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
6月23日訊 日前,富錦市37個產業項目在黑龍江(富錦)綠色食品產業園集中開工。投資20億元的象嶼金谷120萬噸玉米深加工項目、投資8億元的金瑪農業安全食品園項目及澳德啤酒、裕泰中俄合資食品加工等一批糧食深加工項目將伴隨著富錦正在實施的龍頭牽動戰略,打造綠色食品產業集群新樣板,拉動區域經濟發展。曾連續12年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的富錦市,農業資源優勢毋庸置疑,但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亮點卻乏善可陳。多年來“有產量沒質量、有產品沒品牌、有資源沒財源”的問題既是發展的痛點,也是改革的著力點。
“對富錦而言,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構建現代農業體系的突破口就在於通過招引一批符合本地發展實際,牽動力強、輻射面廣的大項目,建立一個產業融合的通道,促進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富錦市委書記王興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2014年,富錦引進國內糧食倉儲和農副產品加工的龍頭企業廈門象嶼集團。由象嶼集團和黑龍江金谷糧食集團合資組建的富錦象嶼金谷農產有限公司成立後,迅速搭建起糧食倉儲、糧食加工轉化、現代農業服務、區域物流四大平臺。業務涵蓋了種植、種業、肥業和合作社;糧食收購與倉儲、物流服務;糧食深加工及貿易等八個板塊的農業全產業鏈社會化服務。
目前,該公司已建成磚混平房倉、鋼結構庫和露天簡易千噸囤千餘個,倉儲能力達到345萬噸,佔區域產能的64%。在去年糧食收購旺季,日收糧高達5萬噸。將於今年9月竣工投產的年120萬噸玉米深加工項目,不僅使玉米就地轉化成食用淀粉、結晶糖、玉米油、玉米高蛋白等食品,實現年產值38億元,安置就業1400人,還可促進富錦市種植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
引入“象嶼”的成功實踐,使富錦增強了大力實施龍頭牽動戰略的信心。他們依托黑龍江(富錦)綠色食品產業園,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放大龍頭輻射效應。錦稻60萬噸水稻精深加工項目、金瑪農業、綠谷酒業等一批產業拉動力強、發展潛力大、財稅貢獻率高、經濟輻射力廣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呈現競相發展的良好勢頭。
“發展綠色農業產業,一產是基礎,二產是龍頭,三產是市場。”富錦市市長李源波向記者闡述了綠色農業產業發展觀和做法。
一產是產業化的“根”,根基穩,綠色食品產業化纔能頂天立地。富錦以科技為支橕,以綠色無公害種植為質量標准,建立了近30個多元化多層次的萬畝現代化大農業綠色科技示范園區。同時,這個市還加快綠色種植養殖以及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發展步伐,推進土地流轉進程和規模化種植水平提高,到目前已發展各類合作社1198家。這些舉措為富錦570萬畝耕地全部實現綠色無公害栽培種植築起了一道道監控保障網,又為入駐富錦綠色食品園區的企業生產加工綠色食品,提高市場競爭力,夯實了先天基礎。
二產是產業化的“魂”,是資源優勢轉化成產業優勢的關鍵。為此,這個市圍繞資源優勢,將綠色食品產業園重點發展的產業項目定位在水稻、大豆、玉米、甜菜、南瓜、馬鈴薯、果蔬、乳品、肉類、酒類加工及高精食品加工十一大產業。截至目前,產業園內已入駐企業23戶,其中,建成投產12戶,年產值達37億元。
三產是產業化的“最後一公裡”。在強一產、壯二產的基礎上,融合一二三產全產業鏈的各種配套項目建設全面提速。萬達物流園、工業園區鐵路專用線等建設項目為綠色食品的外運提供了新途徑。與此同時,“互聯網+”電商農業唱起主角,積極打造三江地區電子交易平臺,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完成投資2.5億元。從“一糧獨大”到“三產融合”,富錦找到了綠色農業產業化的新路徑。
圍繞大農業、大濕地、大平原、大糧倉、大生態,富錦正在構建多條優勢產業鏈。整合103萬畝原始濕地和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級濕地保護區、4A級國家濕地公園及生態農業大地塊等資源,整合賓館、餐飲、購物、娛樂等經營主體力量,全力推進濕地生態游、農業體驗游、城市風光游、鄉村民俗游等精品線路建設,將富錦融入到全省及東北亞旅游圈中。
今天的投資結構,就是明天的經濟結構。富錦市謀劃的一大批產業項目,正在集束發力。打造三江平原綠色食品加工中心和物流基地的夢想正在富錦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