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赫哲人唱著漁歌奔小康
2016-05-23 09:02:37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王立峰 劉億服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魚皮畫發明人孫玉民夫婦在精心創作。

  黑龍江日報5月23日訊 “烏蘇裡江水長又長,藍藍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開千張網,船兒滿江魚滿艙。”一曲《烏蘇裡船歌》將赫哲族人逐江而居、以漁為業的浪漫生活唱遍大江南北。

  一年四季都沈浸在歡歌笑語中的赫哲人,在經歷了魚類資源逐年減少,生產、生活水平徘徊不前的陣痛之後,在黨的興邊富民政策引導下,終於走出一條超越自我的發展之路。

  5月18日,記者再次走進位於黑龍江畔、完達山餘脈街津山腳下的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感受這裡日新月異變化的同時,也同赫哲人一起分享他們轉變觀念,發展多種經營,使生活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喜悅。

  付鐵軍是最早從事種植業的赫哲族人,提起這些年的變化,他感慨萬千:“當年我帶領9戶赫哲漁民登上哈魚島,開墾100多公頃耕地,鄉裡組織技術人員從種到收跟蹤服務,當年喜獲豐收。”他們的成功,帶動了赫哲人紛紛走下漁船,發展種植業。短短幾年,漁業村就湧現出10多個種田大戶,還組建了農機合作社。漁業村村委會主任尤闖告訴記者:“村民參加合作社的積極性非常高。去年,全村232戶農民分別以現金和土地入股方式組建了裕民大豆合作社,帶動村民年人均增收3000元。目前,他們正積極聯系合作伙伴,為去年成立的巴圖魯漁業合作社尋求深加工項目。

  昔日的漁業村,如今已形成以種植業為主,養殖業、特色旅游業等蓬勃發展,人均年收入由2010年的8685元增長到2015年的1.48萬元,成為街津口鄉6個村中的首富村。

  在街津口赫哲族鄉,提起孫玉民無人不曉。他是赫哲族魚皮畫的創始人,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從事魚皮、魚骨等工藝品制作,他還是赫哲族唯一的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走進掛滿魚皮畫、魚皮衣及各種赫哲工藝品的孫家,夫妻倆正趕制工藝品,孫玉民最大的願望就是把赫哲文化傳承下去。

  如今,漁業村魚皮衣、魚皮畫等傳統工藝品的制作銷售已成氣候。走在烏日貢大街上,赫哲族傳統工藝品制作坊隨處可見。幾年前,同江立傑魚皮制作合作社的牌匾第一個在鄉裡掛了出來,49歲的赫哲村民芩立傑說:“創辦合作社的目的就是為了將赫哲傳統工藝發揚光大,將產業做大做強。”

  在村裡的扶持下,目前合作社已發展到20多人,統一品牌、統一銷售,研發、制作、銷售實現一條龍。

  近年來,漁業村制作的赫哲族服裝、手工藝品等已遠銷到美國、韓國、日本等地。

  在漁業村,不僅能體驗到過去赫哲族人居住的“木刻楞”、“地窨子”、“撮羅子”,還能品嘗到他們獨特的美味佳餚“塔拉哈”、“殺生魚”。現在,該村已有60多戶農民從事餐飲娛樂、加工和銷售旅游工藝品等,赫哲民族風情游成為全國知名的旅游品牌,吸引大量來自國內外的觀光客及民族研究和考察人員,年均接待游客超過15萬人次。

  漁業村富了,赫鄉人的生活條件也在不斷改善。鄉裡向上爭取民族政策資金1060萬元,建設了第四代赫哲族特色村寨,改善了赫哲群眾的居住條件。新建了休閑廣場和農產品市場,修了水泥路面,安裝了太陽能路燈,對村主要街道和巷道進行了綠化,昔日的窮鄉僻壤已經變成了風景秀麗、整潔乾淨、讓人流連忘返的小城鎮。

  村裡還實施了“上網工程”,建立了赫哲族網站和電子商務平臺,村民徹底告別了野居落後的生活方式。他們經常在文化大院、“農家書屋”裡,對村民進行風俗禮儀培訓,開展文明家庭評比、手工藝品制作比賽、赫哲“伊瑪堪”說唱比賽等活動,每逢節假日和農閑時間,村“伊瑪堪”藝術團還組織表演赫哲族傳統依瑪堪、特倫固等節目,吸引周圍村屯群眾紛紛前來觀賞。

  近年來,村裡每年為考上大學的赫哲族學生每人補助2000元;對30戶因年老、體弱等人均年收入不足1萬元的低收入家庭,采取用集體積累代替低收入家庭入股、參與分紅的方式增加收入,改善生活,並在教育、醫療上對他們進行相應的資金補助。目前,漁業村自來水、有線電視入戶率已達到100%,電腦、轎車也已進入了普通赫哲族家庭。城市文明已越來越多地融入赫哲人的生活。

責任編輯:張廣義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