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6月10日訊 第一次見面,是1961年,那年李傳林23歲,丁鳳芹20歲。她的奶奶因患腦血栓拄拐走路,他走到面前噓寒問暖。
他的態度讓她感動,這個小伙子,一定錯不了。
婚後,他對她家老人格外孝敬,想得比她都周到,她感動在心,對他家老人更好。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順老人,日子纔能越過越好。”這是丁鳳芹常對兒孫們說的話。

為她做啥他都乾
6月1日,記者在創業社區八居委會見到了丁鳳芹。居委會書記崔秀楠說:“丁阿姨每天像上班一樣,到點就來教大家唱歌跳舞。”
“我是頭兒,別人8點來,我8點之前就得到,不能讓大家等著我。”丁鳳芹說。
記者了解到,丁鳳芹是創業社區圓夢服務中心藝術團團長,擅長歌舞和揚琴。藝術團有100多人,不僅教課風雨不誤,還倒搭錢。
她要買樂器,老伴和她一起去選,一件樂器花上萬元他也不心疼。為她做什麼,他都心甘情願。
李傳林不懂歌舞和樂器,就愛臺球和軍棋,她就盡量抽時間,陪他玩兩把。
每天她回家,他都把飯做好了。在活動室打球,到點了他就說:“回家熬粥去。”時間長了,他一張羅要回家,大家就都笑他:“回家熬粥去呀!”
鐵人派人送過她
1965年,鑽井基地成立商店,丁鳳芹當會計。一次,丁鳳芹和兩個女營業員,從紅崗區古城子到薩爾圖進貨,那時公交車趟數少,訂完貨,就沒車了,丁鳳芹就到鑽井指揮部,看看有沒有車。
進了院子後,一個身穿杠杠棉服的人看見她問:“這位女同志,你有什麼事?”丁鳳芹就把回不去家的事說了,那個人就喊來一名司機:“把這位女同志送到古城子去。”
路上,她纔知道,那個穿杠杠棉服的人,就是鐵人王進喜。
還有一次,她和三個女營業員跟著經理去批發醬油、醋,那時醬油和醋都是用大桶裝,一桶有
三四百斤。經理去交錢的時候,她們四個女同志就把兩個裝滿醬油和醋的大桶,拽到車上去了,經理出來後十分吃驚:“你們幾個是咋整上去的?”
年輕的時候,丁鳳芹一門心思鋪在工作上,孩子不到一歲,她就到井隊巡回演出,把孩子扔家兩個多月,都是在鑽井二公司醫院當醫生的丈夫照看著。

夫妻倆比著孝順
丁鳳芹11歲時父親去世,母親帶著奶奶和幾個孩子生活。1960年,李傳林當兵轉業到大慶。1961年,他回河南老家探親,親屬給他介紹對象,他就到了丁鳳芹家。
當時,丁鳳芹的奶奶半身不遂,拄著拐棍在屋裡站著,李傳林走過去跟奶奶親切地嘮嗑。奶奶和母親都喜歡這個體貼人的小伙子。
後來她纔知道,李傳林的母親去世早,也是跟奶奶長大的,生活的艱辛讓他過早懂事,也格外孝敬老人。
1962年兩人結婚,那時工資少,夫妻倆花錢特別節省,每年到年底都能攢下一些錢,給雙方老人各郵回100元錢。
“愛上他,就是因為他孝順,他讓我給他父親寄20元,我就會給30元,總是多給。他更是,對我母親和奶奶特別好。”丁鳳芹說。
“在一起就是幸福”
李傳林的繼母比他父親小10多歲,到李家後又生了四個孩子,他對繼母也好,媽長媽短地叫。
1966年冬天,李傳林跟著鑽井隊到野外工作,十天半個月纔能回來一次。井隊附近有農村,他在村民家買到幾十個笨雞蛋,回來告訴丁鳳芹,雞蛋不能給1歲多的兒子和公公吃,丁鳳芹問:“那給誰吃?”他說:“留著給咱媽坐月子!
丁鳳芹生了三個孩子,坐月子一點毛病都沒落下,都是丈夫照顧得好。“他不讓我碰涼水,不讓我做飯,尿布也不讓我洗,每天給我做四五頓飯。”
有時候,丁鳳芹跟丈夫開玩笑:“你對我這麼好,看上我哪點了?”
丈夫說:“性格好,有纔氣,熱愛生活,我就喜歡你這樣的女子。”
丈夫誠心誠意對人,對家人細心體貼,怎能不讓她愛?如今,夫妻倆已攜手走過54個春秋,他說:“能夠在一起,就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