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2016龍江最牛群主評選部分百強入圍者:李東
2016-06-28 21:25:41 來源:東北網  作者:桑蕾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畫出網上網下同心圓 凝聚群裡群外向心力

  李東:網聚新桃舊李鏘鏘經濟萬象

  哈工大管理學院工商管理系教授李東在龍江經濟學界很有名望,企業界、經濟界弟子眾多。2015年,在面對外界唱衰東北來勢凶猛的時候,李教授拍案而起,一聲“龍江發展的力量是誰也擋不住的”引發熱議,不但點出了我省的發展機遇和潛力,更為龍江人增強了信心,提了精氣神兒。

  這樣的老教授應該是忙於教學的吧?沒想到他竟然是個“手機控”,不但有時間“微生活”,還“不務正業”地建了個微信群名叫“東門慶”!別想歪了,東門慶裡都是李教授的學生。“東門”自是李東門生之意,“慶”是學生們亂起的,叫得順口,老師也就只好跟著學生走。

  桃李天下教學相長

  師門一派自古是國人關系中的重要一脈。師出同門,猶如文化譜系中烙印著同樣的DNA,自比普通校友更來得親近。

  李東教授一直有和學生們保持聯系的習慣。2012年,一次師生聚會後,正流行的微信群成了連結李東和學生們的新方式。“東門慶”裡匯聚著李東從1998年到現在教授的130多位學生。年紀最大的已經50多歲,小的纔20出頭。

  從國企高管到私企老板,從外企職員到在校學生,這群師兄弟們來自天南海北,各行各業,雖然經歷不同,年紀相差也大,卻都是精英人士,有時候討論問題可謂“智慧的小火花散落一地”,精彩異常。李東教授那篇《龍江發展的力量是誰也擋不住的》更是在群裡引發熱議。學生黃文濤對記者說,“抱怨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老師的話是激起千層浪的石塊,不可或缺。信心比金子還珍貴。作為學者,老師的行動是負責任和有深遠意義的。把信心的種子栽到人們的心坎裡,就能開花結果。”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即使群裡大多數學生都已經畢業。李東還是會經常在群裡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告訴大家,並與那些位居高管的學生交流。“他們中有些人在企業做高管很久了,實戰經驗比我強。我們交流的時候,群裡的小孩子們都看著、聽著,相信他們也在用心學著。”李東教授建立這個群的初衷就是為了幫助學生們搭建一個平臺。即使群裡討論的問題深,也不怕,可以開闊孩子們的眼界。生活中“無處不經濟”,留心皆學問。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李東曰,網絡時代,人人行皆有我師。如今教學相長,學生們已經成為他這個經濟研究者在各界的觸手、信息的搜集者,甚至是棋逢對手。

  網絡現實自由穿行

  “東門慶”本就是一個相互熟識的師生群,雖然移師網絡,卻不忘初心。李東教授每年都給自己的學生們“開小灶”——每年春秋兩季,只對東門弟子開放的閉門論壇。

  “這個活動已經堅持十年。”學生曉燕在群裡擔任秘書長助理。在做學生的時候,她就幫老師聯系這些師兄師姐們,如今雖然在微信群裡大家天天“見”,卻依然期待現實中的交流,尤其是李東老師的“小灶”,讓這些學生們重溫校園生活的同時,又引向更深邃的思考,堪稱一種幸福。

  其實,“東門慶”早已經不單單是師兄弟們思想碰撞的社群,也成為現實合作的平臺,群裡經常會有關於企業信息的交流。“早上有人問有誰做制冷設備,立刻得到了回應。”李東說,很多經濟合作沒有成功是因為信息不對稱。他的學生群體中,在企業界的比重很大,需要互相交流、各取所需。

  網絡上的無間交流也幫助李教授在現實中穿行。前一段時間,有學生微信邀請李東去農業大縣肇源調研。當地新搭建了三農服務中心,邀約育種、生資、農機服務、農技授課等企業和服務部門前來為農民服務。這種由政府審核,為服務部門做信任背書的平臺,讓農民放心,也讓李東很振奮。去年省內熱議的稻田鴨,縣裡都在按產業鏈謀劃鴨子怎麼做熟,鴨毛怎麼辦?“到各縣去看,發展的思路明確,意識完全符合市場發展規律。龍江的經濟一定會有起色。”李東說,他把這些內容又轉到群裡,為的就是讓學生們,尤其是那些做企業的人堅定龍江發展的信心。

  “人生的路總有波折,發展也不會是坦途。我是個樂觀主義者,總能發現發展進步的一面,所以願意把這些分享給同學們。”李東的良苦用心得到了學生們的積極回應。有人戲謔地和記者說,別看我們名字“歪”,其實是充滿正能量的一群人。而且群中的討論不止於經濟,每有社會焦點展開討論時,必有高人發出立足現實,高屋建瓴的點評。每每都讓20出頭的小孩子發出“獻上我的膝蓋”的贊嘆。

  花式紅包迷人眼

  別以為一群學經濟的精英們聚在一起就不“扯淡”。面對紅包,誰也不能免俗。可精英的玩法都和別人不一樣。50元的“大象包”、10元的“豬肉包”、20元的“牛肉包”,搶紅包的標准竟然制定了11項,一發紅包紅雨連片,低於一毛的小可憐還要發“掉坑包”。

  “氣氛還是需要活躍的,好在大家都知道適可而止。”在李東教授眼裡,雖然現在的生活裡已經離不開微信,但他有自己的原則——微信是一種公眾社交工具,可以分享見聞、可以互相交流,卻要把私生活和公眾分開,所以他的朋友圈中全部是轉發話題,一張自拍都沒有。“技術是一把雙刃劍,主要看使用者怎樣用。我們不能被微信綁架,而是要利用它。”在記者眼中“微生活”是李東和學生們緊密聯系的紐帶,也是他在網絡中的三尺講臺,他要把教師生涯進行到底。而“東門慶”也成為了學生們理論與實踐“和鳴鏘鏘”的最佳論壇。

【專題】2016龍江最牛群主評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