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大慶
搜 索
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采艾蒿 大慶很多人不知端午咋回事
2016-06-10 09:26:02 來源:大慶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6月10日訊 端午節要吃粽子,賽龍舟,采艾蒿……

  那麼,為啥端午節要這樣過?6月4日,記者通過街頭隨機采訪不同年齡段的市民,發現各有各的說法。年紀大的市民,能說出不少風俗;年紀小的,以為端午節就是放3天假,不知道節日的來歷,更不清楚采艾蒿的緣由。

疊葫蘆是端午節傳統習俗之一。

  老年人都能說出端午習俗

  6月4日,記者來到讓胡路區乘新二小區,對不同年齡段的市民進行采訪,結果發現,年紀大的市民記得一些習俗,對大部分年輕人來講,端午節就是一個吃粽子的節日。

  69歲的王剛老人告訴記者,過端午要吃粽子、吃雞蛋,采艾蒿,把艾蒿掛到門上。還有就是趁太陽沒出來,把露水抹在眼皮上,對眼睛好。孩子應該系五彩繩,手腕腳腕上都要系。

  75歲的景志國老人說出了更多的內容:“孩子要系五彩繩,過了端午後要扔在水溝裡,把一年的病都丟掉了。”

  “以前兒女都在身邊,一大家子,每年端午都會包一大鍋粽子。現在孩子都成家了,我們老兩口也不包了,晚輩們工作壓力大,沒閑心包粽子,更不要說掛艾葉之類的習俗了。”68歲的孟憲華老人說。

  采訪中,記者發現,多數老年人不但能說出端午節的習俗,還能說出端午節的由來。

  大多數年輕人只知道是紀念屈原

  隨後記者采訪了多名80後、 90後的市民,很多人只能說出吃粽子、采艾蒿這兩件事。

  “端午節,應該吃粽子,戴五彩繩,這個節日是紀念屈原的,但具體怎麼回事,我不太清楚。”正在接孩子放學的孫女士說。

  已經上大二的孫力揚告訴記者,有些同學家裡已經不包粽子了,更別說看賽龍舟、掛香袋等傳統活動。大部分同學認為端午節就是放假回家。

  今年23歲的朱琳琳說,奶奶家住在農村,小時候過端午節的時候,奶奶會親手包粽子,給自己的手腕、腳腕戴上五彩繩。知道這個節日是紀念屈原的,具體故事不清楚。


 

  傳統習俗漸行漸遠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一些傳統習俗與我們漸行漸遠?大慶市工信委副主任李建剛認為,不同地域的民眾過端午節,文化指向是一樣的,都是祈願平安。與大多數的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一樣,端午習俗中,除了“吃”文化的印痕明顯外,其他一些習俗已淡出人們的視野。

  究其原因,李建剛說,首先是城市化進程帶來的衝擊。端午節是一個農歷節日,有著很強的農業社會烙印。傳統節日植根於農業社會,隨著從事農業的人口減少,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使得傳統節日不再像以前那樣,這樣一來,也就漸漸從城市生活中消失,很多年輕人忙於工作,根本沒時間去研究和參與習俗。

  李建剛建議,民俗教育應該從娃娃抓起,學校應該舉辦些習俗講座,不能讓傳統節日只剩下“吃喝玩樂”。讓孩子從小就感受到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所折射出的濃郁文化氣息。

  【相關鏈接】

   端午節的來歷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

  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據傳是偉大詩人屈原投汨羅江殉國的日子。

  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歷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後,悲憤交加,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並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兒蠶食屈原的身體。

  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辭章深入人心。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從此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系在一起。

  隨著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始於春秋戰國的端午節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節日。

首頁  上一頁  [1]  [2]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