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  科教
搜 索
中航工業哈飛『80後』工匠秦世俊 走上央視《開講啦》
2016-06-17 10:32:36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晨報  作者:趙政府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秦世俊(右)和同事探討業務

  秦世俊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東北網6月17日訊 中航工業哈飛最年輕的首席專家秦世俊,4月30日走上了央視《開講啦》的講臺,給廣大青年講述奮斗歷程。他被稱為這個欄目開播以來最朴素的演講者。

  數控工人上央視《開講啦》

  “那小伙子,平時不太愛言語,在電視上講得挺好。”最近,秦世俊在中航工業哈飛火了,大家茶餘飯後都在議論這個“80後”的小伙子,也成了老師傅激勵徒弟的例子。

  在《開講啦》的講臺上,秦世俊緊張的樣子讓現場的年輕觀眾樂出了聲,可是說到他的奮斗歷程,臺下立刻安靜了下來。

  秦世俊用了15年時間,完成常人25年的工作量。從一名學徒,變成集團首席專家;從一名普通工人,到“全國勞動模范”。

  因為投入到工作的時間太多,沒時間陪孩子和家人,半夜下班孩子已經睡熟了,上班的時候孩子還沒有醒,5歲的兒子沒有更多的話與他交流。

  練數控技術從不懂到喜歡

  “我爸在哈飛工作,覺得能給大飛機制造零件很光榮。畢業後,我就到哈飛工作了。”秦世俊告訴記者,上技校時學的是鉗工專業,可是到廠裡了,卻被安排到數控工段。

  “數控是個新興專業,這方面我一點基礎也沒有,兩眼一抹黑,只能幫師傅打下手,搬運毛坯件,乾些沒有技術含量的體力活,和一個力工沒啥區別。”秦世俊說,當時自己意見很大。

  “不要怕改專業,不會可以學。數控技術是新領域,是未來的發展趨勢,是新時期產業工人必須掌握的本事。”父親的話點醒了迷茫的秦世俊。

  他在心裡暗暗發誓:“要麼不乾,要乾就要乾出個樣來”。眼前的路一下子變得清晰了,他先從普通銑床練起,熟練後,他轉戰數控機床,從零件裝夾、機床操作等基礎知識開始學起。為了盡快練好自己的技能,他總是在結束一天的工作後繼續留在單位,向夜班師傅學習。晚間學完了,已經是九十點鍾了,纔回家。慢慢地,他喜歡上了數控加工,迷上了這項奇妙強大的技術,機床成了他最親密的伙伴。

  學習筆記堆半米高

  在秦世俊工作的桌角,有一摞筆記,有半米多高,這是秦世俊的學習筆記。

  二十出頭正是愛玩的年紀,同齡人下班都去休閑娛樂,秦世俊在車間裡鑽研數控技術,所有的節假日、全部的業餘時間都被他用來學習。針對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他發現一個就消滅一個。專業書籍啃了十幾本,學習筆記堆起半米多高。為了自學制圖和編程,他報考東北農業大學計算機專業本科課程,並順利畢業。

  加班對於秦世俊來說是家常便飯。同樣不愛表達的父親,每晚都給他煮一個雞蛋,熱一杯奶。就是這樣的一股鑽勁,讓秦世俊的技術節節攀昇。

  挑剔的法國專家豎起大拇指

  在加工某型機關鍵件時,由於法國專家對零件加工精度和表面質量要求高,且加工周期短,秦世俊主動請纓,與法國專家交流,反復思考、試驗,最終確定了加工方法。法國專家兩人倒班跟蹤生產,而他卻是一人“全天候”作業,當一件件零件完美出爐時,挑剔的法國專家也不由地豎起了大拇指。

  扭軸是某型機的關鍵件,由於精度要求高、加工難度大、時間節點緊,這個零件成了“燙手的山芋”,車間裡一時沒人敢接招。秦世俊是攻堅克難“專業戶”,這一次他依然迎難而上。長長的軸體需要與機床平行裝夾,一端固定住了,另一端就會產生傾斜。為了解決零件的裝夾問題,他研制出了一套可分解的抱胎夾緊工裝。為了不耽誤正常生產,他把試驗安排在夜裡12點以後,經常一乾一個通宵。一次次試驗,一次次失敗,經過3天近20多次的改進,這套工裝終於在軸體的中間位置形成了有效支橕,保證了加工精度,並將生產效率提高了4倍。

  精品與廢品的距離只有0.01毫米

  創新已經成為秦世俊的思維習慣,15年來他實現技術創新、小改小革600餘項,創經濟效益480餘萬元。《逆向思維、反向采點加工腹板法》、《為兩臺不同型號的車銑中心機床制作轉換夾具》、《某型機主漿旋翼泡沫提效》等一個個大型技術攻關項目成為秦世俊創新精神的最好寫照。

  秦世俊生產的零件主要用於直昇機的起落架和旋翼,對精確度要求非常高,而且不是批量生產。這就要求工匠必須一次性交付100%的合格工件,有一點失誤,零件就廢了,需要重新加工。

  “精品與廢品的距離只有0. 01毫米。”要求完美的秦世俊認為,成功與失敗的差別僅在能否全情投入。無論工作多忙,只要站在機床前,他就能找到忘我的工作狀態。

責任編輯:張廣義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