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季節,叫做“畢業季”,比四季更美好,比電影更惆悵;有一種告別,叫做“我沒有哭,但不代表我不留戀”;有一種感動,是用昔日錚錚誓言踐行承諾,為母校留下愛心捐贈、留下創業經驗、留下精神財富。別宴將至,離歌漸起——
畢業季他們捧出一顆愛心作別母校
黑龍江日報7月1日訊 拍攝畢業照時,見寢室的姐妹輕輕吹開了蒲公英的種子,王然顯得十分傷感,“我們就像這蒲公英的種子一樣,‘噗’地一下,就飄散各地了……”,王然專門為畢業照精心准備的妝容也像蒲公英種子一樣散開了,淚水化開的粉底在她的臉上模糊成一幅“抽象畫”。望著這幅“抽象畫”,同寢的女孩們沒能像平常那樣嬉笑,幾人抱在一起,失聲痛哭……
每年的六七月,一場場隆重而盛大的告別儀式都會在大學校園中展開。畢業生們向同學告別,向校園生活告別,向青春告別。



不知從何時開始,有些告別讓人指指點點,“散伙飯”上醉倒一片、宿捨樓裡一片狼藉;又不知從何時開始,這種告別變得讓人感動,畢業生們為母校留下愛心捐贈、留下創業經驗、留下精神財富。
在這個被雨水與淚水打濕的畢業季裡,記者走進我省部分大學校園,去感受90後學子們的告別儀式,傾聽他們的所思所想。
“雖然要離開了,但希望能把潔淨如初的寢室留給學弟學妹”
“我們要離開了,但必須留下些什麼!”拍完畢業照,王然回到寢室,將自己許多衣服整理打包,拿到了寢室樓下,那裡有一個寫著“陽光捐贈”的箱子,她將衣服放在裡面後,箱子恰巧填滿。
作為東北林業大學“綠色離校、綠色感恩”畢業活動的一部分,這些箱子中的衣物和書籍會變成愛心禮包,交到那些需要幫助的學生手中。在王然看來,這些衣服會代替她繼續留在校園中。
送完衣服,王然回到了寢室,她和寢室的同學並沒有忙著去吃“散伙飯”,而是認真打掃起寢室的衛生。
寢室的地面拖了三遍,床和櫃子擦了兩遍,連牆上不小心留下的痕跡也都用橡皮小心翼翼地擦掉了。“雖然要離開了,但我們希望能把潔淨如初的寢室留給新一屆的學弟學妹。”王然說。
就在王然最後一次打掃寢室衛生的時候,學校志願者小劉來到了王然寢室樓下,小劉手腳麻利地將捐贈箱中的衣物和書籍分門別類放到了大號編織袋裡,“這些衣服會經過統一清洗和消毒,一部分送給學校家庭貧困的學生,還有一部分會通過學校的各類志願者協會,捐贈到社會上需要的人手中;書籍在分類後,會放置到學校的‘愛心書屋’和‘陽光書屋’等地點,供需要的人使用。”小劉說,“我自己就是受益者,讀大學每年的書費至少要幾百元,對於貧困家庭來說,這是一個不小的負擔。大學四年,我的課本、教材幾乎都是在‘陽光書屋’借的,不僅節約了不少錢,還讓我懂得了感恩和珍惜。”
6月末的哈爾濱,雖然經常陰雨,天氣卻十分悶熱,然而,小劉乾起活來十分賣力。一整天,他手裡拎著編織袋,不停地在一個又一個寢室樓下的捐贈箱中將畢業生留下的“愛心”裝好,再送到統一的回收處。汗水和雨水幾次打透了他的衣服,連飯也是邊走邊吃,“我家庭條件不好,不能像很多同學那樣,留下書籍和衣物給需要的人。”小劉笑著說,“那就至少讓我留下一些汗水,服務更多的人……”
“有很多學弟學妹費盡心力來支持我,我必須把公司開好”
據統計,從2014年開始,我省大學生參與創業活動的比例越來越高,佔在校生人數10%以上,創業成功率也提高到1%,這讓我省大學生就業水平穩中有昇。
在“離開大學,留下愛心”成為畢業生的老習慣後,共享創業夢想,為同學提供更多的就業選擇和機會,則成為了龍江高校畢業季的新常態。
6月11日,大雨夾雜著冰雹“襲擊”了哈爾濱,這樣的天氣照應著畢業生們種種百味雜陳的心緒,也讓正和好友吃“散伙飯”的張琦心神不寧。
“溫室的棚頂沒關,我必須去看看!”沒等他人回答,張琦已經冒著雨跑出了飯館。“希望他的創業項目不要因為這樣的天氣而受太大損失。”一位了解張琦的朋友道出其中緣由。
張琦是東北農業大學今年的應屆畢業生。上大學時,他就通過創業大賽脫穎而出,在學校的幫助下,張琦在校園內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公司主要業務是種植和生產銷售蘆筍、黃秋葵等保健型蔬菜幼苗和果實。今年開始,又擴展了繁殖銷售新幾內亞鳳仙、麗格海棠和月季等花卉。在學校支持下,張琦的公司已經擁有蔬菜種植大棚、育苗用地和栽種試用地,總面積達到4000餘平方米,成為哈市多家高檔飯店的供貨商。
趕到溫室時,張琦發現積水已經超過了10厘米,硬幣大小的冰雹砸掉了很多月季花朵。“溫室需要通風防止菌害,又沒有及時看氣象預警,我就把溫室的塑料棚頂打開了。”張琦搖著頭說,“400多盆月季被砸壞,好好修繕的話能挽回一部分損失,但是開花會推遲半個月,加上其它作物的損壞,整體損失在2000元左右。”
雖然張琦一直用“搞農業,避免不了‘靠天吃飯’”這樣的話來安慰自己,但記者卻看得出他其實十分沮喪。“雖然公司是我開的,但凝結了學校很多部門的心血,很多同學沒找工作在我公司幫忙,還有很多學弟學妹費盡心力來支持我,我必須把公司開好。”他說。
別看張琦的公司規模並不大,但卻吸引了很多畢業生來到這裡,其中不少還是“優等生”,他們和張琦一起完成創業夢想。雖然在他們看來,這和大學時朋友們一起“乾點正事兒”沒什麼不同,但實際上卻是大學生創業帶動就業的典型。
在東北農業大學,湧現出很多像張琦一樣的創業者,在就業形勢日益復雜的當下,正是在這些創業者和學校的積極配合下,取得了該校就業率多年來一直穩定在90%以上的成績。
“他們的‘青春之歌’,譜寫出的是向上向善向美的時代正能量”
因為一部電影上映,讓今年東北林業大學的畢業季充滿了青春正能量。
這部電影叫做《新青春之歌》,是根據東北林業大學優秀校友劉磊等紮根海南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的青年真實事跡創作而成。
500平方公裡的鸚哥嶺,是海南最大的熱帶雨林保護區,那裡有我國保存最完好的原始熱帶雨林,有百餘平方公裡的深山老林,至今人跡罕至。2007年,學習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專業的劉磊從東北林業大學畢業,當了解到鸚哥嶺急需專業人纔時,他毅然放棄了條件優越的工作,來到條件艱苦的基層紮根。
身為北方人,劉磊對海南的語言環境、飲食習慣、氣候條件都很不適應,但他堅持選擇任務艱巨、條件艱苦、綜合性強的保護工作。
到鸚哥嶺的第一件事,是埋設保護區的界碑界樁。鸚哥嶺有很長一段道路車輛無法行走,窄的地方只能一人通行,一邊是崖壁,一邊是山谷。劉磊就和其他大學生將120斤重的水泥樁界碑扛著進山。一個多月,他們走了209公裡長的界線,埋下近400根樁和50多塊界碑,每天就著溪水,吃兩個餅子。
為了詳細調查鸚哥嶺自然資源情況,劉磊還頂著風雨、背著睡袋住在山上完成了34個植物固定樣地調查工作,同時積極協助森林公安打擊毀林、盜伐、盜獵等違法行為。他幫助鸚哥嶺構建了系統完整的形象體系,建設了3座生態公益林大型宣傳牌和22個警示牌,埋設12座界碑、132根界樁。
因長期加班,劉磊的左眼幾乎失明,需要去北京做手術。可他承擔著鸚哥嶺森林資源二類調查工作,如果中斷,將會影響數字化保護區建設進程。於是,這個手術一直拖著,直到野外調查工作完成,在領導和同事的催促下,他纔去了北京的醫院。做完手術後只休息了兩天,眼睛紅腫的劉磊就立即投入到工作中,完成了12座宣傳牌的修整和糾察隊的培訓工作。他沒說的是,由於錯過最佳手術時機,他的左眼視力至今未能完全恢復。
《新青春之歌》首映式上,劉磊通過電話寄語校友:“在校好好學習,以後不管走到哪裡,都要用心做事,用心做人。在職業選擇時不要在乎條件的好壞,關鍵要能堅持和實現自己的夢想。”
這部電影和劉磊的話感動了很多人。“作為一名動物科學專業的學生,劉磊學長無疑是我的榜樣,我要向他學習,在校努力學好專業知識,為日後做積累。畢業之後腳踏實地努力工作,盡我所能地為生態、為國家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野生動物資源學院動物科學2015級專2班趙景帥說。
東北林業大學團委書記艾曦鋒說,《新青春之歌》的“新”可以理解為一種時代精神,因為他們的故事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直接體現,更是一本生動的教材。“他們的‘青春之歌’,譜寫出的是向上向善向美的時代正能量。”艾曦鋒說。
“通過奉獻纔智,我要讓所有人都知道,什麼是哈工大精神”
“今夜,我將離開,在七月哈爾濱的某個月臺,在一場安靜的喧嘩中離開。我曾經在一個七月,不顧一切地為你偏愛,我也將在一個七月,無怨無悔地把你銘懷……”
這首詩是哈爾濱工業大學化工與化學學院2016屆本科畢業生鍾國龍創作的。他說,“畢業了,我傷感離別,卻也向往著詩與遠方。我會把在母校學到的知識,用在工作之中。通過奉獻纔智,我要讓所有人都知道,什麼是哈工大精神!”
近年來,我省高校越來越重視畢業生能夠為學校帶來的精神力量,每一年的畢業季上,高校都會鼓勵畢業生將自己的感悟和經歷寫下來,給學弟學妹們借鑒,同時也會著力宣傳優秀畢業生的事跡。
畢業生是一所學校、一座城市和一個省份的名片。一所學校的影響力,正是由一批又一批的畢業生來開枝散葉,打造聲名。也許,龍江高校想要成為全國一流甚至世界一流的大學,就必須努力挖掘優秀畢業生的精神力量。這種精神力量,不僅是學校的財富,也是整個龍江的財富。這種精神力量會推動各項事業的發展,也將成為後來人的前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