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佳木斯
搜 索
佳木斯市就業局創業指導科科長王海波:為創業者橕起『綠蔭』
2016-05-24 15:33:55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於大宇 潘蕾 劉億服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王海波向創業者解讀創業扶持政策。

  黑龍江日報5月23日訊 4月16日,星期六,早晨剛過7點,身材瘦削的王海波就推開了大學生創業社區的大門。

  細密的雨絲在料峭春風的吹拂下打濕了他的衣衫。

  找資料,改方案,聯系創業者……當牆上的時鍾指向8點時,十幾個滿懷期待的年輕人走進屋子。

  “今天咱們研究社區管理制度的問題,大家有什麼想說的……”談話直入主題。

  8點40分,研討結束,送走了這群渴望創業的年輕人,王海波趕往創業孵化園,還有兩個創業者需要技術支持的事兒等著他去落實。

  離開創業社區,雨還在下,他身上那一直沒來得及換下的衣服又被打濕,如織的雨絲中一串平凡而又溫暖的故事在悄悄寫就。

  他是我的眼

  “在我創業的道路上,他仿佛是一雙眼睛,幫我選擇正確的方向。8年來,一旦碰到需要選擇的時候,我總會去找他。”李娜說自己和王海波的緣分很深。

  8年前,李娜和愛人東拼西湊創建了源娜針織品有限公司。

  李娜的創業項目是市裡的重點扶持項目,當時正在市就業局綜合信息科工作的王海波負責對其跟蹤和服務。為了更多地了解服務企業的發展狀況,王海波每天都紮在孵化園裡。跑企業、找市場、做服務,李娜和他漸漸地熟絡起來。

  創業伊始,雖然在創業孵化園區有500平方米的廠房和27萬元的貸款在手,不過怎麼能創造出更多的收益,李娜有些茫然。“你們現在缺少宣傳,沒有人知道你們的產品,必須將產品宣傳出去。”看出了李娜的茫然,王海波經過詳細研究分析後找到了她,說出自己的看法。

  原因找到了,可費用哪裡來。貸款的數額可丁可卯,拿不出更多的宣傳費用,夫妻倆一籌莫展。王海波主動為他們想起了對策。

  當時佳木斯剛被確定為“國家級創業型城市試點市”,媒體對於民眾的創業熱情極為關注。於是王海波帶著李娜和她的創業故事來到報社和電視臺。經過媒體宣傳,李娜和公司的知名度有了很大提高,生意隨之紅火起來。

  2014年,王海波任創業指導科科長,對李娜的幫助依然在繼續。

  “大多數創業者最困難的就是創業之初缺少對企業和社會的正確認識,沒有方向感,幫他們看清並尋找到正確的發展方向,纔是對他們最大的幫助。”王海波這樣說。

  2015年,剛剛大學畢業的賈婕抱著創業的夢想找到了王海波,這個24歲的年輕人對未來有很多設想。

  經過多次交流,王海波根據她的專業,幫她選定了微電影公司的創業項目。

  “幫我理清了創業思路,為我協調辦理營業執照,還指導我如何打開社交圈子。如今,我的公司還沒開張,就已經有意向訂單了。”賈婕說。

  他是我的肩

  在很多創業者眼裡,王海波的肩膀是那樣的堅實,有力,雖然他看起來是那樣的瘦削。

  王顏木至今還記得初見王海波的那一天。那時候,王顏木所在的博恆傳媒有限公司創立了“茶馬古道”民間創業孵化器。由於對政策不太了解,面對加盟者提出的一個個問題,王顏木犯了難。

  抱著試一試的想法來到就業局,接待他的是王海波。倆人一聊就是兩個多小時,王顏木回憶道:“他很是熱情,聽得認真,問得詳細,對於具體問題還能馬上給出一些建議。”

  在之後的一段時間裡,王海波多次為創業者們提供政策服務,了解他們的近況、難處,為他們提供發展思路,設計創新創業規劃。

  2015年底,佳木斯大學生創業社區成立。在大學生創業社區開門的第一天,王海波就將家安在了這裡。

  創業者缺技術,他幫忙找專家;缺人工,他聯系人力資源市場;缺資金,他找銀行與社區和創業者對接。無論有什麼困難,只要找到他,他都會盡最大努力幫助創業者。

  就這樣在創業中心沒日沒夜忙了20多天後,他被領導“攆”回了家。

  “大學生創業社區從無到有,他傾注了大量心血。”一位親歷者如是說,“和每一個申請入駐的創業者面談,和我們一起策劃路演、項目推介和分享會內容,連現場怎麼布置,甚至怎麼解決吃飯問題都面面俱到,社區不僅僅是我們工作的地方,這裡已經成為我們的第二個家。”

  在王海波的帶領下,創業指導科的所有人都在努力為創業者們提供最好的服務。佳木斯市大學生創業社區也成為省內政策落實最好、創業活動開展最實、促進創業效能最好的大學生創業社區之一。

  王海波用實際行動為大學生創業服務,也成為眾多創業者們心目中可以依靠、信任的大哥。

  “因為王哥的鼓勵和幫助,纔堅定了我回鄉創業的信心。他還推薦我參加創業大賽,讓我的公司在創業圈裡小有名氣,現在我已經著手其它創業項目了。”潛興農業機械研發中心創始人之一王慧這樣說。

  他是我的腳

  乾工作,王海波有自己的“土”辦法。那就是不厭其煩地奔波,用自己的腳幫助創業者在創業的道路上不停地奔跑。

  2014年,王海波在一次招聘會上結識了王文全和他的秒賺公司。

  為了這個項目,王文全投入了大半個身家,可是項目卻需要經過很長時間的市場培育。為了省錢,王文全租下一棟居民樓的七樓當辦公室。在居民樓裡開門做生意自然讓鄰居不滿,客戶也對這樣的環境有所懷疑,每天七樓爬上爬下,職工也有抱怨,公司陷入危機。

  過去王文全一直是單打獨斗,對於找政府幫忙他沒想過,也不敢想。用他的話說,誰會願意主動幫一個陌生人想對策呢?在招聘會上和王海波聊天,王文全就是想找人嘮叨一下,緩解壓力,也就沒什麼遮攔,把煩惱全說了。

  讓王文全沒有想到的是,幾天後他接到了王海波的電話,邀請他到就業局研究入駐創業孵化園區的事情。

  放下電話,王文全懵了,過了小半天纔緩過神兒來。“從送材料到通知我可以免費使用辦公場地,我一直不敢相信這事是真的。”王文全說道,“直到坐在新的辦公室裡,我纔確信這一切不是夢。”

  王文全不知道的是,在他入駐創業孵化園區的過程中,做項目說明、選辦公地點、簽入駐合同,王海波為了他奔波了整整半個月。

  2016年春節,在外地上學的李坤雨想做一個電商的創業項目,是選擇學校所在的哈爾濱還是故鄉佳木斯,他一直很糾結。抱著看看的想法,李坤雨來到大學生創業社區,認識了王海波。

  仔細研究創業計劃後,王海波將這個項目引入到大學生創業社區,並協調相關部門幫助辦理營業執照和稅務登記等等,前後不過四天時間。

  四天時間做了這麼多事兒,而且還是在正月裡,李坤雨說,到現在他都有些不相信。

  和李坤雨有著同樣想法的人很多。“為我們免費提供場地,還協調擔保人,幫著辦理了25萬元的捆綁式小額貸款,王哥兌現了當初說要帶我走出困境的承諾,讓我終生感激。”佳木斯換晨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李政軒說這話時有些激動。

  “王哥主動找到我,幫我辦理大學生就業補貼,一年就為公司節省幾十萬元。他還經常和我們一起工作、聊天,只要他了解到的問題都會第一時間幫我們想辦法,為公司解決了很大問題。”脈億APP的總經理楊爽這樣說。

  不到半年時間,有88個項目入駐大學生創業社區,組織開展大學生項目路演、創業講座、創咖分享、項目對接、資金對接等活動50多場,幫助8戶大學生企業解決落實創業資金350多萬元,解決人纔引進、創業擔保貸款等各類創業難題40多件。

  在這一個個創業項目的背後,一直有一雙為他們不停奔跑的雙腳。

  “對於創業者來說,最難最苦的就是創業之初的那種孤單,而我所能做的就是不讓他們孤單。”王海波說。

  王海波,一個46歲的男人,在佳木斯市就業局工作了12個春秋,用他的眼,他的腳,他的肩踐行著他曾經許下的諾言,讓創業者不再孤單無助。

責任編輯:王艷

【專題】風帆起龍江 乾字我擔當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