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
6月25日訊 誰能想到,現在市場上出售的高檔本色面巾紙、精致的食品包裝盒及改良土壤的有機肥料等,這些並無交集的產品“母體”竟然都是過去被當作廢物燒掉的秸稈。日前,記者走進位於佳木斯市高新區的黑龍江泉林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秸稈綜合利用項目建設現場。佔地279公頃的廠區開闊而整潔,制漿、造紙、有機肥車間、環保處理站、熱電站等生產設施及科研中心等已拔地而起,原料場裡,整齊劃一、堆碼成垛的秸稈在陽光的輝映下,宛若一座座金色的小山,成為廠區內獨特的風景。公司副總經理燕玉祥告訴記者:“這個項目我們運用多項國內外領先技術,不僅能將秸稈吃乾榨淨變廢為寶,也將從根本上解決多年來一直困擾政府、農民和市民的秸稈焚燒難題。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時提出的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的要求,打開以秸稈為紐帶的循環經濟大門,為企業增效、農民增收、生態增優趟出新路徑。”
公司主管技術的副總經理張宏纔告訴記者:“企業的核心要素是技術,內外循環是運行的主軸。”內循環是企業以秸稈為連接點,構建“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企業內物質循環。如,企業用氨水脫硫工藝,解決空氣污染問題;產生的秸稈“下腳料”可以制漿造紙回收利用。傳統企業不可利用的造紙中段水,在這裡運用新技術可以養魚和灌溉農田。外循環是秸稈制肥,肥用於農業生產,秸稈還田,如此循環利用。此外,秸稈制漿後剩餘物又可制作成基質,打造替代土壤產品。
兩個循環包含多個產業鏈條,從農業到工業再到服務業,在將秸稈“吃乾榨淨”變廢為寶的同時,也使一二三產業相融相促。
2015年,公司在佳木斯及周邊地區設置了50個秸稈收儲點,以每噸200元的價格收購秸稈,農民不僅賣秸稈增收,參與收儲也掙錢。據佳木斯市統計局統計,去年以來,佳木斯地區野外焚燒秸稈現象明顯減少,秸稈綜合利用加速了秸稈轉化,實現“變廢為寶”。
張宏纔還用數據向記者講解了該項目對生態產生的積極影響。以1噸秸稈為例,焚燒產生1.8噸二氧化碳。項目利用400萬噸秸稈,每年就可避免因焚燒產生二氧化碳720萬噸。1噸秸稈漿可替代4立方米木材,每立方米林木可吸收二氧化碳1.82噸,釋放氧氣1.62噸。項目年產140萬噸秸稈漿可替代木材560萬立方米,年可吸收二氧化碳1019.2萬噸,釋放氧氣907.2萬噸。
黃腐酸有機肥是“泉林”的又一傑作。他們采用世界首創制漿黑液經處理後規模化制取肥料的技術,在國內開創了化學法制取黃腐酸的先河。使用該肥可降低農藥用量10%~20%,每畝增產50公斤以上。去年,佳木斯在5個縣(市)78個示范點的15萬畝農作物進行黃腐酸有機肥對比實驗,效果明顯,今年開始推廣。
燕玉祥告訴記者,目前除山東泉林總部外,佳木斯秸稈綜合利用項目是全國規模最大的項目。全部建成達產後將“吃”掉佳木斯及周邊300公裡范圍內的900萬噸秸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