉東說,任何先進技術都是手臂的延伸,科技發展不能替代工匠勤勞智慧的雙手。中國制造業由大變強,既需要科學家、技術人員和大國工匠,更需要從容獨立、執著專一,精致精細、務實創新的工匠精神,這種精神纔是中國創造的內在支橕和恆久動力。

責任編輯:彭佳麗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