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3月21日訊 在寧安市東京城鎮於家村,隨機找一家農戶談近幾年本村的巨大變化,他們都會提起處處為集體、為群眾著想的“墾荒牛”——陳榮峰。很多村民豎起大拇指說,“沒有陳書記,就沒有於家村的新農村!”
在村裡任職近20年的工作經歷中,陳榮峰始終堅信一個人乾不成事,團結纔是力量。與他搭過班子的村乾部說,“老陳十分注重發揮班長作用,強化村‘兩委’班子整體合力。”這幾年,陳榮峰以創建“五個好”村黨支部為出發點,把班子建設放在重要位置,注重在自身建設上做文章、求突破,健全了村“兩委”會議決策制度、三會一課制度、村務公開制度等18項規章制度。
為了使村“兩委”班子成員真正做到履職盡責,陳榮峰帶頭組織村“兩委”成員結合自身工作實際,每年初承諾一年的工作,明確擬辦實事、完成時間,並公示於公示欄內,年底請黨員和村民代表參加踐諾述職會,使廣大黨員群眾清楚村黨組織在做什麼事、怎麼做、做的效果如何,推動“兩委”班子成員認真履行工作職責。為了增加工作的透明度,提高黨員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在全村黨員中開展了設崗定責、“五星級”黨員評比等活動。在2011年於家村示范社區建設過程中,經黨員大會推選出的9名“五星級”黨員成了村“兩委”的編外人員,全程參與征地宣傳、房屋動遷、方案制定等諸多環節,使示范社區建設更加民主透明,大大提昇了工作效率。最終,全體村民在2012年末順利住進了供熱樓。
“自己不會富,不能當乾部,只顧自己富,不是好乾部”。面對於家村農民思想保守,產業發展緩慢,收入偏低的困境,陳榮峰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始終把工作的重心放在經濟建設上。
他率先垂范搞起了木耳栽培,由於懂技術、會管理,他種植的木耳產銷兩旺,很快就成了遠近聞名的木耳種植專業戶。他取“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申請成立了“黑木耳專業合作社”,通過多名黨員幫建一個致富示范基地,一個示范基地帶動多個貧困村民致富的“多對一”“一對多”幫扶措施,統一采購生產物資和菌種,定期聘請技術人員上門指導,實現了統一做床標准、統一鋪膜等“八個統一”,帶動更多的種植戶走產業發展之路。2014年,在木耳產業的帶動下,村集體經濟總收入1673萬元,人均收入16712元,分別比2013年遞增12%和11%。2015年,結合寧安市的響水“兩化”建設項目,陳榮峰帶領村黨支部按照“以木耳、水稻為主導,園區、勞務為輔的經濟發展思路”,流轉全村3000畝水田,實施土地整理中低產田改造,建設高標准水田示范區,為做強有機米、高檔米產業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