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5月29日訊 不久前,記者采訪了哈三中學霸男神辛奇隆,很多學生家長紛紛在官微留言,對這位冰城學霸家庭背景和教育方式充滿了好奇。
近日,從國家圖書館“充電”歸來的辛奇隆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價值觀很重要
一家三口常開“懇談會”
辛奇隆的父母都是商人,出生於上世紀60年代末,倆人都是本科畢業。
“我覺得,我之所以能考上哈佛大學,父母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辛奇隆感慨道,“我的父母從來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是幫我樹立一種價值觀。”
“價值觀”——聽上去似乎有點兒抽象,但這卻是辛奇隆與記者對話過程中,使用頻率最高的一個詞兒。高一時,辛奇隆迷上了量子物理,父親雖然支持他的興趣愛好,但同時也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我爸覺得,量子物理領域確實很了不起,也出過許多諾貝爾獎得主,但它離老百姓生活有點兒遠。他更欣賞袁隆平那樣的科學家,能為百姓做出很多實實在在的好事兒。”
“家人希望我將來從事的研究或工作,能夠幫助到更多的人,我也覺得這樣更有意義。”辛奇隆解釋說,正是在這種價值觀的影響下,讓他對哈佛大學的神經科學和心理學專業更感興趣。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扮演的角色往往有所不同,辛奇隆坦言,“父親通常是‘宏觀指導’,母親一般是‘微觀點撥’。”幾乎每天放學,一家三口都會找時間開個“懇談會”,除了跟學習有關的話題,還會關注一下時事,並談談人生方面的感悟。一般單聊時,父親會很正式地與他談理想、談人生,而母親會聊一些生活方面的瑣事。在生活中遇到難題時,父母不會直接幫他判斷是非,“他們通常會跟我講道理,然後讓我自己判斷和領悟。”
“就算玩,也要玩得很專業”父母曾為他請悠悠球教練
孩子貪玩怎麼辦?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許多家長。辛奇隆的父母從小給他灌輸的理念是“學要學好,玩要玩好。”
辛奇隆告訴記者,他小學時特別愛玩悠悠球,父母非但沒有阻攔,反而幫他請了專業教練,並鼓勵他去參加各種悠悠球大賽。有一回,甚至為了讓他去參加比賽而放棄期末考試。後來,辛奇隆又喜歡上了打籃球,父母便送他去體校學習,現在他的籃球水准是專業級……
“我爸媽經常告訴我,只要下定決心去做一件事情,就爭取把它做到完美。”可能是從小到大都玩得太專業,如今,“玩”對於辛奇隆來說已經沒啥新鮮感了,他覺得看書、學習反而更有吸引力。
在被哈佛大學錄取後,提前結束高中生活的辛奇隆,決定去國家圖書館多讀點兒書。“這是我內心的真實想法,就是上大學前,再給自己多充充電,提前看看大學的專業課書籍,感覺很滿足,也很快樂。”
家庭閱讀氛圍好
從小愛在爸媽書櫃裡“淘寶”
高中三年,辛奇隆讀了200多本英文原著,這在很多人看來有點兒不可思議。事實上,在家人的影響下,他從小就喜歡閱讀。
辛奇隆告訴記者,讀書習慣的養成其實與當教師的姥姥密不可分。從幼兒園起,姥姥就經常帶他去圖書館和書店,還曾送給他一本《生活中的心理學》,正是這本書讓他對心理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他的父母下班後一有空就會看書,小時候,辛奇隆雖然沒有自己的書櫃,但愛在爸媽的書櫃前轉悠,經常會主動去翻大人平時看的書。早在初中,他就已經把父母書櫃中的很多書都看完了,其中包括歷史、政治、經濟學等不同領域的書籍。“有些書比較專業,看第一遍的時候往往看不懂,但是多看幾遍就能明白了。”這種閱讀方式不但擴展了他的知識面,也培養了辛奇隆超強的自學能力,無論多專業的書他都能搞定。
高中時,父母買回來的書已經滿足不了辛奇隆的閱讀需求,他會上網查閱英美的高中生在看什麼書,然後買回來閱讀,而這些書往往與國外的大學課程相關,也算是提前為讀大學做准備了。
前程規劃很自由
“追隨興趣,做自己想做的事”
“追隨你的興趣,做自己想做的事就好。”辛奇隆說,這是父母給他最大的尊重和鼓勵。
在成長過程中,父母幫他打開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戶”。從小學起,每個假期,父母都會帶他出國玩,英國、美國、印尼……很多地方都留下了他們一家三口的腳印。上高中後,辛奇隆開始參加學校組織的海外游學活動,這些經歷讓他的眼界更加開闊,“讀世界上最好的大學”成了他給自己設定的目標。
最初,知道辛奇隆考上哈佛大學的消息後,他的父母並沒有表現出太多的意外和驚喜,早在擇校時,他們便將主動權交給了孩子,表示“只要是你選擇的、喜歡的,我們就一定支持”。
“本科畢業後是繼續讀書還是先就業?”聊起四年之後的規劃,辛奇隆的父母依然沒有替他做主,只是幫他分析了一下利弊。
和以前一樣,絕大多數時候,關於未來的選擇權,一直牢牢地握在辛奇隆自己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