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6月3日訊 從“抱團取暖”的農民合作社、到“形式多樣”的家庭農場等,哈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正成為轉變農業生產方式不可或缺的力量,不僅如此,這些新型農業主體在自身發展壯大的同時,也帶動了相關農民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哈市新型農業主體是如何發展的?政府與職能部門又是如何扶持的?還有哪些不足亟待“改正”?日前記者對此進行了詳細的采訪。
多元化經營走上富裕路
日前,記者來到了道外區明桂家庭漁場,入夏,天氣逐漸轉暖,因為距離市區近,周末來這裡垂釣休閑的游客也絡繹不絕。漁場負責人告訴記者:“最開始我們只有養殖業,以養魚為主,還有些雞鴨豬等,主要是銷往周邊的農貿市場,後來,經過發展,我們擴大魚塘規模辦起了垂釣場,再後來又開展鄉村旅游,如今這裡已經成為了現代農業旅游園區。”再往裡走,記者注意到,這處鄉村旅游點涵蓋了垂釣、采摘、鄉村美食、草坪婚禮等。市民趙先生告訴記者,因為距離市區較近,他會經常約上三五好友來這裡游玩,體驗鄉村生活。
說到今後的發展,漁場負責人說:“我們還想進一步擴大規模,在此基礎上發展有機農業等。”像這樣的家庭農場在哈市有3700餘家。哈市農委經管站站長王廣普說:“家庭農場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新生力量,已經逐步顯現出旺盛的生命力。”
如果說家庭農場是個體“適度”生產經營,那麼農民合作社則是“抱團”共同應對變化莫測的市場。
走進賓縣樹軍玉米種植專業合作社,田間地頭到處是忙碌的農民。記者注意到,在這個以種植玉米為主的合作社今年專門開闢了一塊土地進行經濟作物種植。合作社負責人田樹軍說:“今年玉米收儲制度進行改革,取消臨時收儲政策,實行‘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這對我們合作社收入以及今後發展會有很大的影響,所以我們要積極調整種植結構。”經過合作社集體討論,最終決定種植藍莓、秋莓、草莓等經濟作物。記者在合作社現場看到,合作社的農民們正在用手將草莓周邊生長的野草拔掉,烈日炎炎,卻一絲不苟。一位正在乾活的農民告訴記者,因為是有機種植,所以很多田間的活,我們都是下“笨功夫”,不用農藥,為的就是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在種植之前,我們聘請了專家指導,並提前和企業簽訂了訂單。”田樹軍說:“合作社成立後,我們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減少了個人承擔的風險。因為已經緊抱成團,所以合作社的每一位成員都能積極應對市場發生的變化,這也讓合作社不斷向前發展壯大。”
采訪中,記者還了解到,除了及時調整種植方向外,該合作社的規模也在不斷壯大,目前該合作社的土地已經從最初的2000餘畝,發展到現在的4000餘畝。
政府支持加速發展腳步
采訪中,很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負責人紛紛表示,自己能夠得到迅速的發展,離不開政府及涉農部門政策支持與機制體制的創新。
據介紹,為了培育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哈市全面開展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並建立市縣鄉村四級農村產品交易平臺,同時啟動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采訪中,田樹軍表示,正是因為土地確權工作的開展,纔讓合作社能夠流轉到更多的土地,不斷擴大種植規模,讓合作社不斷向現代化農業邁進。
融資難始終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路上的“攔路虎”,為了打破農業經營主體貸款門檻高、擔保難、抵押難的壁壘,哈市不斷創新金融保險服務模式。王廣普告訴記者:“哈市整合市級農牧業發展資金1億元作為備付資金,與擔保中心和銀行合作,組建了全省首家市級政策性農牧業投融資擔保服務中心;並創新農民合作社資金互助模式,在五常市新莊合作社開展資金互助合作試點,建立了封閉運行機制,制定了‘三條九款’信用評價體系,累計為該合作社融資貸款1500萬元。”
此外,哈市還圍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實際需求,形成了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托,以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以龍頭企業為骨乾,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的多元化服務體系,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產前、產中、產後全過程綜合配套服務;政策也接連出臺,從資金投入、項目支持、金融服務等都進行了詳細的規定。
正是因為政府和職能部門的不斷鼓勁加油,哈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截至今年3月末,全市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到14000餘個,其中從事經營活動的農民合作社6500餘個,家庭農場3700餘個,種養專業大戶3800餘個。
內外兼修破解發展難題
采訪中,記者也發現,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還存在諸多困難。王廣普表示,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例,大都存在規模小、實力弱,運作不夠規范、運行質量不高等問題。“目前,農民合作社以5名成員居多,佔到總數的52%。全市注冊的合作社中,有名無實的佔到很大比例,真正運行和經營效益好的比例較低。”據悉,目前哈市很多家庭農場、種養大戶不願引進人纔與資金,全靠自己一點點積累,因此發展速度很慢。發展慢、沒人纔等則直接導致農業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強,產品市場佔有率不高,服務和帶動農民增收能力較弱。
哈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所存在的問題,應如何積極應對?哈市政協委員劉清泉表示,應積極構建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服務。大力培育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采取政府訂購、定向委托、獎勵補助等方式,引導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組織、農業行業協會等服務組織參與農業生產經營服務。同時,應通過選擇培育典型,樹立良好的發展導向,如以典型示范推動全市農民合作社規范發展、做大做強,培育示范家庭農場等。
此外,王廣普也建議,應充分發揮各類型新型經營主體優勢特點,創新經營組織形式,促進各類主體融合發展,提高經營主體的生產效率。各地應結合不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耕地資源狀況、農村勞動力轉移等因素,探索形式多樣的經營主體協同發展的組織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