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6月17日訊 “黑龍江對國家糧食安全的貢獻突出,功不可沒。”“要堅持發展現代農業方向,爭當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時,對我省農業發展給予高度評價與殷切鼓舞,既讓人振奮,又讓人倍感欣喜。振奮源於總書記對我省農業生產既得成績的肯定,欣喜在於黑龍江農業發展之路,與總書記的重要要求正向吻合、同向而行。
近些年,我省以深入推進“兩大平原”現代農業改革試驗為契機,著力推進創新農業經營體系、農村土地管理制度、農村金融保險服務、農業支持保護政策、農業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的“五大創新”,堅持規模化生產、合作化經營、產業化發展、社會化服務,現代農業發展活力得到充分釋放,各項改革取得成效。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理念引領下,世代耕作於黑土地的廣大農民發揮首創精神,大力發展“鴨稻”“蟹稻”“魚稻”“森林豬”“森林雞”等綠色食品,開闢市場,打出品牌,贏得口碑,更新了人們對農業的傳統認知。全國333個產糧大縣齊聚黑龍江,學習我省發展現代農業的好做法,黑龍江成為現代農業的“模范生”。
農業,一直以來都是龍江最大的財富、最大的優勢、最大的品牌。坐擁世界三大黑土帶之一,黑龍江土地廣闊、地力肥沃、水系發達、光照充足,農業經營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生產水平國內領先。中央“一號文件”連續13年聚焦“三農”,為龍江探索現代農業發展擔當“路線導師”;“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賦予龍江深化農村改革的“國家隊”之責,從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到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排頭兵,得先天之利,秉政策之惠,借改革之機,黑龍江有條件,有底氣,更有潛力,在現有成績的基礎上,以總書記重要要求為指引,繼續一往無前、改革創新,為轉變方式趟路,為深化改革試水,為現代農業打樣。
爭當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要加快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們要緊盯市場需求變化,按照“減玉米、穩定並適當增加水稻、增大豆雜糧、擴草蓿和果蔬、上畜牧,打造安全優質高效綠色農業”的總體要求,向農業結構調整要效益,變“一枝獨秀”為“多面開花”。黑龍江綠色食品具有較高市場美譽度,我們要瞄准“舌尖上的安全”,加快綠色食品產業發展,復制推廣市場認可度高的綠色食品,加快形成規模,擴大市場佔有率,推動我省由大糧倉變成綠色糧倉、綠色菜園、綠色廚房。
爭當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要加快構建現代農業“三大體系”。現代農業是包含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在內的有機整體,“三大體系”各有側重,又相輔相成,相互作用,又有機融合。要加快形成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大力發展規模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村服務業,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儲加銷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高農業產業整體素質和競爭力;要加快形成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用現代物質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提昇農業,強化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強化農業社會化服務,提高農業良種化、機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標准化水平;要加快形成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職業農民隊伍,因地制宜推進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提昇農業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
爭當農業現代化建設排頭兵,要不斷深化農業生產方式改革。黑龍江發展現代化大農業,優勢在生態,潛力在水利,效率在農機,支橕在產業,保障在科技,活力在改革。要抓住用好“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先行先試的重大戰略機遇,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以農業合作社為發展方向,推進規模化生產、合作化經營、產業化發展、社會化服務,帶動農村經濟多元化發展。黑龍江農墾農業組織化程度高、規模化特征突出、產業體系健全,對周邊區域的輻射帶動能力強,要深化國有農墾體制改革,以墾區集團化、農場企業化為主線,推動體制創新、資源資產整合、產業優化昇級,建設現代農業大基地、大企業、大產業,努力形成農業領域的航母。
萬裡平疇,精彩不斷。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命脈,一方面,我們要堅持練好“基本功夫”,始終毫不動搖抓好糧食生產,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持續鞏固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確保中國人的飯碗裝更多的龍江糧;另一方面,我們要注重發展“主打動作”,始終以發展現代農業為方向,鼓足乾勁、奮楫爭先、銳意革新,不負大自然的恩賜,不負好政策的眷照,在黑土地上播撒金色的希望,收獲龍江現代化大農業建設的精彩與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