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5月9日訊 坐落在黑龍江北部、大興安嶺茫茫林海的塔源鎮,是一個僅有1500多人口的小鎮,全國地圖上難覓蹤影,黑龍江省地圖上也毫不起眼。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小地方,曾先後被命名為省級文明單位、省級生態鄉鎮、省級人口和計劃生育基層群眾自治示范村居。
深山小鎮不同凡響。去年,塔源鎮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32億元,同比增長8%,職工工資收入翻一番,各項工作連續四年在大興安嶺地區綜合目標考核中排名第一。
一個小鎮,創下如此佳績,足以讓居住在這裡的百姓對未來發展充滿了希望。
而點燃希望的人,就是鎮長李思群。
把“菌業興鎮”作為百姓致富的一件大事
他為百姓想點子、趟路子,帶領職工掙票子
“記者來一趟不容易,到鎮裡走走看看,我沒啥好寫的。”見到李思群時,他剛好完成在區裡的例行工作任務。李思群說話間嘴角總是掛著微笑,盡管面帶書生氣質,但說話乾脆、辦事利落,從內向外透露出一種自信。
在塔源鎮街邊不遠的幾棟磚房裡,培育著鎮內幾家養殖大戶的25萬袋三級黑木耳菌包,40多歲的秦軍是這裡的主人,12年的養殖經歷,使老秦成了遠近聞名的養殖大戶。“滅菌工作已經完成,菌包5月中旬就可下地,7月份就能采摘黑木耳。”秦軍向我們介紹。
說起養殖黑木耳,秦軍句句離不開李思群等鎮裡領導的關心和扶持。鎮裡專門為他提供優惠政策,出人出力,不但幫助解決原料問題,在采摘大忙時還組織人員幫忙。如今鎮裡還無償提供養殖場地,使老秦的致富之路越走越寬。
塔源鎮號稱新林區的“小江南”,養殖黑木耳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李思群堅持把全民創業與引領職工群眾就業增收相結合,采取“樹典型、建基地、抓扶持”等措施,擴建吊袋木耳養殖基地,建立吊袋木耳大棚30棟,將佔地4000平方米的閑置廠房提供給培育黑木耳三級菌種的養殖大戶無償使用。
去年,塔源鎮養殖木耳400萬袋,可銷售卻成了難題。李思群帶著養殖戶們,南下山東、上海尋找市場,硬是把木耳最高賣到70塊錢一斤。當年,小鎮的木耳養殖實現產值860萬元,養殖戶人均增收5500元。
木耳養殖大戶劉福纔說:“李鎮長有能耐,耐心教我怎麼賣貨,還幫我辦生產許可證、注冊商標。今年我養殖木耳近60萬袋,已經到手50萬元。現在不出家門,一個電話就能解決銷售問題。”
作為鎮長,李思群把“菌業興鎮”作為百姓致富的一件大事。在他的帶領下,塔源鎮成立了第一家經銷食用菌產品的民間組織——福纔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實現了菌業產品與市場有效對接。今年全鎮有近1/3的家庭投入到食用菌養殖中來,預計實現產值2689萬元,人均增收1500元。
如何變傳統的“獨木支橕”經濟為非林經濟
李思群把發展的目光投向了更廣闊的空間
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停止後,林區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這是每一個林區人都不容回避的重要問題。
如何變傳統的“獨木支橕”經濟為非林經濟,李思群把發展的目光投向了更廣闊的空間。
廢棄的漂流木成了香餑餑,老樹根雕出發財路。在塔源鎮最引人注目的地方要數老樹根根藝創作室了。創作室成立兩年來,雕刻出來的筆筒、拐杖、木燙畫、茶幾、茶臺等產品達到幾百件,並在哈爾濱的展會上熱銷。讓人想不到的是,這些產品都是曾經的采伐工人親手創作的。
李思群說,這幾年,鎮政府一直積極努力引領職工創業致富。兩年前,塔源鎮進行環境治理,河道中清理出來的樹根、漂流木等,不易堆放,棄之又可惜。這讓李思群有了靈感,與其讓這些無用之材靜靜腐去,不如變廢為寶,使其成為藝術品,成為職工增收的敲門磚。
於是,老樹根根藝創作室成立了,30多名成員全都是林業職工,他們沒有根雕手藝基礎,就自己翻資料,看視頻。起初,跟著視頻一筆一畫、一招一式地照搬,慢慢的,腦子靈活的職工也能自己琢磨點思路了。
李思群帶著根藝創作室成員,拿著他們略顯笨拙的作品,到加格達奇、十八站、齊齊哈爾、哈爾濱等地考察,學習根雕創作的技藝。
2014年,李思群把創作室的100多件產品擺上了首屆中俄博覽會及黑龍江文博會的展臺。沒想到展會還沒結束作品就銷售一空,售出的一件茶幾相當於過去一汽車商品材的成本價格。為了打開銷路,他們積極跑市場,目前已有江蘇一家企業打算訂購6000個筆筒,50塊錢一個,共計30萬元。如今,他們的產品已有樹根茶臺、灌木筆筒、室內裝飾品、版畫、燙畫等9大類。
“民心不穩,何談發展?”李思群對身邊人講,“群眾的大事小情要時時刻刻記在心上,用心辦理,讓群眾滿意纔行。”
塔源鎮實際居住人口706戶1558人,別看人口不多,但過去一直有“信訪重災區”之稱。
群眾信訪的內容大多是拖欠工資、體制改革、信訪登記制度等不完善、不健全引發的社會矛盾問題。從2010年10月李思群走進塔源那天起,就被信訪戶、困難戶追得團團轉。
“民心不穩,何談發展?”李思群對身邊人講,“群眾的大事小情要時時刻刻記在心上,用心辦理,讓群眾滿意纔行。”
從上任之日起,李思群就主動走訪信訪戶,夜以繼日地入戶訪問、調查,讓李思群心中有了底數。可是,一些人仍然持懷疑的目光——歷史遺留的問題,多年積累的矛盾,想解決談何容易?
讓大家沒想到的是,李思群選擇了從整章建制入手,黨政一把手掛帥,確立了包案領導直接責任人,確定信訪包案員,分別遞交信訪包案承諾書。很快,全鎮場形成了一個穩定的信訪工作網絡體系。
在這個體系裡,及時受理、耐心解釋、理順情緒、不激化矛盾是必須堅持的原則。在這個體系裡,首問負責制規定,對來訪者諮詢或辦理的事項現場能受理的必須受理,能立即處理的馬上處理。
韓緒美老人是上訪老戶,多年前兒子在一次打架中致死,法院的判決讓她接受不了,她成了一個上省進京的常客。李思群來到塔源後,多次到老人家中看望,噓寒問暖,終於做通了老人的思想工作。老人對記者說:“我老伴腦血栓癱瘓在床3年了,好幾次送往外地醫院搶救,要是沒有大家的照顧和關心,他也許早就不在了。李鎮長為人熱情,從來不給老百姓臉子看,誰家有個大事小情他都跑前忙後,我們打心眼裡感激呀!”
塔源鎮把信訪定期排查與集中排查、常規排查與敏感期重大排查相結合,做到問題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理,全力維護社會穩定。近兩年,塔源鎮信訪量迅速下降,2013年,塔源鎮榮獲全區信訪優秀單位。
李思群到任後,提出要打造風清氣正的社會環境與和諧穩定的發展環境。為此,一個圍繞貧困家庭資助、職工生產幫扶、城鎮環境淨化等問題,為群眾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的“百件實事”工程活動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要求黨員乾部每人每年為職工群眾至少辦2件實事。
塔源鎮社區有個“百事實事”公示欄,黨員乾部做一件實事,公布一件。在公示欄上,記者看到,去年以來,鎮場黨員乾部共為群眾做好事、實事600餘件。
楊新友自幼患有小兒麻痺癥,一直以修鞋、吃低保維持生計,家裡破舊的泥草房四處漏風。去年,在鎮裡的關注下,搬進了60多平方米的廉租房。楊新友笑呵呵地對記者說:“多少年了,鎮領導一直在關心我,冬季拉燒柴、年節送米面,我做夢也沒想到,這輩子還能住上樓房。”
包括楊新友在內,如今在塔源鎮已有240戶較為困難的家庭住上了廉租樓房。
“只要耐心一點,放下架子,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領導乾部為政要清廉,把自己管住了,什麼事情也就自然好辦了。”這是李思群時常說的話。
正是因為從群眾利益出發,纔使李思群深得民心。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李思群帶領乾部職工動手建設塔源美麗小鎮,讓老百姓在整潔舒適的生活環境裡感受幸福指數的提昇。
在黨政班子的帶領下,塔源鎮首先向垃圾宣戰,集中力量突破難點,一舉清理存在多年的垃圾堆8個。全鎮乾部職工群眾義務參與清理1.5萬餘人次,出動車輛1500臺次,清理生活垃圾2050噸、建築垃圾150噸。
“以前別提多髒了,我家的房頭原來有一個大垃圾堆,臭氣熏天,夏天多熱都不敢開窗戶。”居民宋麗華說,“現在乾乾淨淨,我們的心情也舒暢了。”
有了乾淨的環境,李思群又帶領大家動手搞城鎮綠化,鎮裡建起了四塊綠化帶,栽種了5600多株綠化樹木。每家每戶的院內,都栽上了櫻桃樹,全鎮達700多株。
“建設家園,改造環境,職工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比我都高。”李思群說,搭建涼亭、粉刷房屋、制作彩噴畫、自制垃圾箱……這麼多的活兒乾下來,基本都是義務勞動,沒付任何報酬,節約成本2萬餘元。
李思群,通過辦好一件件實事,讓一個亮麗、美觀、宜居的塔源鎮呈現在人們面前;而他,這個小鎮人心中的“主心骨”,也在這裡收獲了信任、信心和實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