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3日訊 坐飛機出行已不再是什麼“高大上”的事,但大多市民對航班延誤的賠償事宜並不了解,容易偏聽偏信,一步步墜入騙子挖好的陷阱。
前幾天,在高新區工作的張女士就遭遇了機票延誤補償的騙局,承諾的200元補償金沒到手,反倒被騙走了近5萬元。
騙子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4月26日,記者對此事進行了采訪。

預訂機票收延誤短信
“您預訂的機票延誤,需要改簽,另補償延誤金200元。”接到這樣一條短信,大部分人可能並不會在意,要麼覺得是發錯了,要麼反映過來這裡面有貓膩。可是,如果你前一天剛剛幫朋友預訂過機票,肯定不會置之不理。
4月中旬,張女士在網上幫助朋友預訂了一張機票。第二天,她收到了一條短信,上面寫著朋友的全名,告知補償200元延誤金,還附有一個400開頭的熱線電話。
如此詳細的信息,讓張女士信以為真,她生怕誤了朋友的行程,趕緊撥打了過去。對方說,接收延誤金要撥打公司電話,隨後提供了一個手機號。
張女士撥打了這個號碼說明了情況,對方讓她就近找一臺ATM機,只要按照提示操作, 200元延誤金就會轉到銀行卡裡。
一步步墜入騙子陷阱
張女士來到一臺ATM機前,再次與“航空公司”取得了聯系,並按照提示一步步操作。
“騙子很狡猾,為了迷惑張女士,先讓她選擇了英文界面。在這個界面裡,除非是英語專業畢業或者生活中經常使用英語,否則很難看懂金融類單詞的含義。”負責辦理此案的高新公安分局刑偵四隊副大隊長王剛說。
張女士按照騙子的提示,先輸入了一長串銀行賬號,對方解釋說,要通過自己的銀行賬戶給張女士轉賬。
操作中,騙子謊稱要輸入代碼。張女士按照提示,第一次輸入了596三個數字。
騙子說代碼錯誤,張女士又分別輸入了45678和3456,並按要求三次點擊了確認,直到屏幕用英文顯示餘額不足時,騙子纔掛斷了電話。
“其實,騙子謊稱的代碼,其實輸入的是轉賬金額,而並非向張女士轉賬,而是張女士把銀行卡裡的錢轉到騙子的卡上。”王剛說。
還沒回過神來,張女士的手機就連續收到了3條轉賬扣款短信,銀行卡被轉出共計49730元,每筆轉出的現金數與之前張女士輸入的代碼完全吻合。
正規渠道購買機票
據王剛介紹,此類盜取乘客信息,謊稱退票或賠償的詐騙手段並不是什麼新騙術了,而很多人的防騙意識不強,對防騙案例關注不多,所以仍會有市民上當受騙。
“市民們要特別注意,在訂購機票時,一定要選擇正規渠道,以免個人信息泄漏,給騙子可乘之機。另外,無論接到電話還是短信,一定要多加核實,切勿偏聽偏信。”王剛說。
采訪中,王剛特別提醒廣大市民,很多通過ATM機轉賬的詐騙,都會讓受害人把操作界面變更成英文,目的就是讓受害人看不懂。所以針對這一點,市民或銀行工作人員一旦發現有人,特別是上了年紀的老人,一邊撥打電話,一邊在ATM機英文頁面上操作,要立即上前提醒或報警,可能你的一個善舉,就能挽回受害人巨大的經濟損失。
【相關鏈接】
航班延誤或取消能獲得賠償嗎?
乘客與航空公司建立航空旅客運輸合同關系後,只要航班不合理延誤,航空公司就應當承擔相應責任,至於延誤發生在哪個時間段(有可能是登機前,也可能是艙門關閉後)並不重要,關鍵是導致延誤的原因是什麼。
哪些原因引起的航班延誤可獲賠償?
只要是航空公司自身原因,比如機械故障、航空公司運力不足、空勤人員的原因等等,航空公司不能免責。通常情況下,航班延誤4小時以上,航空公司應該對乘客進行賠償。
需要注意的是,對於因惡劣天氣或航空管制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航班延誤,航空公司是不需要進行賠償的,只要安排住宿、餐飲、交通即可。
航班延誤怎麼賠,只要晚點就能賠嗎?
根據相關規定,除做好航班不正常情況下的服務工作之外,還應根據航班延誤4小時(含)以上不超過8小時、延誤8小時(含)以上不同延誤時間的實際情況,對旅客進行經濟補償。經濟補償可以采用多種方式。航空公司應根據並尊重旅客本人的意願和選擇,通過現金、購票折扣和裡程等方式予以兌現。具體的補償方法和方案由各航空公司在此框架下根據各自的情況制定。
預防針
“貨到付款、無效退款”騙局揭秘
很多愛美女士對於“改造自己”的投入,都表現得大膽而盲目,敢於嘗試網絡上的各色祛斑藥、減肥藥。近期,湖北黃石警方破獲了一起案值近千萬元的特大網絡詐騙案,詐騙的幌子就是“祛斑藥”。

相信無效退款受損失
前段時間,家住廣西百色的農女士用手機搜索祛斑藥品時,進入了一個名為“廣州疤無痕”公司的官方網站,看到“貨到付款、無效退款”的宣傳口號,她有些動心了。
農女士把電話號碼和收貨地址告訴了客服,收到產品後,給對方匯去了898元。
試用期間,農女士接到從廣州打來的電話,對方自稱是“廣州疤無痕皮膚再生研究院”的專家張主任,建議她再買一種內服藥搭配使用,效果更好。農女士聽從了建議。
過了幾天,張主任又打來電話,說農女士購買的另一種產品已經到了香港,但過海關得交稅。農女士又匯去1.5萬元。
使用一段時間後,農女士感覺沒效果而提出退款,客服稱公司的產品是投了保的,但只有消費2萬元以上纔享受無效退款。農女士補齊了“差額”。
從這以後,對方的電話再也打不通了,感覺到上當被騙的農女士趕緊向當地警方報了案。
劇本揭露詐騙手法
警方調查發現,和農女士有相似經歷的人還有不少,受害人遍布湖南、甘肅、江西等30個省市,而他們購買的產品全都是從湖北黃石寄出的。通過調取銀行取款錄像,專案組初步鎖定了以薛某為首的犯罪團伙,並摸清了薛某等人的兩個詐騙窩點。
2015年6月10日,黃石警方對薛某偉等35名犯罪嫌疑人實施了抓捕。民警在現場查獲46臺作案用的筆記本電腦、存儲大量手機號碼的手機和U盤、詐騙劇本、銀行卡等物品,以及1500件包括疤無痕在內的22種所謂“待售產品”。
犯罪嫌疑人會先用“貨到付款、無效退款”的宣傳口號引誘受害者上鉤,再通過試用、購買內服藥等手段誘騙受害者一步步匯款。
那麼,受害者花錢買到的“藥品”又是些什麼東西呢?
主要犯罪嫌疑人薛某今年30歲,湖北人。據薛某交代,2013年9月以來,他利用從廣州學到的電信詐騙手法,在互聯網上設立了多個購物網站,並招聘員工進行詐騙。這個團伙分工明確,有一線訂購中心和二線客服中心,一線客服人員以“貨到付款、無效退款”為誘餌,誘導消費者購買所謂的試用產品。
在消費者試用期間,二線客服的“偽專家”就會向客戶推銷更貴的產品。而受害者花大錢買到的所謂“藥品”,實際上都是一些從網上低價購進的假冒偽劣化妝品、殘次保健品。
目前,檢察機關將對其中的19名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訴,涉事的購物網站也被關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