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哈爾濱
搜 索
城建大手筆民生新高地——哈爾濱『十二五』重點城建項目回眸
2016-06-13 10:00:05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李因楠 邢漢夫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建成後的長江路。

  機場迎賓大道竣工通車。

三合路打通工程為哈市南部區域二環路與三環路之間新增一條重要聯系通道。

   黑龍江日報6月13日訊 五年一個刻度,五年一個跨越。“十二五”期間,哈爾濱市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實施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發展戰略,奮力走出全面振興新路子,大力推進老城區改造和新城區建設,城市空間進一步拓展,基礎設施總量大幅提高,城市環境明顯改善,人文風貌不斷重塑,城市綜合實力實現了歷史性跨越。最近五年,哈爾濱市共新建改造道路671條,橋梁156座。同時,通過“三溝”治理打造生態廊道,通過房屋立面節能改造和泥草房改造提昇人居環境,通過地下管廊啟動建設疏通地下“血脈”,哈爾濱的城市功能與承載能力大步躍昇。


 拓寬後的友誼路變為8車道通行,極大提昇出行能力。

香福路打通工程有效地緩解了出城口交通壓力。 

宣化街高架橋建成通車,與多條城市主乾道路續接,形成大跨度貫通城市東西向的又一條交通主乾線。 

松浦大橋建成通車給兩岸帶來交通順暢和便利的同時,也拉動了兩岸經濟快速發展。 

陽明灘大橋使哈爾濱構建起通暢的立體交通網絡,“提速”經濟社會生活。 

  橋通路暢拉伸城市骨架

  縱橫相連的通暢大路猶如一條條飄動的彩帶,向城鄉角落延伸,構築起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多樣化、開放式的交通“大格局”,也將哈爾濱市帶上發展“快車道”。“十二五”期間,哈市城區交通網絡進一步完善,逐步拉開城市建設框架,基本形成“兩軸、四環、十射”的路網格局。五年來,哈市先後建設了長江路、征儀路、香福路、哈雙南路、松江濕地旅游通道等一批外延性道路,城市外圍區域路網體系得以完善。哈市還先後實施了紅旗大街打通至東北新街工程、河松街打通工程、八區地道橋建設工程、哈雙南路拓寬改造工程、職工街拓寬改造等工程,斷頭路、卡脖路的打通有效緩解了區域間道路互通疏解能力。

  與此同時,跨江大橋、立交橋的建設,也給市民生活帶來巨大變化,五年間,城市建設的框架正在展開,立體交通出行逐漸成為現實。哈市先後實施了陽明灘大橋、三環路高架橋、王崗高架橋、學府路立交橋、群力高架橋等路橋建設,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交通“紐帶”。五年來,哈市共新建改造道路671條,建設橋梁156座,全面提昇了老城區路網承載能力,改善了城市中心區交通環境。


 “三溝”綜合治理,讓何家溝再現碧水穿城的美景。 

  改造後的長青公園。 

  治理“三溝”打造生態廊道

  城市,無水不秀。“十二五”期間,哈爾濱市加快推進“三溝”綜合治理。通過實施河道整治、景觀綠化、路網建設、清水水源等4項工程打造自然駁岸為主的生態河道。2015年哈市再次完成馬家溝清水景觀工程,清水潺潺、波光粼粼的馬家溝穿城而過,為城市增添了靈動之美與勃勃生機。

  2010年初,哈市抓住國家治理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這一契機,將“三溝一河”綜合治理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全力推進,歷經3年時間,“三溝”綜合治理結束了內河污染松花江水體40年的歷史。2013年,何家溝綜合整治工程榮獲全國人居環境建設領域的最高榮譽——“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

  2015年,哈市啟動馬家溝清水景觀工程,以文道橋至宣化橋的主城區段為重點,全線新建慢行道路8公裡,同步完成臨河的復興街、耀景街等城市道路拓寬改造。目前,馬家溝沿線已完成貫通文道橋至宣化橋全線的道路及相應橋梁、廣場、綠化工程建設,形成了下穿宣化、寬城、大成、果戈裡、中山、海城、復華及教化等城市主乾路的沿河慢道體系,改善了兩岸出行條件,並為兩岸居民提供了較好的休閑健身空間和臨河生態景觀廊道。


既有建築節能改造提昇百姓幸福感。

南崗區紅旗鄉廣場建設。 

  老房穿“新衣”人居環境有品位

  穹頂、尖塔、歐式廊柱……走在哈爾濱市西大直街等路段,隨處可見一座座有著濃郁歐陸風情的建築。與路橋建設同步推進的房屋立面節能改造工程,使許多街區環境出現了“從頭到腳”、“從裡到外”的根本性轉變,使城區呈現出一個個“新路、新房、新面貌”的建築風貌景觀區。

  “十二五”期間,哈市重點實施的經緯街、友誼路兩側及學府路、東西大直街等重要街路沿線和城建重點項目節點周邊臨街既有建築裝飾性節能改造,打造出歐陸風情和濱水文化濃郁的城市環境。房屋“舊貌換新顏”,冬季保暖效果也得到大幅提昇,改造後的既有建築室內溫度平均提高4℃,改善了改造區域的建築功能和居民生活環境質量。據哈市建委提供的數據顯示,五年間,哈市共實施既有建築節能改造工程累計完成1930餘萬平方米,惠及25.4萬居民家庭。

  同時,哈市惠民工程的觸角也延伸至村屯,“十二五”期間,全面推進農村泥草房改造、小城鎮建設、村鎮基礎設施建設和村莊環境綜合整治等各項村鎮建設工作,農村面貌有較大程度改觀。泥草房改造完成27.5萬戶,1625萬平方米;村鎮道路硬化完成1461公裡,新增排水管線322公裡,新增綠化面積42萬平方米,有效解決了農戶住房安全隱患,基礎設施功能得到提昇,村鎮環境明顯改善。全力打造了一批省內優秀的示范村鎮,引領全市村鎮建設穩步發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昇,農民生產生活環境整體提高,不斷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


地下綜合管廊破解“馬路拉鎖”難題。 

  打通地下“血脈”提昇管網承載力

  地下管網是一座城市的地下“血脈”,是一座城市安全高效運行的“生命線”。為此,“十二五”期間哈市加大老舊管網改造力度,以“老舊管網更新改造、新區管網擴容發展、整體源頭優化布局”為發展方向,本著“統籌謀劃、服務發展、新老結合、適度實施”的原則,重點實施了源網工程建設。啟動建設了67座廠站,新建改造各類管線2400.77公裡。其中香坊區、平房區完成老舊管線改造494公裡,智慧管網信息系統完善自動輔助設計,實現了專網實時互聯、數據在線互動。源網建設工程進一步解決了城市源網供給能力不足等問題,進一步提昇了城市地下管網綜合承載能力,進一步提高了地下管線信息化、智能化、規范化管理水平,使城市地下管網管理更加透明化、科學化。

  2015年,哈爾濱市被國家確定為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試點城市,為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補齊城市功能短板,哈爾濱市委、市政府創新機制,破解融資難題,多部門通力配合,目前,已完成紅旗大街區域1.7公裡的建設。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5] 

責任編輯:彭佳麗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