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
6月21日訊 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時強調,制約黑龍江振興發展的突出因素是結構問題。要堅持“加減乘除”並用,全面落實“三降一去一補”重點任務,做好改造昇級“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三篇大文章。這是總書記對於龍江產業結構調整,提出的極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具體措施,是我們實現產業結構調整的不二路徑,是實現龍江全面振興的重要著力點和發力點。自去年以來,中央反復強調要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並確定了“三降一去一補”重點任務。之所以要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原因在於供給和需求不平衡、不協調的矛盾和問題日益凸顯,突出表現為供給側對需求側變化的適應性調整明顯滯後。一是無效和低端供給過多,一些傳統產業產能嚴重過剩,產能利用率偏低。二是有效和中高端供給不足,居民日益增長的對高品質商品和服務的需求難以得到滿足。“供需錯位”已成為阻擋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最大路障。具體到龍江,一方面是產業結構偏重、結構單一,特別是能源工業,好的時候“一柱擎天”,不好的時候“天旋地轉”,這是結構性矛盾的突出特征。另一方面,我們的許多“老字號”、“原字號”產品,還停留在低端供給,難以滿足市場和居民日益增長的中高端需求。因此說,總書記提出的改造昇級“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就成為龍江產業結構調整的必由之路。
改造昇級“老字號”,就是要鞏固壯大傳統優勢產業。用信息化、綠色化、服務化改造傳統產業,培育創新商業模式,助推傳統產業改造昇級。堅持創新促昇級、擴量調結構,用先進適用技術提昇傳統產業,促進裝備制造、能源、石化、食品等傳統產業向中高端邁進,把舊的存量轉化為新的增量。今後產業結構不管怎樣調整,“老字號”“國字號”這些家底不能丟,不能把我省特殊的資源稟賦和產業布局當包袱,而是要讓老樹發出新枝。只要改造昇級的路子走對了,不僅投資少、見效快,而且不用鋪新攤子,關鍵是怎樣通過創新把舊的存量轉化為新的增量。
深度開發“原字號”,就是要推動傳統優勢產業鏈條向下游延伸。核心就是要依托優勢資源,延伸產業鏈條,提高資源精深加工比重,增強市場競爭力。要以“油頭化尾”“煤頭電尾”“煤頭化尾”“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推動發展轉型。“油煤糧木”是我省重要的資源優勢,為國家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長期以來由於精深加工不夠,優勢變成了短板。深度開發“原字號”,就是揚長補短的過程。要提高石油、天然氣精深加工能力,把產業鏈條延伸和配套產業留在當地,在有序推進煤炭去產能的同時,新上一批質量高、效益好的煤化、煤電項目。大力發展糧食、乳品、肉制品等精深加工項目,提高我省農產品附加值和競爭力,把大糧倉,變成綠色糧倉、綠色菜園、綠色廚房。
培育壯大“新字號”,就是要發展新產業新產品,培育增長新動力新動能。概括起來就是兩個重點,一是戰略性新興產業,二是現代服務業。要立足於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市場消費點、就業拉動點,來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只有把新興產業發展起來了,纔能徹底解決產業結構單一的掣肘,實現發展動能轉換。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要優先發展金融、物流、科技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要挖掘黑龍江豐富的生態資源和區位優勢,發展冰雪游、森林游、邊境游、濕地游、避暑游等旅游產業以及健康養老等生活性服務業。
優化產業結構做好三篇大文章,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我省的“老字號”“原字號”大多與資源相關聯,而曾經的資源優勢又變成資源性短板,原因就在於精深加工不夠、產業鏈不長、附加值不高,資源優勢沒有轉化為經濟優勢。其思想根源則在於,很多人已習慣於吃資源這口飯,習慣於小生產、官本位的思維方式,過度依賴傳統發展路徑、過度依賴上面給政策,歸根到底是思想不解放,對新理念理解不深不透,思維方式跟不上也不適應客觀事物發展變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轉方式調結構是苦乾出來的,不是硬等出來的。盡管我省轉方式調結構任務極其艱巨,但是,我們不能因為包袱重而等待、困難多而不作為、有風險而躲避、有陣痛而不前。爬坡過坎的攻堅期,也是大有作為的窗口期。只要我們按照總書記的要求,橫下一條心,紮紮實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搶抓機遇、奮發有為,把政策轉化為行動,就一定能打好轉方式調結構的攻堅仗、翻身仗,使我省的產業結構層次、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一個大的躍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