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佳木斯5月13日電 5月13日,36只珍稀大雁在經過半個多月的救助後在三江濕地放飛,此批放飛的大雁也是三江濕地首次對雁鴨類進行環志,科研人員將對這些帶上“身份證”的大雁遷徙路線、棲息地環境等進行監測。
白額雁帶上“身份證”後回歸自然。
大雁在救助站得到精心照料。
放生後的大雁戀戀不捨地離開。
工作人員准備放飛大雁。
每年3月末4月初,大批珍稀鳥類從長江中下游往北遷徙,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越來越多的鳥類鍾情三江平原,其中三江濕地便是鳥類棲息、停歇地。長期從事監測工作的三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付東風介紹,去年春季就有7至8萬只雁途經保護區,今年數量又有所增加,達到10萬只。“經過長時間飛行的鳥類遭遇惡劣天氣時很容易受傷。”付東風說,今春倒春寒天氣使得50餘只白額雁和豆雁不同程度受傷,保護區工作人員在巡護時發現後進行了及時救助,經過包紮、消毒等施救後,大部分大雁達到放飛標准,在國際候鳥日之際放飛。
此次共放飛29只白額雁,7只豆雁。值得一提的是,全國鳥類環志中心對大雁進行了環志。工作人員將大雁帶上腿環、頸環或者無線電跟蹤器。“每個大雁有了自己的‘身份證’、有了自己的名字,便於對大雁遷徙路線等進行追蹤觀測和科學研究。”全國鳥類環志中心研究員張國鋼說。
責任編輯:王輝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