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6月22日訊 在農產品價格“天花板”壓頂和生產成本“地板”抬昇的雙重制約下,如何解決農產品利潤低下的難題?農墾友誼農場適時適度調整種植結構,與高端企業聯手,揚長避短以提品質、促融合的方法推進農產品供求由低水平平衡向高水平平衡的躍昇。
在友誼農場第五管理區二站的水稻育秧基地,今年種植了3000畝水稻的種植大戶馬國強正在組織工人進行最後兩棟大棚的水稻播種工作,而今年與往年不同的是,他們應用的水稻品種是稻花香系列,水稻播種用的種子全部應用生物制劑處理而不再用藥劑包衣。“如果用種衣劑包衣,肯定有污染源,按照綠色水稻種植的要求是不准許包衣的,所以我今年種植的水稻都沒包衣。“馬國強告訴記者。
以往,友誼農場一直是小面積種植綠色水稻,只有幾畝或幾十畝。今年,他們與黑龍江省賽福瑞斯米業有限公司聯手,由黑龍江省農科院提供良種、良方作為技術後盾,運用“企業+基地+農戶“的模式,公司與種植戶簽訂種植、回收合同,種植戶按照公司的農藝要求種植水稻,公司以每公頃3萬元的保底價收購,而後精深加工高端安全的大米。“這樣的好政策,誰種誰合適。”種植戶們都說。
據黑龍江賽福瑞斯董事長欒繼連介紹,去年公司在第三積溫帶多點試種稻花香8000畝獲得成功,今年又在友誼農場擴種了1.2萬畝綠A級稻花香。按照以銷定產的原則,三年內種植面積將突破15萬畝。這樣農民增收了,消費者獲得了健康,企業也受益,可以達到三方共贏。
對於友誼農場的水稻種植戶來說,與企業進行這樣的訂單農業還是第一次,對此種植戶們都嚴格按照企業的要求規范操作,確保水稻質量達標。
馬國強是水稻種植的老把式,有著多年種植經驗,他說:“水稻的全程管理全部按照綠A級水稻生產的模式進行嚴格操作,尤其是對農藥、化肥和除草劑的使用量級都有明確的要求。在本田底肥的選擇上,全部采用有機肥料,僅底肥一項,每畝稻田就可免去化肥用量40多公斤。不但可以節約生產成本,更重要的是有機肥料可以有效改善土壤團粒結構,增強透氣、保水、保肥能力,使土地實現良性循環。”通過種植有機水稻,像馬國強這樣的職工不僅搭上了“綠色”增收快車,還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當地自然環境。
種植戶與企業間的有效對接,邁出了友誼農場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一步,不僅使農場由數量農業向質量農業轉變,而且實現了農產品供給向消費者的主流需要方向轉變。
截至目前,友誼農場種植監測面積達到111.3萬畝,綠色有機轉換面積達13萬畝,同時農場預計新增水稻、玉米、大豆及雜糧追溯項目5萬畝,不斷豐富農場綠色產品種類,打造綠色產品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