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王英武在工作中。
黑龍江日報5月17日訊 刀杆1毫米的車刀,在3毫米的內孔中車出溝槽,這無異於鋼絲繩上跳芭蕾,不僅需要天賦,更要有老到的經驗……哈爾濱東安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的車工王英武所在的車間,常接到小批量零件的加工任務,很多用數控車床無法完成,他硬是用普通車床完成了,手中的車刀創造了多個奇跡,被業界稱為“車工大王”。王英武還獲得過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技能能手、航空報國突出貢獻獎等榮譽稱號。
在3毫米內孔裡車出溝槽
王英武告訴記者,有一次車間接到了一個科研發動機夾具的生產任務,圖紙要求在不鏽鋼長杆螺絲的3毫米內孔裡車一個內溝槽,這個高難度零件以前大家都沒弄過。
“根本沒有現成的工具,只能自己加工車刀。”王英武說,用新刀改進太貴也太浪費,就用車間淘汰下來的廢舊車刀,改了無數把舊車刀,最終根據圖紙需要自己磨了一把。這把刀前邊的刀杆長度只比內孔長1至2毫米,刀頭寬度只有1至1. 5毫米,幾乎就像針一樣,非常鋒利。
王英武用這把自制的車刀,完成了任務,交付了合格的產品。
用普通車床創造奇跡
有一次,車間接到了一種型機拉杆試驗件的研制任務,這個試驗件是高溫合金材料,形狀復雜、加工難度大、精度要求高。在數控車床多輪加工都沒成功的情況下,王英武大膽提出用普通車床加工。他磨制了一把前角較大的車刀,這樣可以有效減少切削過程中的抗力。反向進刀,降低主軸轉速,小進給,慢走刀……盡管如此,由於硬度原因,車刀的磨損還是很嚴重。為了攻克難關,王英武就一遍遍地修理車刀。3天後,粗加工完畢,變形量得到了有效控制,完全符合圖紙要求。
在加工科研機型的中心拉杆時,該零件屬於超細長杆,長度和直徑比近30倍,精度要求高,加工難度大,國內共有3家企業在研,其他兩家一直未能交付合格的產品。王英武僅用一個月的時間就交付了合格試件,用普通車床創造了數控機床難以完成的奇跡,打破了國外對此機型關鍵件的技術封鎖。
技術創新提高工作效率
東安公司生產的一種漲圈,加工幾十年來合格率僅為10%,後來公司點名讓王英武參與攻關。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果然不負重望,產品合格率很快提昇了40%,目前已經提高到80%。
錐度量規是加工航空產品的專用工具,只有雞蛋大小,著色在90%以上,光潔度要求極高。可由於這種錐度量規角度大,內磨又無法磨制。王英武知道後,建議精車錐面然後研磨合格。但以他這樣的手法,一天只能加工一兩件。王英武又反復摸索,總結出一套“錐度校正法”,一天能加工出8至10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王英武還完成了多活合一車削法、雙向專用車刀、廢鑽改制車刀等多項革新發明,不僅為公司創造了效益,還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一件件優質的產品、一項項創新性的成果,早已隨戰鷹“翱翔”藍天,他被業界稱為“車工大王”。如今,連王英武自己都記不清他進行的技術創新有多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