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真情時刻
搜 索
蘿北縣農技推廣中心推廣站站長郭桂榮:用腳走出來的專家
2016-06-05 09:24:32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邵晶岩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圖為郭桂榮(右)在村民大棚裡查看苗情。石連中 黑龍江日報記者 邵晶岩攝

  黑龍江日報6月5日訊 穿著雨靴,舉著雨傘,在蘿北縣東明鄉黎明村村基地的育秧大棚忙裡忙外。

  4月25日,雨。越是這樣的天氣,郭桂榮越是要來到田間地頭,提醒農戶在育苗期如何應對濕冷天氣,如何通風、防病。“老金,這兩天苗長得挺快,昨天大棚放風了吧?”在村民金明協的育秧大棚裡,郭桂榮一邊查看苗床出苗情況,一邊講解放風位置和防病要點。

  各家的苗情,郭桂榮都了如指掌,一有情況就能對癥下藥,及時處理。“種水稻十多年了,每年都給我很多幫助。一到這時候,家家大棚都想讓她給看看,她看完了,心裡就有底兒了。”金明協說。

  “不走不看不行啊,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到時候苗下不了地,農民比火上房還急。”郭桂榮說。

  30年,她就是這樣走過:用雙腳丈量土地,時時刻刻想著幫農民種好地、增效益。

  “我喜歡這個工作,走在田野裡,服務老百姓,心裡感到舒坦。”

  常年服務在一線,她是農業戰線上用腳走出來的專家

  郭桂榮,鶴崗市蘿北縣農技推廣中心推廣站站長,省水稻學科帶頭人。

  從育苗到水稻生長期,每天走七八個村,查看農情,給各家各戶的農作物把脈問診。“一到村裡,老百姓就把我圍上,這個拉著我去大棚看看,那個有問題讓我給想個辦法。農戶知道我中午吃不上飯,給我帶點面包,就在大棚裡吃一口。”郭桂榮說。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穿不了好衣裳,顧不上擦防曬霜。30年,郭桂榮就這樣一步一個腳印,走在田間地壟。哪塊地的土壤特性如何,需要如何用肥,郭桂榮都爛熟於心。不僅本縣農戶有事找她,連周邊農墾種植戶也把她當做種田的主心骨。

  “昨天,團結鎮龍崗村鄭寶來電話諮詢,有棟大棚的苗床出現馬蹄坑現象,我告訴他壯秧劑沒拌勻。”郭桂榮的電話農戶都知道,每天要接30多個這樣的熱線。郭桂榮在辦公室時,農戶不斷溜兒地來,有的沒啥具體問題,走到郭桂榮單位門口,也要進來找郭大姐嘮扯嘮扯,不嘮幾句,這一年種地心裡都不踏實。

  25日,郭桂榮接到共青農場種植戶的求助,一大早就去看了一圈。隨後又趕到東明朝鮮族自治鄉和團結鎮看了幾個村的水稻育苗基地,頂風冒雨,回到縣裡時天已經黑了。“常年這麼走,習慣了,乾這一行不下去不行,今年53歲了,身體還挺好。一回到家,基本不說話了,在外面和農民說的太累了,愛人一開始有意見,時間長了也理解了。”郭桂榮說。

  “向老專家學,還要向實踐學、向農民學。很多經驗都是一點一點積累的,經驗多了,啥問題都有解決的辦法。”

  努力鑽研技術,她成為農作物的保健醫,農民增產增收的守護者

  1986年,郭桂榮從農校畢業,就一頭紮進地裡,和農民一起研究農作物怎樣防災減災,實現高產高效。

  蘿北縣從1983年起大力發展水稻種植,郭桂榮參加工作後發現,當時傳統的施肥方式存在諸多問題:6月份追肥全部下地,導致前期營養過旺,水稻種植出現田間過早封閉、患病、倒伏、出米率低等現象,地種得越多賠得越多。

  “那時候心裡特別著急,種地怎麼會不賺錢,肯定是方法不對,一定要想辦法改變。”施肥時期的調整刻不容緩,再難也要改變農民的傳統習慣。在專家的指導下,她從調整水稻施肥期下手,提高水稻種植水平。2005年開始,她連著3年主動找稻農簽訂產量包賠合同,她拿出自己的全部家底兒押上,賠了她全包。親戚朋友都不理解:“你這是圖啥呀?”郭桂榮頂著各種壓力,對科技的作用堅信不疑,為改變施肥習慣執著地奔走著。優化施肥、前氮後移,解決了原來稻作中最頭疼的問題,領著農民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公頃增收稻谷1.5噸,千粒重增加2克,減少氮肥使用量20%,結實率提高了5個百分點。郭桂榮贏下了這場“戰役”,也贏得了百姓的信任。此後,新技術推廣順理成章,每年備春耕,找老郭問問地咋種成為當地農民的一個習慣。

  2009年作物生長期出現低溫天氣,對水稻生長特別不利,而郭桂榮主持的優化施肥項目增產效果顯著,每公頃增收稻谷1.5噸~2噸,科技的力量,讓農民看到了實實在在的效益,周邊農場稻農也因此受益。當年,水稻前氮後移技術獲省政府科技進步一等獎。2010年蘿北縣優化施肥面積達到全縣總面積的80%,水稻連年豐產豐收,稻農們走上了致富路。

  30年來,她先後主持實驗、示范、推廣項目近100項,其中《水稻旱育稀植》獲農業部豐收獎;《大豆綜合高產配套技術》《水稻保優前氮後移施肥技術推廣》《粘玉米套種技術》獲省豐收計劃一等獎;2014年,郭桂榮獲得國務院特殊津貼。

  “向老專家學,還要向實踐學、向農民學。很多經驗都是一點一點積累的,經驗多了,啥問題都有解決的辦法。”郭桂榮有記日記的習慣,天氣情況怎麼樣,哪個農戶的辦法得當,哪天自己采取了什麼措施,都記在本上:

  “2014年4月4日,今天五隊老賈說,第一遍耙完地,1壺水2瓶草酮加2瓶丁草胺,1?地兩壺水,地裡很乾淨。”

  “6月2日,天氣異常炎熱,人不敢出門,14點水溫達37.2℃,潛葉蠅超過30℃就死亡,真好的消息。”隨後,郭桂榮趕緊告訴縣電視臺到田間做一期節目,提醒農戶不用打農藥,蟲害問題遭遇高溫自然就解決了,既節約了農戶的成本,也避免了農藥對稻田的污染。

  “我是農村長大的,放不下農民朋友,離不開我的工作,乾農業這一行就是要對農民有感情。”

  郭桂榮始終把農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心裡時刻想著農民

  常年風吹日曬,郭桂榮有著和農民接近的膚色,在農戶心中,郭桂榮更像是身邊的親人,她的手機24小時開機。說話直爽,不拐彎抹角,農民和她交流感到親切。

  團結鎮東風村技術員王海濤,種水稻20年,和郭桂榮相處得像親人一樣,水稻種植遇到疑難問題,就找郭桂榮商量。“春節一過,老百姓該研究種地的事兒了,她的辦公室總是一屋子人,也顧不上吃飯,挨戶指導。”郭桂榮對花粉過敏,水稻揚花後,是她最難受的時候。“直淌鼻涕,也堅持天天下鄉,挨個村查田,看著挺心疼的。”王海濤說。

  郭桂榮成立了水稻農聯協會,通過協會聯系廣大農戶,提供技術服務。農戶購買農資,協會會要求指定的農資店低於市場價賣給農民。“玉米用的農藥,一?地市場價180元,我聽說後告訴農資店,最高不能超過120元,全縣40萬畝玉米,能給農戶節省160萬元。”郭桂榮對記者說。選擇合適的品種,用最省錢、最有效的肥料,郭桂榮每年都在為農民增收算計著。

  考慮到自己的年齡,郭桂榮現在帶起了學生。“這個事得有人接著做,我帶的學生前提就是,要對農民有感情,不對農民負責任堅決不行。”

  郭桂榮專業經驗豐富,老百姓信任,一些大公司先後拋來橄欖枝,高薪聘請她。有的公司甚至說,你人不用來,給我們當個顧問也行。對此,郭桂榮都一一回絕, “女兒在北京工作,平常總勸我別太累,讓我去北京享清閑。可我真的離不開農民朋友,農民也需要我,我在這個崗位上工作一天,就得發揮一天的作用,肩負起這份責任。”

責任編輯:張廣義

【專題】風帆起龍江 乾字我擔當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