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齊齊哈爾
搜 索
甘南縣興十四村黨總支書記付華廷:活一天就要乾好一天
2016-05-24 14:59:39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姚建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在“興村網”電商平臺,付華廷(中)查看綠色有機農產品。 李賀 黑龍江日報記者 姚建平 攝

  黑龍江日報4月13日訊 四月的春風吹開了江河,大地開始泛出淡淡的青色。

  4月9日上午9時,記者剛一走進甘南縣興十四鎮興十四村村委會大門,就遇見從糧庫工地回來的村黨總支書記付華廷,“今年村裡工程建設任務多,時間不等人啊,早晨兩委班子會一結束,我就去了工地,乾事業要只爭朝夕啊!”

  滿面紅光,說話乾脆,絲毫看不出付華廷已是67歲的老人。自1972年擔任興十四村黨支部書記以來,付華廷帶領父老鄉親拼搏創業,堅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把房無一間、地無一壟、樹無一棵的“三無村”,發展成為農民年均收入7.6萬元,擁有22億元總資產的“龍江第一村”。

  還記得26年前,記者第一次采訪付華廷時的情景。坐在當時村招待所平房裡的木板床上,聽他講述背著煎餅去買拖拉機零件,吃光了煎餅,硬是靠馬拉、人背,把1000多個零部件運回村裡,組裝了第一臺拖拉機的激動喜悅;聽他講述帶領全村青壯勞力,頂著嚴寒酷暑,7年時間把4萬多立方米河泥搬到貧瘠的耕地裡,600多畝沙土地變成豐收良田,實現了“早上吃面條,中午吃饅頭,晚上吃米飯”夢想的感人故事。

  當書記44年來,付華廷從沒休過節假日,長年超負荷的勞累,使他患上多種疾病,幾次累倒在工作崗位上,現在仍然是起早貪晚,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

  是什麼樣的精神力量,支橕著這位年近70歲的老人;是什麼樣的執著信念,讓他保持旺盛的精氣神。付華廷說:“我當年立下誓言,就是拼上身家性命,也要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經過幾十年發展,興十四已經走上了一條農業現代化、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和農民職業化的康莊大道,我心裡高興啊!”

  幾十年在土地上的摸爬滾打,讓付華廷深知,必須走產業化和現代化道路,用工業化理念經營農村經濟,農村纔能實現大發展快發展

  在黑龍江興十四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智能溫室,村民正在整理盛開的蝴蝶蘭、杜鵑、海棠。示范園區主任鄭逢琪介紹,這裡種植80多個品種1萬多盆花卉,每年收入達到100多萬元。

  付華廷告訴記者,興十四村依靠發展現代化大農業,通過大農機、大水利、大科技、大合作、大市場,提高精准農業和智能化農業水平。全村擁有各類先進農機500多臺套,作業面積輻射興十四村及周邊耕地40多萬畝。土地連片種植,規模化經營,全村耕地由村裡2%的勞動力種植,98%的勞動力成為二、三產業工人。

  2010年,興十四村與省農科院進行院村共建,目前示范園區已建成萬米智能溫室1棟、實驗控制中心2543平方米,1個3000噸庫容的馬鈴薯種薯窖,建成1331棟溫室大棚。先後購置大型噴灌設備100多臺套,耕地實現100%高效、節水噴灌,溫室和大棚內全部安裝高效節水的滴灌設備。通過實施土地整理項目,建設旱能澆、澇能排的高標准農田2萬多畝。

  在草莓種植大棚裡,一簇簇火紅的草莓鮮嫩欲滴。付華廷與前來采摘的游客交談,向種植戶詢問當前的市場價格。說起近年來的變化,來自大連莊河的草莓種植高手孫德勝告訴記者:“從2011年來興十四搞草莓種植,現在我家已有7棟大棚,每棟大棚產草莓2000斤收入5萬元,7棟大棚純收入達到30多萬元。”

  5年來,園區示范種植作物18大類105個品種,應用各類技術33項,目前現代農業示范園區面積達到2.4萬畝,吸引遼寧、齊齊哈爾、大慶等地130多戶農民來此承包大棚,示范帶動周邊300多戶農民從事棚室產業,安置就業2000多人。帶動周邊6個村1萬多人,人均年收入由原來的不到6000元增加到1.2萬多元。


  “農業發展了,過上了好日子,鄉親們高興,村班子成員也高興。可我靜下心來又琢磨,光靠種地能讓鄉親們富起來嗎,也就弄個年吃年用。經過深思熟慮,我在班子會上提出,必須要發展精深加工產業,讓種出來的農產品提高身價,帶領興十四村實現新型工業化。”在黑龍江衛諾恩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黑龍江富華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村辦企業采訪中,看到這裡生產的植酸?、乳酸菌等產品走俏全國,記者深深被付華廷這位農民的長遠眼光和超前思維所折服。

  幾十年在土地上的摸爬滾打,讓付華廷深知,農村要想富裕起來,必須走產業化和農業現代化道路,用工業化理念經營農村經濟,上馬農業產業化加工項目,實現大發展、快發展。在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推動下,興十四村農產品精深加工產業迅猛發展,他們與北京挑戰集團、溫州海螺集團合作的?制劑生產項目,與北京科為博生物科技公司合作的微生態制劑生產項目、30萬噸糧食倉儲項目、有機大米加工項目、有機雜糧加工項目和有機肥生產項目相繼落戶產業園。2015年,農產品加工項目產值達到4億多元,帶動2000多人就業。

  “現在,老農民也玩起了新花樣,通過互聯網的快車,讓興十四有機農產品進城,實現由原來的賣產品向賣生態、賣環境、賣安全、賣健康轉變。”在“興村網”電商平臺,付華廷手拿即將發往全國各地的綠色有機農產品,高興地對記者說。

  2015年10月,村裡成立黑龍江興十四信息科技服務有限公司,開發農村電子商務綜合服務平臺“興村網”,農民足不出戶就可選購中意的商品,同時把自家的農產品賣向全國。公司副總經理付恆芝介紹,“興村網”已在全縣8個社區、95個行政村實現全覆蓋,建立信息服務站點289個,發展信息員、草根物流配送員共計360人,半年時間網上銷售各類綠色食品400多萬元。

  付華廷常說,只要我乾一天,就要付出百分之一百二十的努力,就讓老百姓說共產黨好

  在付華廷的帶領下,全村2.4萬畝耕地100%實現精准機械化作業、高效節水噴灌,98%村民進入村辦企業成為“產業工人”。最重要的是農民離土不離鄉,在家門口上班、打工,就地城鎮化,從根本上解決了空巢老人孤獨無依、留守兒童失學、年輕人兩地分居離婚率昇高等社會問題。

  走進寬敞明亮的村民公寓樓,記者見到了69歲的王立忠,作為村環衛隊的清潔工人,他剛剛完成當天上午的保潔工作。說起現在的好生活,王立忠喜笑顏開:“住上這115平方米的樓房,再也不用燒柴取暖了,我一個月工資1360塊錢,還有退休金和養老補貼。老伴和兒子在村裡企業上班,全家一年收入20多萬元呢。”

  “經濟發展壯大了,生活越來越好了。我想啊,要改變過去農村髒亂的環境,興十四人要活出新樣子來。現在,農民住的是單體式花園別墅和公寓樓,呼吸的是1.5萬畝人工松林釋放的新鮮空氣,吃的是綠色、健康的有機食品,居住環境比城裡還要好,興十四村民過上和城市人一樣的生活。”走到環境優美的別墅區,付華廷說出了自己當初力排眾議建設別墅的想法。

  為解決新增人口住房難題,興十四村把原來的平房全部拆掉,按照標准的5萬人口規模的小城鎮進行科學規劃。在原有136棟農民別墅基礎上,又新建村民公寓樓34棟52萬平方米,配套建設車庫、倉房,完善“上下水”和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同時新建社區服務中心、高中教學樓、食宿樓、幼兒園等設施,小城鎮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日臻完善。全村人工造林植樹面積1.5萬畝,森林覆蓋率40%,興十四村跨進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一個生態宜居的花園式現代化小城鎮已經初步成型。

  中午時分,沿著整潔寬敞的水泥路,走進一片紅瓦白牆的別墅區。記者敲開一戶房門,開門的是剛剛回家吃午飯的興十四學校副校長馬春波。這是一棟二層別墅,總面積198平方米,上下共有三個臥室、一個書房和一個客廳,在別墅一樓外側還有一個車庫。今年35歲的馬春波2003年從齊齊哈爾大學畢業後,來到興十四學校工作。從剛剛來村裡時住招待所、分配平房到現在住上別墅,馬春波說,這是以前從來都不敢想的事兒。


  付華廷常說,只要我乾一天,就要付出百分之一百二十的努力,就讓老百姓說共產黨好。近年來,興十四村按照創建美麗鄉村的整體要求,加快打造“生態宜居、生產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諧”的農村城鎮化示范典型,投資建設村民公寓樓、三星級富華賓館、村文化宮、中小學校、文化休閑廣場、村史展覽館等,自來水、有線電視、電話和寬帶入戶率均達到100%。村民實行退休制,享受社保待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公益性崗位補貼,還享受吃糧、吃水、物業管理、合作醫療和學生上學等“十免費”待遇。全體村民享受米、面、油等14項福利待遇,65歲以上的老人每年除免費享受200斤大米、100斤白面的待遇外,每月還另外享受120元的生活補貼。

  在第一代拓荒人中八名共產黨員唯一健在的83歲張維良老人家裡,說起現在的好日子,老人十分激動:“當年我們吃糠咽菜,現在是大米白面。村裡為我們辦了醫保、社保,每年收入的錢花也花不完,這是做夢都不敢想的啊!”

  2016年,興十四村新建成的醫院、高中將投入使用。同時,還在建設污水處理廠、20萬噸糧食倉儲庫、1萬噸綠色食品智能庫項目和精品糧食智能倉儲庫……

  付華廷說,班子團結不團結,班子一把手起決定性作用。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別人不能乾的,自己首先不能乾

  “農村要想富,必須有堅強的黨支部。”付華廷靠著堅定信念,把“不讓一人受窮,不讓一人掉隊,讓老百姓都過上好日子”作為最大的政治追求,40多年來村黨總支一班人團結一心,帶領大伙堅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打鐵還需自身硬”,這是付華廷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他始終堅持“三不圖”:一不圖當官,二不圖發財,三不圖出名。付華廷每月從3000元工資裡拿出1600元,交給村小學買書買本、買教學用具,還多次向貧困學生和災區捐款,累計捐款20多萬元。這幾年,市縣先後獎勵給付華廷的招商引資獎金達256萬元,還有他多年來的勞模補助、優秀共產黨員標兵、講課費等累計10多萬元,他一分錢沒要,全都交給村裡用於公益事業。

  一個好支書,一個好支部,一套好制度,一條好思路。村委會主任、村黨總支副書記付海廷告訴記者,這就是興十四村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最重要原因。

  在付華廷的影響下,興十四村兩委班子成員人人都是頂梁柱,敢碰硬、敢擔當,勇於挑擔子。每次換屆選舉,從不設候選人,都是一張白紙發到黨員手中,願意選誰就寫誰,村黨總支主要成員連續近40年當選,付華廷更是連續44年以高票當選。

  采訪中,村黨總支副書記王淑媛告訴記者,老書記經常告誡他們,班子團結不團結,班子一把手起決定性作用。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別人不能乾的,自己首先不能乾。“作為一名大學生村官,從2004年來到村裡工作,我已經完全融入到興十四這個大家庭中。十幾年來,老書記一心為公、嚴於律己的品質在時刻鼓舞著我們,激勵著每一位乾部黨員。從他身上學到了鍥而不捨、永不服輸的精神,這是我們年輕一代乾好工作、鍛煉成長的巨大動力。”

  付華廷說:“乾部黨員要乾實事,敢打硬仗、衝鋒陷陣,想要撈好處的就別當乾部。村黨總支帶領村民協商制定村規村約,做成‘小紅本’發給大家,黨員乾部帶頭執行,違者受罰,大家始終繃緊廉潔自律這根弦。”

  在興十四村,付華廷對自己和全體黨員乾部“約法三章”,請客不到、送禮不要、家屬和親友不搞特殊化。隨著中心城鎮建設的加快,近年來村裡每年用於小城鎮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多達幾億元,全部實行招投標,透明公開。村支書、村委會主任、工程公司經理等兩委班子成員的親屬中沒有一人參與項目。

  采訪中,付華廷多次對記者說:“乾事創業一定要有精氣神,哪有不付辛勞就獲得到的好事!”在他的帶動下,村兩委班子成為一支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過硬隊伍,黨員乾部面對髒活、累活、最難完成的工作,衝鋒在前、身先士卒,全村黨員由1956年剛建村時的8名發展到現在的137名。許多黨員乾部說,與老書記相比,我們每個人做的這點工作都微不足道,他把心都掏給了興十四村的父老鄉親和這片黑土地。

  擔任村支書44年來,長年累月超負荷的奔波勞累,付華廷患上了嚴重的糖尿病合並癥、腰椎間盤突出等多種嚴重疾病,多次累倒在工作崗位上。在興十四村采訪的兩天時間,記者看到的是付華廷忙碌工作的身影,午飯、晚飯休息片刻時間,坐在椅子上,他找出隨身攜帶的小藥包,拿出針管、消毒棉,自己注射治療糖尿病的胰島素,隨後吃上兩片口服藥,再向我們說起村裡未來的發展打算。看到付華廷疲憊的身影,記者幾次忍不住眼眶濕潤。

  在付華廷家中,記者見到了他的妻子林淑美,交談中說起老伴幾十年來的付出,這位67歲的老大嫂眼含淚花。“為了集體,他很少顧家,開始家裡人都有怨言,可看到一年一年村裡發生的變化,我和孩子們也都理解他了,我們現在最大的希望是他的身體能夠一天天好起來。”

  如今,付華廷仍然保持著早晨六點在家吃飯,然後開始工作的習慣。4月10日清晨6點半,他又趕到村裡水稻智能化催芽車間,查看水稻種子出芽情況,叮囑農技人員要嚴格把好催芽質量關口,育壯秧苗。

  多年來,付華廷先後當選第五、六、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黨的十六大、十七大代表。付華廷的榮譽很多:全國勞動模范、全國農村學習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基層乾部標兵、全國鄉鎮企業家終身成就獎、全國生態文明十大楷模、全國三農模范人物、黑龍江省農村“百名好支書”標兵等。興十四村被中組部、農業部確定為全國農村實用人纔教育培訓基地,被黑龍江省委確定為全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基層乾部教育培訓基地。

  談到未來發展,付華廷告訴記者,今年是興十四村建村60周年,六十年滄桑巨變,一甲子春華秋實。到2016年末,興十四村和富華集團力爭總資產達到24億元,總收入達到25.3億元,利稅1.2億元,人均純收入超8萬元,把興十四村建設成為一個高標准、現代化的新城鎮。“我感激黨給予的各種榮譽,只要活一天就要乾好一天,在有限的生命裡,繼續做好興十四未來發展事業,來報答黨的恩情!”

責任編輯:王艷

【專題】全國知名網絡媒體興十四行

【專題】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95周年

【專題】風帆起龍江 乾字我擔當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