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世俊在工作崗位上。張揚 記者 李愛民 攝
黑龍江日報5月18日訊 他是一位80後,卻已是集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彰等中國工人最高榮譽於一身的青年榜樣。在剛剛過去的“五一”勞動節,秦世俊每天奔波往返於公司與各種慶祝活動之間,“讓我乾活很簡單,讓我說自己的事兒真是壓力山大!”1982年出生的秦世俊說到自己,總是露出學生一樣的靦腆。
日前,記者走進中航工業哈飛數控車間,數十臺形似飛機艙的數控車銑中心整齊地布控在該車間,在“飛機艙”中穿行,在一個數控車銑中心操作臺前,一個熟悉的身影讓記者停下了尋覓的腳步,身著藍色工服,帶著黑邊眼鏡的秦世俊正認真地輸入著操作數值,絲毫沒有發現記者的到來,伴隨著“嗡”一聲,機器的運轉把他帶回了現實。記者走上前和老朋友打招呼,在“老友”的指引下,記者將臉貼在“飛機艙”的機窗上,看到一個被固定住的零件正在被打磨,固定此零件的夾具只是秦世俊眾多創新中的一個小作品。
頭發略顯稀疏,與他的年齡有些不相稱;柔和的目光中,透出超過同齡人的自信。秦世俊衣襟前掛著工牌,工牌上照片中的小伙子烏黑濃密的頭發與眼前的他反差強烈。“怎麼感覺你頭發少了很多呢?”秦世俊靦腆地笑談,“機器或多或少會對人的身體有輻射,可能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每天只要睜著眼睛就會想著工作的事情。”
(一)
“勞模啥也指不上。”在秦世俊兒時記憶中,這是母親常掛於嘴邊的一句話。工作、家務、照顧孩子的擔子都壓在母親一人身上,母親身體漸漸有些吃不消,剛上小學的秦世俊開始學著自立,幫著母親做家務。“勞模”二字是與父親的形象連在一起的。初中時,父親的大幅勞模畫像被掛在廠文化宮的側牆上,同學們指著畫像說:“秦世俊,你父親是勞模啊。”小伙伴們羡慕的眼光,讓秦世俊多了份驕傲。“勞模”這個稱呼在他心裡也變得溫暖可愛起來。
2001年,秦世俊技校畢業分配到哈爾濱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成為一名工人。“畢業時,我是四級鉗工,全校排名第一,沒想到被分配到數控工段,每天乾著裝卸工的活。”秦世俊邊說邊用手比劃著當時工作的情景,兩只胳膊如同叉車的叉子,機械地放上放下。剛入廠時,同學們總來找秦世俊玩,重復性的裝卸動作讓大家感覺無趣的同時,同一車間的父親和師傅時不時還會飄來“必殺”眼神,這都使同學開始慢慢地疏遠他。秦世俊告訴記者,朋友“沒了”,工作中又找不到樂趣,偶爾還會因加工失誤遭到老師傅的批評,秦世俊一度陷入迷茫。有一天晚上,秦世俊向父親抱怨:“數控加工根本不是我的專業,一周了天天乾體力活,掃地、擦地、擦機床、裝卸零件,這些活一點技術含量都沒有,實在沒勁。”當了30多年工人的父親語重心長地對秦世俊說:“不會就去學呀,鉗工雖說是‘大爺’,但數控技術將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你以為當工人還能像從前一樣一招吃遍天下?你別怕改專業,眼前的困難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對待工作的態度。”父親的話點醒了秦世俊,既來之則安之,他試著學習數控機床操作的基本知識,卻一發不可收,從此走進了數控領域的新天地。
(二)
做學徒的那兩年裡,秦世俊學習筆記寫了40多本,摞起來能有半米高。2002年,秦世俊在車間比武中獲得第一名,“當時很驕傲,開始有點小膨脹,我都第一了,還讓我乾這麼簡單的工作。”看到這小子苗頭有點不對,秦世俊的師傅宋廣全不厭其煩地對他說:“乾活要仔細,容不得一點馬虎,要打好根基,不能浮躁。”膨脹需要付出“代價”,同年他在車間預賽選拔的基礎上報名參加了公司舉辦的技能比武活動。初次參賽,暴露出很多問題:對大賽恐慌、糟糕的工藝安排、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費時間……比賽的結果可想而知。不過,都說失敗是成功之母,暴露出的問題讓他找到了自己的差距,也激發了他提昇技能的斗志,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基礎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中。
經過近兩年的錘煉,在2004年全國數控工種技能比武選拔賽中,秦世俊順利通過筆試和實做的全方位考核,以哈爾濱市第一名的成績參加了黑龍江省選拔賽並獲得全省第四名,拿到了通往全國考試的“入場券”並破格晉昇為高級技師。一路走來,秦世俊獲得過全國技術能手、全國青年崗位能手、省市勞動模范、中航工業首席技能專家等40餘項榮譽,成為行業內的“明星”。由以前對“勞模”父親的仰視,到現在自己成為勞模典型,秦世俊最想說的是:“因為熱愛,所以總是滿懷激情,在工作遇到困難的時候毫不退縮、堅韌不拔。”
(三)
“很多事表面上看起來很難完成,實際上卻很簡單,只要我們拿出一點勇氣去嘗試,往往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回首過往和現在,秦世俊對工作中的創新有了更多的感悟。
記得那是2011年,當時某機型的“主起落架外筒上的腹板加工”成為當時遇到的最大難題。秦世俊用“笨拙”形容當年加工方式,數控床子用手動去加工,每次加工時,刀具、加工參數、輸入數據、記載數據等都需要手動完成,而且多次反復加工及測量。“數控加工為什麼用手動加工?為什麼不能數字化呢?”師傅說: “數模跟零件的鍛件有很大的出入,如果用數字去控制鍛件是不規則的,會導致零件的過切,不要輕易想改變它。”秦世俊心裡卻一直在琢磨能不能通過采集的點進行自己編程?帶著這個想法,秦世俊開始了“革新”之旅。每天夜裡12點下班後,他獨自一人開始模擬操作,用手記錄每次走多少、降幾層、每次加工多大區域……經過五六天的努力,一套程序編寫完畢。初次測試時發現因刀具選的不對,以失敗告終。秦世俊並未氣餒,更換刀具後,重新采集點,因有了之前的經驗,兩三天就完事了。終於,秦世俊獨自通過自編程序進行加工獲得成功,此時已是凌晨3點。
他騎車一路飛奔回家,連跑帶顛地上樓,想與父親一同分享成功的喜悅,本以為會得到父親的贊揚,結果卻很意外,“你這麼做,你師父知道嗎?工藝知道嗎?你怎麼能不按照工作流程私自操作呢,你知不知道這要是失敗了會給公司帶來巨大損失!”父親的話如一瓢冷水,使秦世俊雀躍的心情煙消雲散。第二天一上班,秦世俊的師傅和父親,一起來到機床邊看了加工的零件,最後拿著秦世俊的方案和工藝人員進行了數字化的吻合,終於,秦世俊的“逆向思維、反向采點加工腹板法”出爐並順利通過評審後投入使用,並沿用至今。經統計,此方法提高生產效率8倍之多,達到了零件一次交檢合格率100%。也是從那時開始,秦世俊創新不曾停歇。
(四)
秦世俊在工作中,經常會遇到一些時間緊、任務重、加工難度復雜的零件,對於這樣的活他更願意上前一步接過來。在加工某機型關鍵件時,由於法國專家對零件加工精度和表面質量要求特別高,而且加工周期較短,這種費力不討好的活很多人的態度是“唯恐避之而不及”,秦世俊就毛遂自薦、主動請纓。
“法國人對流程要求特別嚴,我當時提出了更優的加工方案,但對法國人來說一個操作者不應該去動程序,就應該按照他們的要求去做。”秦世俊說,任何事情都有多種解法,通過主動與法國專家交流,反復思考,並做了加工平面、加工精度等幾個試驗,最終法國人接受了他的加工方法。回想當年,法國專家兩人倒班跟蹤生產,而秦世俊卻是一人“全天候”作業,當一件件零件完美出爐時,挑剔的法國專家向他豎起了大拇指,他覺得這是新時代的產業工人應有的一種擔當,“別人不能做不願做的事我做,別人能做願意做的事我要做得更細、更好。”
參加工作15年來,秦世俊實現技術創新、小改小革600餘項,創經濟效益480餘萬元,
(五)
從一名初級工到首席技能專家,秦世俊完成了技能上的大提昇;從一名普通工人到“全國勞動模范”,秦世俊完成了人生的大跨越。但他深知,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2014年,在秦世俊所在的“現場攻關組”的基礎上,中航工業哈飛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秦世俊勞模創新工作室”。身為團隊的領頭雁,他以身作則主動與年輕人分享經驗、分享妙招、分享心得,帶領著大家朝著高素質、高技能的方向展翅飛翔。
“生活中,他就像一個老大哥,很照顧我;工作上,他很嚴謹,要求很苛刻。”在與秦世俊徒弟張鵬飛交談中,很少提及師傅二字,聽到更多的都是秦世俊、秦哥。亦師亦友的秦哥沒少讓張鵬飛“吃苦”,每拿到一個新件,秦哥都會問,“你說怎麼加工?”張鵬飛每次闡述完自己的想法後,秦世俊都會加以提點,傳授經驗的同時也要讓他學會獨立思考。讓張鵬飛記憶猶新的一次“折磨”是測量某起落架中的一個零件,當時秦世俊站在他身邊,一遍遍地看著他比對圖紙測量,時不時口中只蹦出兩個字“重來”,不知道測量了多少次,汗如雨下,滿頭霧水的張鵬飛最終告饒,秦世俊這纔指出問題所在。在秦世俊的帶領下,1986年出生的張鵬飛用了不到5年時間從中級工晉昇為技師,而這樣的晉昇按部就班需要8年時間。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在哈爾濱市總工會的“名師帶高徒”活動中,秦世俊先後正式帶徒11人,多次被評為哈爾濱市名師帶高徒活動“模范名師”。目前,他所帶的徒弟中已有1人晉昇為高級技師、2人晉昇為技師、8人為高級工人,他們都已成長為公司科研生產的骨乾力量。
(六)
“秦世俊,乾活認真、自信,很有韌勁。勞模在身邊,對我們既是激勵也是鞭策。”今年44歲的揣雲東,是數控車間車銑班組班長,今年的省勞動模范。言談中,身為老大哥的揣雲東很佩服秦世俊刻苦鑽研的勁頭。2015年11月的一天,領導把一個高難度的任務交給了秦世俊——將某機型起落架上一零件的粗糙度提至Ra0.4,這比正常生產提高了四倍。揣雲東說,“我們都認為這是不可能實現的,當時技術主任也很肯定說不能完成,希望與客戶協商從別的渠道解決。而秦世俊,默默地一次次憑借經驗做著調試,試了半個多月終於成功!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秦世俊就是有一股不服輸的精神,“只要有參數就能加工好,沒有啥不可能。”他挑選一個數控床子,先看機床的穩定性、精度;然後選擇刀柄,測測動平衡……一切准備就緒後,秦世俊開始了反復測試。秦世俊說:“通過觀察善紋和磨合粗糙度是可以判斷轉速高低的,但當表面看起來已經很光時,很難通過經驗判斷,就得一點點去調,試了無數廠家的N把刀具,最後把零件粗糙度做到Ra0.2,比客戶要求的Ra0.4高出一個等級。現在已經達到批量生產,刀具、機床、參數、夾緊方式等已固化,誰都可以乾這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