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5月3日訊 “谷雨”剛過,田野裡的空氣彌漫著濕潤的氣息,辛勤的農民又開始忙碌起來。
4月21日,在克山縣哈克仁發薯業有限公司,記者見到正在指揮工人搭建馬鈴薯網棚的仁發現代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鳳玉。他告訴記者,2016年合作社要實現大跨越,通過與荷蘭誇特納斯集團合作進行馬鈴薯種薯繁育,引進荷蘭優質新品種20個,今年生產微型薯5000萬粒,帶動種薯種植1萬畝,預計實現產值1.2億元,效益7400萬元。
李鳳玉(中)正在查看已經檢修好的大型農業機具,為春耕生產做好准備。
一
2008年,黑龍江省開始推動組建資產千萬元以上的大型現代農機合作社。“我是2006年當選的村支書,當時村裡普遍不富裕,我看著很著急,就想怎麼為村民乾點事,把他們往致富路上領?2007年國家出臺《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我心頭一亮,找人諮詢,反復琢磨,認定乾合作社是件大好事。”2009年,李鳳玉聯合當地6戶農民以入股形式籌集資金850萬元,加上國家、省級補貼的資產1234萬元,組建了仁發現代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
年輕時當過拖拉機手的李鳳玉,准備大乾一場。可回憶當年的情景,老李說,那真是“敗走麥城”。2009年合作社流轉1100畝土地沒有連成片,大機械派不上用場,還得花錢僱“小四輪”耕種,到外地代耕也沒有掙到錢。秋後一算賬,提取折舊後倒賠了187萬多元,剛起步就陷入困境,個別社員甚至提出退社要求。“那時候一聽敲門聲,心裡直翻個兒,頭一次嘗到了躲債的滋味,滿嘴上火起大泡,要債的催緊了,甚至動了分農機的念頭。”
在省市縣農業部門指導下,李鳳玉經過認真細致反思,找到癥結所在:合作社缺乏與農民的合作,沒有抓住土地這一農業生產核心要素,沒有形成經營規模,沒有很好發揮現代農機作用,自然就沒有經濟效益。於是,深思熟慮下,他們開始了探索創新道路:以每畝350元作為保底分紅,高出當地農戶自行轉包土地每畝110元;入社成員不分先後,年終盈餘按入社資金同等比例分紅;國家補貼資金產生的盈餘按成員平均分配;入社成員仍享受國家發放的糧食綜合補貼;重大決策事項實行一人一票;入社自願,退社自由。這幾條承諾的推出,一下子吸引了農戶的眼球,相鄰3個村子1.5萬畝耕地都加入了合作社。
許多人有疑慮,國家的農機具補貼應該歸誰?李鳳玉說,這是給全體社員的,必須平均分配給社員,但必須集中使用纔能發揮效果。“到2013年末,仁發國投農機具資產1734萬元,平均到每戶合7000來塊錢,這就讓仁發農業生產實現了耕作全程機械化。要是補貼散戶,補到20萬元也實現不了全程機械化。”
仁發合作社黨委書記盧玉文向記者介紹,2013年初,社員代表大會通過決議,進一步完善利益分配機制,取消保底金,按入社成員土地數量、收益分紅,返還總額不低於可分配盈餘的60%。
這樣一來,畝收益從500多元漲到700多元,比當地非社員農戶多了近500元。合作社漸漸步入規范化、法制化管理軌道,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風險共擔、利益共享”。
2013年1月24日,在仁發現代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大院內,大紅的燈籠高高掛,社員們喜氣洋洋,合作社舉行分紅大會,給社員分紅800多萬元。看著辛勤勞作一年的農戶們,大把數著分紅錢,李鳳玉開心地笑了。
在省扶貧辦大力扶持下,合作社又建設年可存欄1000頭、出欄2000頭規模的黃肉牛養殖場,購置兩臺紐荷蘭青貯飼料機,用低品質玉米和青貯秸稈喂牛,牛糞還田,實現了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發展。目前,養殖場已存欄黃肉牛200頭,出欄後產生效益22萬元,兩臺紐荷蘭青貯飼料機外出作業又賺得收入30萬元。
2014年6月,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錫文深入到仁發現代農業農機專業合作社進行調研,在全面考察合作社近年來運行情況後高興地說,帶地入股的合作社符合黑龍江實際,在世界上屬於首創。
李鳳玉告訴記者,2015年合作社建設2000畝有機食品專用玉米、大豆生產基地,全程按照有機食品生產標准生產,配套建設物聯網監測追溯系統,還沒到秋收,上海等大城市經銷商就爭相高價訂購。在縣有關部門的支持下,他們又與北大荒薯業簽訂訂單,種植全粉專用薯大西洋5500畝,算上補貼平均每公斤多掙了3毛錢。近兩年在壓縮玉米總面積同時,把粘玉米面積擴大到1500畝,每畝增收120元左右。
2015年,仁發合作社總收入9055萬元,總盈餘4196萬元,入社農民每畝分紅708元,比當地非入社農民畝均增收400元以上。
二
李鳳玉說,要想著農民利益,合作社管理不能搞“一言堂”,重大決策一人一票實行民主化,要真正辦成農民自己說了算的合作社。
於是,合作社成立社員代表大會、理事會和監事會,實行入社自願、退社自由,不按出資額表決,而是一人一票,賦予每個成員同等民主權利,重大事項都由理事會或其他成員提議,再提交社員代表大會集體討論通過,由監事會全程監督執行。幾年來,合作社修改章程、接收新社員、種植業結構調整、取消保底金等決定,都是由社員代表大會集體表決通過。許多合作社社員說,加入合作社放心,大事情每人一票,有啥事都擺在桌面上,大家一清二楚。
李鳳玉告訴記者,財務管理是天大的事,必須全面嚴格搞好財務管理制度。幾年來,合作社通過實行財務核算、預決算和審計制度,建立固定資產折舊制度,足額提取機車裝備折舊並專戶存儲,每個季度都將財務收支情況張榜公布,讓社員對每筆收支情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社員們說,制度規范了每個人,又讓每個人受益,合作社來一分錢大家都有份,花一分錢大家也都知道,收割時掉個玉米棒子也要撿起來,因為多收一粒糧食,我們就多一分收入。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作為合作社領頭人的李鳳玉,這幾年心裡想的最多的是如何提高農民收入。“如果沒有加工,糧食再好也只能以原料的形式賣掉,大量的利潤被加工企業拿走。但是單憑一個仁發合作社,人力、財力和精力都是十分有限的。”
針對這種情況,仁發合作社牽頭組織5家農機合作社成立聯合社,組建黑龍江仁發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引進建設項目使加工能力得到提昇。2015年,公司投資1億元開始建設30萬噸糧食倉儲項目,預計達產後年可實現銷售收入1.5億元。目前,一期烘乾、倉儲項目建成運營,已烘乾玉米3.2萬噸,實現增收256萬元。
合作社通過土地規模經營,許多帶地入社的農民騰出身子,在合作社務工或到外地企業打工,合作社臨時用工最多達到1200人。同時,他們成立勞務輸出工作站,在北京、天津、大連等城市建立勞務輸出基地11個,轉移勞動力1520人,年人均工資性收入2萬元以上。
農民劉雙義告訴記者,過去全家人一年種24畝地,忙乎下來一年收入還不到2萬元。2012年加入合作社後,經過培訓學習當上了土地目標管理責任區“片長”,2015年我自己的收入就達到7萬元,日子是越過越好了。
三
這幾年,仁發合作社雖然在外面有了良好的聲譽,但一沒有品牌,二沒有銷售網絡,每年糧食銷售只能隨行就市。從2014年起,他們開始打品牌、建銷售網絡,先後注冊了“龍哥”、“龍妹”、“人發”和“仁發綠色莊園”等品牌。在哈爾濱成立黑龍江仁發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去年合作社進入互聯網電商領域,建立“仁發特賣”網絡營銷平臺,並與阿裡巴巴、一號店、京東商城等知名電商合作,推進綠色有機產品上線銷售。2015年,合作社生產的1000畝有機高蛋白豆漿豆,通過電商平臺直接銷往上海超市,平均每公斤售價26元,畝均純效益達到1200元以上,比普通大豆高出近10倍。
“辦法總比困難多。”這是李鳳玉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2011年春節,李鳳玉一位在哈爾濱麥肯公司工作的親屬來串門,聽說合作社土豆賣不出去正在犯愁,經過親屬牽線搭橋,李鳳玉趕到哈爾濱找到麥肯公司老總,雙方一拍即合。合作社連續四年與麥肯公司簽訂馬鈴薯訂單,2014年訂單量達到1.2萬畝,別人的土豆沒地方賣,仁發卻不愁銷路,每斤還比市場價高出兩毛錢。隨後,他們又與北大荒薯業和海倫鮮食玉米加工廠開展合作,每年向兩家企業銷售大西洋馬鈴薯3780噸、鮮食玉米4000噸,純收入達800萬元。
2015年9月,合作社與荷蘭誇特納斯集團荷蘭阿理曼特公司簽訂合作協議,計劃用五年時間投資46億元,建設佔地一平方公裡的馬鈴薯產業鏈示范園區,開展種薯繁育、全粉加工和薯條加工三大項目。其中,計劃三年內繁育種薯1.5億粒,建設3條全粉生產線,薯條加工能力10萬噸,帶動全縣馬鈴薯產業再上一個新臺階。
自2011年起,仁發合作社先後獲得“黑龍江省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示范社”、“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等榮譽稱號。李鳳玉被評為“黑龍江省2011年度全省糧食生產大戶”、“黑龍江省勞動模范”和農業部授予的2013年度“全國糧食生產大戶”。目前,仁發合作社首創的引導農民帶地入社的“仁發模式”,不僅在全省范圍內得到推廣,還受到國家領導的肯定,10多個省(市)、自治區派出代表團前來參觀學習。
仁發合作社不斷發展壯大,由發展的“初級階段”到真正意義上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再到正在建立有多家農機合作社參加的合作社聯社,實現了更大范圍、更高層次的深度合作,使經營主體越來越有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