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6月11日訊 在哈爾濱汽輪機廠董禮濤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的抽屜裡,放著滿滿4個檔案袋的手寫操作規程,足足有2000頁。這不僅是董禮濤十幾年來的工作記錄,更多的是操作方法和技巧。記錄的目的是讓徒弟們少走彎路,快速掌握操作技能。
工作記錄是一種習慣
在哈爾濱汽輪機廠董禮濤技能大師工作室,董禮濤正在記錄著一個工件的操作方法。筆記的右上角標注的頁數是1526頁。

在董禮濤的抽屜裡,放著厚厚4個裝滿筆記的檔案袋。記者翻閱發現,這些筆記都是手寫的,每一張都標注了頁數,還有很多是用手工畫的圖紙。
“我有工作記錄的習慣,把工作中遇到的難點、解決方法和操作規程都記錄下來。”董禮濤說,以後我徒弟再操作的時候查看這些記錄就可以了,省得走彎路。
除了這些記錄外,還有500多頁手寫記錄是董禮濤操作的“加工中心”的操作規程。董禮濤告訴記者,這臺德國德瑪吉說明書都是外文的,徒弟看不懂不說,說明書也比較籠統,我把每一天加工每個零件的操作方法都記下來了。
“這2000多頁,我抽空都錄入電腦,讓更多的徒弟和其他工人參考。”董禮濤的無私讓同事都非常欽佩。
“別看董師傅體格小,但是聰明、務實,還善於總結。”同事這樣評價董禮濤。
想的做的都很超前
董禮濤記錄完後,站起身一會看下電腦,一會看下正在銑削的工件。
記者發現,董禮濤的眉宇間已經形成兩條深深的豎皺紋。董禮濤告訴記者,他喜歡邊加工邊思考,外人以為他家裡有事愁眉苦臉,一名新來的工人,好幾天沒敢跟他說話。
每天站在機床前思考已經成了他的習慣。同樣的機床,別的銑工可以將孔洞尺寸誤差控制在0.05毫米范圍內時,董禮濤琢磨的是自己能不能將它控制在0.02毫米范圍。
董禮濤想的做的都很超前。別人還在使用普通機床,他已經開始學習數控機床了。現在數控機床普及了,他開始使用“加工中心”了。
董禮濤認為,單機操作的“加工中心”未來肯定會被淘汰,“加工車間”的聯機操作將成為趨勢,放進去一個原料,另一頭出來的就是成品了,質量上來了,也會節省大量的人力和成本。
“我不想當‘棒槌’”
“我原來打心眼裡不喜歡當工人,乾的活都髒兮兮的。”董禮濤說,技校畢業後,擇業成了難題,大小伙子,不能沒事乾啊!因為母親在汽輪機食堂工作,他也來到汽輪機當起了工人。
可是師傅王佔軍徹底改變了董禮濤對工人的看法。“早上師傅讓我取工具,當我打開師傅的工具箱時,傻眼了,各種工具擺放整齊,擦的錚亮,非常乾淨。”董禮濤說,再看師傅的操作臺,也是一塵不染,工作服沒有一點油漬。師傅告訴他:“乾啥都不能當‘棒槌’!”
師父的這句話,董禮濤這麼多年經常掛在嘴邊。“我白天上班,晚上去夜大學習。”董禮濤這一學就是5年,白天跟師傅學傳統銑工工藝,在夜大還接觸到了數控機床的知識。夜大畢業後,董禮濤不僅能熟練使用銑床了,也能操作數控機床。
他的技術在公司逐漸嶄露頭角。他是汽輪機公司唯一一名27歲就成為高級技師的工人,打破了汽輪機公司高級技師年齡最小的紀錄。
120項創新應用創造6000萬效益
作為一名普通工人,董禮濤先後有120餘項技術攻關應用到生產實踐當中,為公司創造了6000萬餘元的經濟效益。
2014年,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命名了“董禮濤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承擔公司生產的常規火電、核電產品、燃壓機組和重點工程產品部件制造攻關任務。他個人也先後獲得了首屆龍江技能大獎、省勞動模范、全國技術能手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