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27日訊(記者 許俊鵬)今年,我省啟動實施了“現代青年農場主計劃”,首批培育目標是368名,期限3年,其中培育2年,跟蹤服務1年,為現代農業發展注入新鮮血液。在綏濱縣,就有這樣一位年輕人,她叫張艷穎,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開辦培訓學校,賺得第一桶金後又轉行去當“鵝官”。如今,這個“不安分”的70後,成了帶鄉親們增收致富的領路人。

張艷穎(右一)為參觀者介紹情況。
1998年,張艷穎大學畢業後放棄了學校分配的教師職業,轉而自己創業。她在縣裡開辦了培訓學校,成了當時綏濱縣裡“民間教育第一人”。艱苦的付出獲得了豐厚的回報,張艷穎掘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如今,她的培訓學校在安達市和綏濱縣分別開設2所分校,開設幼兒到高中4個學部,畢業生達2000餘人,在校生300人。
2014年,為實現帶富眾鄉親的人生夢想,張艷穎又做出了一個讓大家瞠目結舌的決定:去當鵝官。張艷穎投資110萬元,聯合6戶農戶和200餘名婦女共同創辦了向天歌鵝業合作社。並在綏濱縣連生鄉靠山村一塊廢棄的沙坑地建設養殖基地,注冊成立向天歌鵝業。2014年,合作社肉鵝成活率達90%,年出欄肉鵝9500只,經濟利潤達20萬元。2015年,該合作社爭取扶貧項目在連生鄉靠山村和長春村分別建設綜合現代養鵝基地2個,基地面積6200平方米,實現了從育雛養殖到分割銷售的鏈條式養殖體系,出欄商品肉鵝萬只,帶動16戶農戶從事肉鵝養殖,年純收入30萬元。
張艷穎告訴記者,以前,綏濱縣的肉鵝生產都是小打小鬧,散戶零星養植,連縣城市場都不能完全滿足,尤其是全縣鵝生產小戶型,產量一直很低,導致90%以上的鵝肉都需要從其他地方調運。合作社成立以後,變“糧——經”二元種植模式為“糧——副——經”三元模式,推動了農業結構調整,同時也有效的利用殘餘的農作物秸稈,不僅為農田提供了大量的有機肥,減少了化肥施用量,降低了種植業生產成本,提高了糧食產量,提高了種糧的經濟效益,形成以副養農,以副促農,農副發展的良性循環,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合作社通過吸引農村廣大婦女積極參與肉鵝養殖,提高了合作社產品在市場的競爭力,每年能夠帶動500多名農村婦女實現戶均增收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