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完善資本要素高效配置
哈爾濱商業大學教授姚鳳閣
黑龍江日報6月3日訊 習近平總書記到黑龍江考察調研時強調,只有橫下一條心,紮紮實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國產業結構層次纔能出現一個大的躍昇,社會生產力水平纔能出現一個大的躍昇。這不僅為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指明了實踐方向,也為各地打好改革攻堅戰注入了信心與力量。目前,黑龍江省轉方式調結構任務艱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勢在必行,改革推進過程中,應高度重視加快完善資本要素的高效配置,發揮各類資本在改革中的積極作用。
姚鳳閣。省委奮斗雜志社曲直 攝影
一、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去產能,去庫存,補直接融資短板。資本要素是經濟的主要支橕力,龍江企業與資本市場合作直接融資多少,既是全省市場化程度高低的重要體現,也是考量龍江經濟發展速度快慢的基本原因。穩健運行的資本市場,能提供最直接的投資機會,及時分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成果,借助資本市場盤活金融資源,讓資產從產能過剩領域流向供給不足領域,實現企業和家庭的財富創造。利用資本市場是加快黑龍江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整合東北老工業基地有限資源的根本途徑。一是鼓勵扶持企業在資本市場融資。多板並舉、多措並舉挖掘、培育上市(掛牌)企業資源,推動我省企業在境內外上市,在新三板、戰略新興板和區域股權交易市場掛牌,擴大直接融資規模。二是鼓勵通過資本市場優化重組,化解落後產能。通過兼並、重組等方式提高行業集中度,減少產能過剩行業在去產能過程中遭遇的“囚徒困境”,也是化解過剩產能的有效方式。要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在企業優化重組過程中的渠道作用,強化資本市場的產權定價和交易功能,拓寬並購融資渠道,豐富並購支付方式。我省要借助資本市場,大力引入戰略投資者,推進農墾、森工、國有林場改革,與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林下經濟緊密結合,加快相關產業集團發展。支持民營企業和社會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制重組,鼓勵發展民營資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引導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建立配套協作機制。三是建設多層次的區域性股權市場,服務於中小型創業創新型企業。四是提昇各類投資基金支持能力。通過引導社會資本發起設立一大批完全按市場化運行的天使、風險、創業和產業投資基金,利用好黑龍江工業投資基金,滿足企業在不同成長階段對資本市場的資金需求。五是鼓勵企業擴大發行標准化債權產品,替代其他高成本融資方式。對運作規范的企業,在完善償債保障措施的基礎上,支持其發行公司信用類債券用於調整債務結構。擴大公司信用類債券發行規模,拓展可交換債券、可轉換債券市場。積極發展綠色債券、高收益債券、綠色資產證券化等創新金融工具。
二、鼓勵銀行業積極創新,去杠杆,降低融資成本。鼓勵包括政策性銀行在內的銀行業,緊跟社會融資結構變化趨勢,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引領轉型發展全過程積極運用PPP、產業基金等創新投融資工具,進一步推進信貸資產證券化,支持銀行通過盤活信貸存量加大對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加快推進住房和汽車貸款資產證券化。鼓勵商業銀行按國家基准利率或下浮利率發放貸款,引導商業銀行維護常態利率定價秩序,降低企業貸款成本。通過技術輸出與產業化運用實現產業鏈整合,推動科技創新、產業轉型昇級、現代農業以及民生事業融合發展,繼續提昇支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能力,努力降低融資成本,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三、鼓勵民營資本進入農業,助力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資本深化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繞不開的道路,沒有資本要素參與改造傳統農業,農業就會如一潭死水,毫無生機。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過程,本質上是現代農業生產要素不斷引入和重新組合配置的過程。為此,我們應做到:一是支持我省龍頭農業企業通過兼並、重組、收購、控股等方式組建大型企業集團。在尋求借助各級資本市場實現直接融資的同時,成立黑龍江農業產業並購基金,為黑龍江農業快速擴張提供資金支持,有利於農業體系持續高速發展。二是隨著土地流轉的普及,我省應積極開展農業眾籌,借助網絡手段調動大眾力量推動投資、創業、農業、公益等,將會給農業金融化助力。三是我省要率先推行鼓勵城市工商資本所有者到農村去成為流轉土地承包者的政策,暢通城鄉資本,生產越來越多的優質高效農產品,健全工商資本下鄉服務體系,使工商資本進得來、有發展。四是引入民間資本發展綠色食品產業。依托我省豐富的資源和獨特的環境優勢,出臺創業貸款免息、貸款貼息、產業基地建設、農業品牌培育及加工等優惠政策,積極吸引民間資本投資綠色食品產業,力爭將民間資本投資滲透到綠色食品的基地建設、基礎設施、產品加工、流通等各個環節,有力地促進農業規模化、產業化、集約化經營。
當前,對於黑龍江而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要而緊迫。改革的主戰場應集中於要素市場。要通過生產要素的進一步解放、流動和優化配置,全面提高要素生產率。而這其中的資本要素市場應引起各級部門,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我們要充分認識、理解、挖掘資本的功能與優勢,充分利用資本市場,發揮資本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助力完成“三去一降一補”五大重點任務,打好這一關鍵性、歷史性的戰役,更好地推動我省經濟轉型昇級,使我省經濟社會取得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