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7月3日訊 扶貧資金和物資,是貧困人口的保命錢,是奔小康的希望,理應一分一厘都不能伸手,半星半點都不能侵佔。但一些人,就是遏制不了貪念,管不住貪欲,花歪心思動歪腦筋。據報道,今年1月至5月,全省檢察機關已立案查辦扶貧領域貪賄犯罪案件47人、瀆職犯罪案件27人。為遏制扶貧領域腐敗案件,從今年開始,省檢察院與省扶貧辦共同開展為期5年的集中整治和加強預防扶貧領域職務犯罪專項工作。(《黑龍江日報》6月26日一版)
我省的精准扶貧和全國一道進入攻堅階段,投入的真金白銀越來越多,政策的含金量越來越高。能否把物資用在刀刃上、能否把政策紅利釋放出來,關系到貧困人口能否和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小康社會。從檢察機關公布的數據看,我省扶貧領域的腐敗不容忽視,今年前五個月就有74人涉案,大筆的物資和政策成了一些人手裡的“唐僧肉”,一有機會就想咬上一口,肥了自己,苦了貧困群眾。必須加強集中整治和預防工作,給扶貧領域拉響警笛、扯上警戒線、安上“防火牆”,使資金和政策發揮作用。
扶貧領域的腐敗,不是新鮮話題,表現形式也不盡相同。以我省公布的案情為例:某村黨支部書記張某,從縣扶貧辦申請聯合收割機,回村後,張某並沒有按扶貧辦要求成立農機服務隊,隱瞞村民,私自將收割機挪作自家使用;某縣扶貧開發辦主任康某,2011年至2014年未經招標程序,就將有關項目發包出去,有的工程甚至沒有施工。通過這些工程,康某受賄95萬元,貪污221萬元。表現形式不同,但共同的原因都是信息的封閉和監管的失位。比如,村黨支部書記申請的收割機,只有扶貧辦和他本人知道是村裡公用的,如果扶貧辦在村裡貼個公示,信息完全公開,或者事後到村裡看看收割機使用情況,盡到監管之責,該書記就不可能私自挪作自家使用;縣扶貧辦主任的腐敗,大抵也是如此。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要把扶貧的相關信息置於陽光之下,無死角、全覆蓋,讓相關乾部不能腐。比如扶貧項目的內容是什麼,政策到底是什麼,規模有多大,資金是多少等信息都要詳細地予以公示,讓群眾能夠第一時間了解,讓物資和政策在陽光下奔跑,這樣群眾纔能不被蒙在鼓裡,相關乾部也無漏洞可鑽;加大懲治的力度,加強事中和事後審計和監管,讓相關乾部不敢腐。每一筆資金和每一項政策落實後,紀檢監察和審計等部門就要及時跟進,發現和糾正不作為和亂作為的行為,對違紀違法者依紀依法進行懲處。當監督和制約事前發力,不是“稻草人”時,扶貧資金纔能在陽光下運行;加強教育,把相關乾部的貪心貪欲貪念消滅在萌芽之中,讓他們不想腐。對於處於扶貧一線的乾部,相關部門要時常潑點冷水,使之頭腦清醒,使之戒心常在。
扶貧是人間最大的善舉,扶貧物資都是專項物資,都是帶電的高壓線,手伸不得,違規觸碰,必然遭到嚴懲。每一位從事扶貧工作的人,都要心存敬畏,心懷擔當,把每一分錢花好,把每一項政策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