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6月5日訊 在1300公裡之外的北京,漂著很多身份證上以“2301”開頭的年輕人,冰城小伙王振鑫便是其中之一。

他18歲離開家鄉,從青島一所大學畢業後,懷揣著對大城市的憧憬,開始了北漂生涯。在北京的5年裡,他用畫筆記錄下了自己的生活狀態。
或許,這不只是一個人的北漂記憶,也是一群冰城北漂族的生活縮影……
①王振鑫住在朝陽區姚家園西裡,這裡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是431路公交車。雖然距市中心很遠,但他不必再擔心“房租比工資高”。
他住在一個頂層的閣樓裡,8平方米每月租金800元,有一整扇窗戶。在北京,這個價錢很難租到有窗戶的房子,所以他覺得自己超幸福。不過因為公用的冰箱特別小,他每天不得不跟另外5個租戶斗智斗勇“搶地盤”。如果多買了幾根冰淇淋,而冰箱裡又恰巧沒地方,他就得一口氣全部吃完……

②平時,他在海淀區的一家傳媒公司上班,去單位至少要花2個半小時,相當於坐火車從哈爾濱到長春。他每天早上必須5點多出門,趕第一班431路公交車,然後轉乘地鐵10號線,下車後還要再坐一段公交。
“上班8小時,來回5個小時在路上。”在狹小逼仄的車廂裡,王振鑫覺得自己就像玻璃瓶裡掙紮的魚,擠得都快缺氧了……不過,比起擁擠,他更怕堵車,因為公司規定,每月遲到超過3次工資會被扣掉30 % 。

③每天坐公交時,他會路過三裡屯的一個建築工地,透過車窗飛快地搜尋那些和他年紀差不多的民工,他們在桑拿天裡忙得汗流浹背,偶爾會坐下來一起喝口水、聊聊天。他聽不清楚對方在說什麼,但能看到他們的表情——一臉疲憊卻也一臉憧憬。
“只是工種不同,除此之外我們是一樣的。”他感慨道。

④有一年,北京下了第一場大雪,王振鑫從團結湖地鐵口出來,跟一個看車棚的大爺聊天。大爺老家在山東,來北京13年了,無論冬夏一直住在室外,一是因為小房子裡沒有電,二是怕夜裡有人偷車聽不見響動。
寒冷的冬夜,大爺在路燈下喝著小酒取暖,然後穿著棉襖鑽進棉被裡。他說他早就習慣了這種生活,他的老伴和兒子也在附近看車棚……
⑤這是大望路地鐵口,熙熙攘攘的人潮中幾乎人手一張樓盤廣告。每個人都在為尋找歸所而奔波,然而北京的房子一天一個價,像身後的籠子一樣困住了很多人。
王振鑫身邊有人為還房貸,放棄了喜歡的工作,選擇了更穩妥、薪水更高的,“感覺那房子不是用錢買的,而是用理想換的。”

⑥在北京打拼的年輕人,有幾個沒在公司通宵加過班呢。
有一回,王振鑫在單位趕設計稿沒趕上末班地鐵,而打車費又太貴了,他索性在單位坐到了天亮。
早上六點,他剛上地鐵就坐著睡著了……
⑦這是王振鑫在頭腦裡幻想出來的畫面,他的8平米小屋根本容不下這樣的沙發。他說,每當感到極度疲憊的時候,就會想象自己脫掉了鞋,愜意地窩在一張柔軟的沙發裡,在蘭花的香氣裡沈沈睡去……

⑧很多個夜晚,他夢見過老家的紅樓。家裡有老爸老媽,踏上最後一個臺階,沒等敲門就先聞到了飯菜香。爸媽告訴他,姥爺在世時,經常會趴在陽臺上,盼著他回來……

⑨一個向左走,一個向右走。對很多北漂族而言,愛情是“奢侈品”。沒房沒車沒存款,即便是真愛,也難敵裸婚的壓力,很多人就這樣在殘酷現實中各奔東西……

⑩北京那麼大,工作那麼忙,住的又那麼遠,朋友們見一面不容易。幾個人點一杯咖啡,其實就是為了蹭個地方聊天。大家坐下來訴訴苦、吐吐槽,聊聊“怎樣纔能賺更多錢”“啥時候能攢夠首付”……
北漂時,只有春節放假,王振鑫纔能回一趟哈爾濱。畫面上的這兩個人其實都是他。一個是從前的他,坐車的時候很快就能睡著。一個是後來的他,歲數越大,壓力也越大,腦袋像被“籠子”困住了。因為他知道,一下車就要面對親友們的輪番“轟炸”,“在北京工資多少啊?”“啥時候買房啊?”“處對象了嗎?”……一想到要應對這些,他在返鄉途中再也睡不著了。

尾聲
這是2016年的王振鑫。跟很多後來逃離“北上廣”的年輕人一樣,如今他在一個濱海城市創業,不用擠公交、倒地鐵上班,用他自己的話說,終於過上了“快樂有餘、閑暇有餘的日子”。他珍惜眼下的生活,卻也不後悔當年的選擇。5年的北漂經歷,讓他飛速成長,明白了自己真正想要什麼。
你是否注意到了,他的畫風變了。王振鑫說,周末的下午,他經常一個人躺在沙灘上,吹著海風,聽著許巍的歌,“曾夢想仗劍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華,年少的心總有些輕狂,如今你四海為家……”
現在的他,愈加認同一個朴素的道理:其實,所謂的彎路,都是人生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