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倡導精細化的工作態度,掌握情況要細,分析問題要細,制定方案要細,配套措施要細,工作落實要細。領導乾部對待工作也要有‘工匠精神’,善於在精細中出彩。”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時,對改進乾部作風提出了這樣的要求,既令人耳目一新,又發人深省。如何把“工匠精神”嵌入領導乾部的工作理念中?如何知行合一地發揚光大“工匠精神”?如何讓“工匠精神”助力我們走出振興發展的新路子?這值得我們深刻領會,聯系實際,落到實處。
“工匠精神”,並不陌生。回溯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史,有許許多多像魯班、蔡倫一樣的優秀工匠,讓中國的發明創造、精湛工藝享譽天下;近現代中國亦不乏執著堅守產品質量的企業,以“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理念標注的同仁堂,就是工匠精神的代表;新中國的黑土地也為“馬恆昌小組”等一大批技藝精湛的能工巧匠,提供了施展的舞臺;大工業時代,在牛皮紙一樣薄的鋼板上焊接而不出現一絲漏點的大國工匠,更令人贊嘆。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工匠精神”之所以引發各行各業的價值認同,是因為社會期待克服浮躁之風,呼喚“工匠精神”成為時代品格和大眾氣質。
“工匠精神”代表一種情懷、一種執著、一份堅守、一份責任。不僅企業需要“工匠精神”,領導乾部對待工作也要有“工匠精神”。領導乾部推崇“工匠精神”,必然會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持重;少一些投機取巧,多一些腳踏實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專注持久。龍江振興發展的大政方針已經明確,當前的重中之重就是心無旁騖地抓落實,真正練就埋頭苦乾的真把式、雷厲風行的快把式、追求卓越的好把式,而不是坐而論道的假把式、拖拖拉拉的軟把式、弄虛作假的歪把式。
領導乾部雖不能像陳忠實那樣一生擇一事,精心打磨臻於至善,成就事業巔峰,但也可以像“農民教授”李保國那樣三十多年深耕崗位,一個心眼為百姓。領導乾部的“工匠精神”要表現在實乾興邦、乾字當頭的觀念中,體現在腳踏實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實踐裡,刻畫在愛崗敬業、兢兢業業、乾事創業的狀態上。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化、專業化水平,努力使自己成為行家裡手、內行領導,像工匠對產品要求一樣,把細節和質量結合起來,說一件、乾一件、成一件,付出的是心血,產出的就是精品。
在我國工業化初期,大慶工人克服技術落後、條件簡陋的困難,艱苦奮斗、奮勇前進的事跡,從一個角度詮釋了“工匠精神”,可以說,黑土地上誕生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也蘊含著“工匠精神”。如今,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已到了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攻堅期,面臨諸多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的嚴峻挑戰,領導乾部要增強拼搏意識,攻堅克難、闖關奪隘。千難萬難,只要重視就不難;大路小路,只有行動纔有出路。只有橫下一條心,不回避、不繞道、不放過,迎難而上,探索研究,克服解決。如果遇到困難“怕”字當頭,淺嘗輒止,就會半途而廢。
“工匠精神”倡導的執著和專注,並不意味著墨守成規,創新也是“工匠精神”的一種延伸,小到對每一個工作環節高質高效的創造,大到做好各項工作的新思路、新辦法、新機制,都是“工匠精神”。無論是析困境之因,還是求振興之道,都要從思想、思路方面破題。新的發展理念包含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新知識、新經驗、新信息、新要求,領導乾部除了實乾,還應該加上“守正出新”的方法和手段,“獨具匠心”的智慧和頭腦,真正把振興發展的基點放在創新上。
“為官避事平生恥。”領導乾部就要有擔當,有多大的擔當纔能乾多大的事業,盡多大的責任纔會有多大的成就。不能只想當官不想乾事,只想出彩不想出力。南郭先生之所以能夠濫竽充數,是因為缺乏科學有效的績效考核。“工匠精神”的孕育和傳承,需要制度土壤,同樣,倡導領導乾部的“工匠精神”,也需要良好的制度設計,科學定崗定責,讓領導乾部不怕出錯、敢於負責,發揚真乾、實乾、苦乾的精氣神,在篤定踏實、專業敬業中提昇戰斗力,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中提昇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