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3月1日訊 元寶村是小說《暴風驟雨》的創作原型地,被譽為“中國土改文化第一村”。過去,大家叫它“光?屯”,因窮得名。如今,人們稱它“億元村”,是因為這裡富得出名。從“光?屯”到“億元村”巨變的背後,緣於幾十年來有一位默默奉獻的村黨總支書記——張寶金。
向未來,張寶金信心滿滿。 本報資料片
“群眾選你,就是想讓你帶領大家乾事,你得有能耐。”1980年,張寶金走馬上任元寶大隊黨支部書記。當時,元寶村人均收入只有42元,村民的生活水平始終處在貧困線。張寶金敏銳地意識到,實現農村富裕必須發展村辦企業。他帶頭把妻子多年積攢的1.3萬元錢拿出來與村乾部共同集資3.7萬元建起了第一家村辦企業——小木農具加工廠,從而慢慢完成了集體資本的原始積累。在賺得了發展的第一桶金後,他率領村民們乘勝追擊,先後建起了村辦磚廠、建材廠,成立了工程隊,使元寶村逐漸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近些年,張寶金把眼光放在了發展現代農業上,村裡的資金重點投入到農田水利建設上,進而改變了全村過去靠天吃飯的歷史。為了給元寶人攢下一筆生態財富,他還帶領村民封山造林,一次性退耕還林5000畝,調整土地5830畝,完成了萬畝生態植物園建設。用村民的話說:“俺們的‘綠色銀行’在山坡上。”
“農村乾部必須把集體的事當成自家的事,決不能把自家的事當成集體的事。”這是張寶金幾十年為村裡做事的信條。
為發展集體企業,張寶金讓出了自家的宅基地;為節省集體支出,他把企業客戶領到自己家就餐。每天早上5點,他總是第一個到村裡安排工作,而且帶頭乾。帶領群眾栽樹,他幾次由於體質虛弱而摔倒在山坡上。親友曾多次勸他,“60多歲的人了,就別拼老命折騰了。”張寶金卻動情地說:“只要老少爺們信得過我,我就得對得起他們。無論受多大苦、遭多大罪、吃多大虧,我都心甘情願。”
如今的元寶村已成為擁有總資產6.7億元、人均純收入2.8萬元的富裕村。村子的發展凝聚了張寶金35年的嘔心瀝血,而他本人也已經成為元寶人心中高高飄揚的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