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畫出網上網下同心圓凝聚群裡群外向心力—— 2016龍江最牛群主評選部分百強入圍者風采錄(四)
2016-07-21 09:03:17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吳利紅 趙怡 董雲平 賈晶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王石:展示新聞人的叡智和風采

  黑龍江日報7月21日訊 王石,省政府新聞辦對外新聞處處長。今年52歲的他從參加工作到現在一直從事與新聞有關的工作,至今已有28年。王石給人的印象果斷利落,話語精煉,渾厚的聲音中帶有一種磁石般的吸引力。2014年年底,王石建立了“久久(C919)記者朋友群”,來自報紙、電視臺、電臺、網絡的200名新聞行業的微友們,在群裡分享著新聞帶來的快樂,展示著新聞人的叡智和風采。

  新聞人的“大本營”

  在未建立這個記者群前,我省開展大型對外報道時,王石所在的外宣辦,對參與報道的新聞單位多是電話通知,很不方便。“我突然想到建立一個微信群,這樣會更便於工作,有些事情在群裡就通知了。”王石說,這是他建群的初衷。

  這個群最初入群的微友們有六七十人,主要是各個主流媒體中負責政教和時政報道的負責人、記者,“是一群最有經驗的對外報道的‘新聞大咖’們。這六七十位的新聞大咖,在群裡非常活躍。每天有大量信息在群裡發布,尤其是遇到有大型時政報道時,這個群更是非常活躍。建群不久,遇到省裡召開‘兩會’,群裡的記者們十分鍾內就有百條信息發布,分享新聞報道的體會和快樂。”王石說。

  隨著龍江經濟的迅速發展,有更多的省外記者開始關注我省經濟發展狀況。王石借此,吸納不少省外記者加入到了這個記者群中,有時一天能拉進微信群中十多名新聞同行。15個地市的外宣辦負責人、中央媒體駐黑龍江記者站以及港澳臺地區、國內知名網站的新聞人,都匯聚到這個群中,人數迅速擴大至現在200多人,王石成為省內最大新聞人群體相聚的微信群群主。

  汲取新聞人的激情

  王石說,從事新聞的人,既有敏銳叡智的一面,更有富有激情與朝氣的一面。“做了群主之後,對於這些,我體會更多。”記者翻看群裡微友們的信息,一篇篇出自群內微友手中的精彩文章在微友之間傳看著,攝影記者們用獨特視角拍攝的圖片,更是引來同行大大的“點贊”。群主轉發的最新的新聞時評和新聞研究文章等,不少微友跟帖發表自己的感慨和見解。

  在前不久剛剛結束的“乳業大會”報道中,微友們將在大會中,第一時間捕捉到的新聞和圖片發到微信圈裡,和同行們一起分享。粗略數了一下,在“乳業大會”期間,群裡發布的微信達千條以上。

  王石指著群裡不斷更新的微信,興奮地說,有不少外省媒體加入,這些記者通過本省記者轉發的新聞稿件,找到了很多宣傳我省發展的新聞源。對宣傳我省帶來了極大的益處。“新媒體的發展迅速,年輕的新聞人充滿激情的工作熱情,在這裡體現很明顯,很多宣傳我省的文章,通過網絡記者,迅速在各大網站轉發,受到的關注度也很高。”

  “久久(C919)記者朋友群”沒有群規,成立一年多的這個群,沒有任何廣告和產品的推介。王石說,群裡的新聞人素質很高,嚴守新聞紀律,發布幾百萬條信息和新聞,都是體現龍江發展的正能量文章,沒有一篇負面報道,更沒有與省委、省政府工作相悖的言論,學術氛圍很濃。這個群從成立到現在,沒有一個微友退群,雖有微友離開新聞這個行業,但是並沒有退群。一位曾經做記者而今經商的張先生說,一直沒有離開這個群,在這個群裡,新聞人充滿激情的工作熱情時時影響著自己。

  “看著群裡的記者們,分享著新聞帶來的快樂,彼此增進著感情,從素不相識到成為了好朋友。當這個群的群主感到很欣慰。”王石說。

  溫馨的記者之家

  對於建立這個微信群,王石的妻子也很支持,有好的新聞文章,王石的妻子還推薦到記者群裡,希望對記者的寫作有所幫助。王石說,“愛人希望讓這個群成為記者一個溫馨的家”。

  微友“梧桐”一次開車外出采訪,突然迷路了,找不到采訪的地點了。在這個記者群裡“求助”,結果很快就有幾十名微友告訴“梧桐”如何走,有的甚至電話直接“指道”。前不久,省電視臺一位記者的老父親,因患腦病外出不幸走失,四處尋找未果的這位記者,突然想起了“記者群”,於是發布了一條救助的微信,很快就找到了走失的老父親。微友們評價這個群說:真有家的感覺。

  微友“狄狄婕”說,加入“記者朋友群”之後,看到同行們在大型報道中,視角獨特、寫作風格活躍的新聞稿件,很受啟發,對自己的新聞工作也有很大的幫助,尤其看到群主轉發的一些前沿的新聞和理論文章,更是受益匪淺。

  王石說,這個群成立以來,雖然沒搞大型線下活動,因為對外報道的活動很多,所以群裡的微友們常見面,“線下”面對面互動活躍。不斷更新記者群中的微信,感受的是200多名微友的和諧相處,這裡有激勵,有溫暖,在這裡除了看到篇篇精彩的新聞佳作、圖片外,還有更多的新聞同行加入到群裡來,在感受著溫馨的記者之家的同時,也能更好的把龍江宣傳出去。“借助記者手中的筆和相機,讓更多更美的龍江風采展示給這個多彩的世界,讓更多的人知道在中國的最北處有個大美龍江。”王石說著作為群主的願景。


王植:“掬上一杯茶,沈靜一顆心”

王植(後排右一)和他的群友們。

  黑龍江日報7月21日訊 也許是浸潤在茶香中久了,45歲的王植,雖然職業是個“商人”,卻了無商賈之氣。溫文爾雅、謙和低調的談吐,散發著茶的雅韻脫俗。

  “開始茶修”“英雄”情結

  王植是一位茶具商,但他更喜歡“開始茶修”微信群群主這個“職位”。

  創群的初衷,源於王植心中的一個小小的“英雄”情結。

  王植說,“茶發源於中國,但當人們提起‘茶道’時,很多人尤其是外國人第一個想到的是日本;當提到‘茶藝’時,又有很多人尤其是外國人首先想到的是韓國。我們出於小小的‘英雄’情結,不禁要問,究竟什麼是中國的?其實,原本這兩樣都是源於我們中國。”

  2015年,在一位朋友的提議下,原本就對茶文化感興趣的王植開始著手做一件事兒:建立一個宣傳弘揚中國茶文化的群。群名叫“開始茶修”,聽起來有些怪,卻含有特別的意義。王植說,“茶修”的含義就是通過茶進行“修身”和“修心”。

  現在社會生活節奏快,無論年輕人還是老年人,內心平衡都很重要。通過“茶修”,既追求環境、茶人的外在美,也引導茶人由外向內,覺察內心的寧靜規整,和諧圓融。“開始茶修”這個群名,是在南方一位大學老教授的指點下產生的,它既擺脫了“茶修”的所謂古板,同時通過“開始”這個詞,表達“隨時隨地”的意思,增強動感並富有鮮明的時代氣息。

  為了更好地展現“開始茶修”的魅力,他們還邀請國際著名的品牌設計策劃公司做了標識設計。2015年5月1日,作為“開始茶修”開啟的序曲,他們組織了一次傳統文化公益演出——茶與古箏的對話,贏得了觀眾的好評;5月18日,微信群“開始茶修”正式建立。

  清茶之交淡香久遠

  如今在“開始茶修”群裡有1300餘人。而這1300多個原本素不相識的人,竟然是在短短一年時間裡,因為“開始茶修”這樣一個群走到一起的。這樣的一個規模,是王植創群之初沒有想到的。一路走來,他忙碌著,也享受著。

  他告訴記者,“開始茶修”組建後,不到一個月就有了第一個穩定的500人大群;到現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已經形成“開始茶修”乙未辛巳、“開始茶修”乙未丙戌等14個群組成的“開始茶修”社群,規模達到1300餘人。

  王植說,在近一年的時間裡,“開始茶修”以茶、書畫、國學為媒介,以微信群為平臺,開展有關茶文化的線上交流及線下互動,群友們都熱情極高。最活躍時期,每天信息量達到5000餘條,一度讓他這個群主累花了眼。如今,他們已經建立喜馬拉雅FM和荔枝FM的專屬播音頻道,開辦“開始茶修”自己的文化專輯,開通新浪微博、騰訊微博、QQ空間,組建QQ群,通過秒拍等軟件傳播短片、建立YY直播、秒拍直播、映客直播等,在各類網媒上擁有一定數量的粉絲。

  短短的一年裡,“開始茶修”舉辦了35次公益文化活動,活動足跡遍及哈爾濱各大茶城,並多次走進大學校園,與眾多莘莘學子互動交流,受到極大的歡迎。

  悠遠深邃的茶文化在群裡慢慢地浸潤,並向外延展,讓王植深受鼓舞,更讓他感動的是,雖然圈子中有許多從商的人,但大家都非常自律,沒有人將商味帶入群裡,以茶相識,以茶相交,有君子之交的感情,他特別享受這種情態。

  “通過一杯茶,沈靜下來”

  采訪中,王植高興地告訴記者,目前“開始茶修”社團已經發展成為黑龍江省茶業協會的副秘書長單位,還在今年3月成立黑龍江藝術品收藏研究會茶修專業委員會。

  碩果累累的背後,凝結著耕耘者的汗水。王植平時需要維護群內秩序,加強線上線下活動的聯系,還要經常備課講課,辛苦可想而知。

  記得最初的時候,他們是請老師到哈爾濱各大茶城做活動,但是成員固定不下來,還比較松散。經過考慮,他覺得改變現狀的最好辦法是從自身做起,學習茶文化來向大家講述、分享。所以,空閑時間,他就認真鑽研茶文化,然後認真備課,反復錄音,直到滿意纔分享給大家。在做公益活動中,偶爾也會遭到別人的誤解,讓他感到委屈,但他想到自己做事的初衷,心裡就釋然了。時間慢慢過去,曾經的誤解漸漸也煙消雲散了。

  盡管如此,王植卻感到,這個事業所帶來的快樂感和滿足感是無法言說的。他說:“它已經融入我的生活,成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它給我帶來快樂,也帶給我牽掛。雖然長時間地用手機,讓我40多歲眼睛就患有輕微的白內障,但我一點兒也不後悔,因為我們所做的事情,雖然談不上多麼高大上,但是我覺得非常有意義,非常值得我用心付出。”

  更讓王植開心的是,他的愛人也非常支持他,對他說,“你喜歡的並且是有意義的事情,就盡管做吧。”

  王植說,“無論將來怎麼樣,本著初心,我都會堅持做下去。希望通過我們這些人的努力,讓更多的人‘通過一杯茶,沈靜下來’。”


於業凡:編織愛的花環記錄善的力量

  黑龍江日報7月21日訊 “予人玫瑰,手有餘香。能夠被別人所需要,能夠為他人做事,這是我最大的快樂”,“歲月的花環攝影群”群主於業凡,日前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起自己作為一個200多人攝影群的“頭兒”特別地興奮,幸福快樂之情溢於言表。

  雖然已近60歲,但她看起來青春煥發,爽快亮堂的聲音,滿溢著對生活的熱愛。正如她所說,“我志願,我快樂”,樂於奉獻的她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存在感,價值感。

  青春的夢想在這裡綻放

  於業凡當過工人、會計,後又開過診所,現在是哈爾濱市南崗區圖書館攝影沙龍負責人,同時兼任謝尚威學雷鋒志願服務隊副隊長。

  說起成立這個攝影群的初衷,於業凡笑言:源於少女時的夢。

  上世紀70年代,十幾歲的於業凡在一家照相館裡工作兼學徒。剛開始接觸黑白攝影時,就被其深深吸引。幾年下來,從拍照到洗照片,她都如魚得水。後來她積攢了幾個月的工資,花了124元錢如願以償買到一部海鷗照相機。業餘時間,她就興高采烈地給親朋好友拍照。結婚後彩色攝影出現了,但她因為忙碌而暫時擱置了這項愛好。這一放就是二三十年,直到她退休以後,一次偶然的機會,有人向她建議組建一個攝影群,再次激發她少年時的夢。

  “歲月的花環攝影群”就這樣誕生了。讓她沒有想到的是,三個春秋走過,這個群竟從最初幾個人發展到二百多人;更讓她意想不到的是,這個群不僅圓了她的夢,還成了群友們熱愛的一個家。

  與大家共享閃光燈下的美麗

  哈爾濱的攝影群體,上千個都不止。但讓人奇怪的是,愛好攝影的於業凡既沒有專業的攝影器材,也沒有過硬的專業知識儲備,在眾多“攝影師”中更談不上專業,可她卻是這個攝影群中大家極其擁戴的“頭兒”。

  說起緣由,於業凡自豪地說,“因為我愛這個群,特別喜歡組織各種活動、各種學習,大家在共同進步中加深了感情。現在,這個群裡既有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也有耄耋之年的老人,所有人的攝影水平都有了提高,同時也感受到這個大家庭帶給他們的溫暖”。

  群友鄧錦仁告訴記者,三年多來,除了每周一次的交流切磋,群裡還經常組織形式多樣的采風活動,大家無法忘記那些鏡頭下的美景——奪目的冰燈、醇厚的郁金香、優雅的丁香、多彩的菊花、炫彩的紅葉,還有伊春、五營、湯旺河、仙翁山、橫道河子那些讓大家流連忘返的景致……這些活動既提高了大家的攝影水平,培養了大家的審美情趣,也增進了群友之間的友誼。

  身處在這樣一個溫馨的群中,群友們都忘不了“打井人”於業凡。群友們坦言,沒有於業凡,就沒有這個群如今的勃勃生機和活力。每次活動,於業凡都認真細致地做好各項前期准備工作,還要做好各項組織管理、後勤保障及後續相關工作。但無論怎樣繁忙,她那燦爛的微笑、溫和的話語卻從未改變,溫暖著每一位成員的心。

  “被人需要,就是一種快樂”

  於業凡告訴記者,活動之前的大量前期准備工作實際是非常累的,但是每當旁人問她累不累,她都會面帶笑容回答說不累。而她之所以這樣投入,是因為看見大家的笑臉,讓她覺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讓於業凡最難忘的是,每次活動結束後,大家笑著與她握手,告訴她活動辦得很成功很出色。在她看來,被人需要是一種快樂,大家對她工作的認可,讓她在心裡覺得十分欣慰和滿足。

  讓她更為自豪的是,她們群的成員還積極參與了微電影的創作和拍攝,2014年編寫並創作拍攝的《拯救》參加了哈爾濱市第二屆微電影大賽,受到熱評。2015年創作拍攝抗日題材的微電影《老屋》,該劇本獲得中國作家出版集團主辦的全國征文優秀作品獎。

  另外,在大家的幫助下,這個群裡還成就了一段美好姻緣。群裡有一個中年女群友,一人生活,由於沒有固定生活來源,日子過得很清苦,衛生間的便池壞了都無力更換。於業凡就發動群友們為她捐款,更換便池,讓她的生活有了很大起色。群裡還有一個獨身的中年男群友。於業凡就刻意引導他參加幫扶活動,讓兩顆孤寂的心慢慢靠近,使有情人終成眷屬,現在兩個人的生活非常美滿。

  記錄愛的陽光,記錄善的力量

  “我志願,我快樂”,樂於公益服務的於業凡兼任謝尚威學雷鋒志願服務隊副隊長,先後獲得國家環保部“巾幗環境友好使者”、省志願者協會金獎嘉許證書、哈爾濱市志願服務工作“優秀志願者”、江上安全服務宣傳工作“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於業凡有一條做志願服務的標准,只要社會需要,只要有人需要,只要是她能做到,她一定去做。朋友們被她的這種志願精神所感動,紛紛成了志願者;親人被她的這種精神所感動,也成了志願者;群友們被她的這種志願精神感動,成了義不容辭的志願者。但凡有志願活動需要“攝影師”出馬的時候,大家都你爭我搶,記錄下那些最美志願者們的最美瞬間。他們還盡職盡責地做起“志願攝影隊”:在志願者書店開業啟動儀式現場、在應急救護培訓的課堂上、在志願者表彰慶典的舞臺上、在文明交通崗的馬路旁……“攝影師”們穿梭的身影在奔忙著,他們用鏡頭書寫著愛心,傳遞著真善美的正能量。

  “‘歲月的花環’將繼續編織精彩的夢,繼續用真行、真情、真心、真意記錄愛的陽光,記錄向上向善的強大正能量。”於業凡滿懷信心和憧憬。


孫狀:帶領7000群員做義工

  黑龍江日報7月21日訊 今年48歲的孫狀本職工作是會展服務,可如今他的“副業”卻越做越大了,要帶領7000名群友做義工。

  孫狀是個熱心腸,“2012年,在朋友的介紹下,我做了第一次公益活動,給一個6歲的白血病患兒捐款,眼看著大家的愛心匯聚到一起給那個家庭帶來的希望,給我的觸動很大。從此,我便經常參加公益活動。2014年4月,我組建了博愛義工團隊,是純公益性質的、自發組織的民間公益團體,主要有社會救助、公益環保、助老、助殘、助學、義賣、公益講堂、義工服務等公益活動,省慈善總會,哈爾濱市城市管理局等機構需要義工的時候都會首選我們團隊。”

  做義工,要有顆單純的心

  采訪孫狀,剛開始遇到了很大的困難,他堅持不要提他,要寫整個義工群體,在記者對“最牛群主”活動規則的再三解釋下,他纔勉強同意:“說實話,我真的想評上最牛群主,得到獎金好拿來做公益。”

  聊的多了,記者纔明白,原來,最近義工群裡“踢”出去好多人:有做了好事朝人要錦旗的;有把救助物資放在自己家裡“暫存”的;還有刻意在媒體上炒作自己的等等,孫狀說:“做義工必須是發自內心的,純粹的,這樣纔能做好,纔能長久。”

  為了長久地做下去,孫狀還曾決定避免捐錢捐物,單純地提供義工服務就夠了,可是,這個決定很難堅持住。“做義工的時候看到別人有困難就會想要幫一把,比如前幾天發現哈爾濱市第一專科醫院白魚泡分院有很多被家屬棄管的患者,政府給他們提供病號服和毛衣毛褲,但是沒有內衣,有些女患者就很痛苦,內衣內褲不能給捐舊的,我就發動群友給他們捐了一千套嶄新的內衣內褲。”

  “這樣的話資金就是個大問題,不能總是四處拉贊助,我又想了一個辦法,發動群友義賣,將家裡不用的東西拿出來賣掉。大家都踴躍參與,幾次下來,我們賣了8000元,用這筆錢組織了殘障人士到香坊中華亭園一日游,帶領老

  年人去尚志公園看菊花展,去科技館參觀等等。”

  越來越壯大的義工群

  孫狀說,自己走上了一條“不歸路”,原來只是想在業餘時間做做公益,沒想到兩年內,博愛義工的隊伍從44人發展到了7000多人,每天還有新人不斷加入,年紀最大的義工70歲,最小的8歲。QQ群分會10個,微信群分會6個,陌陌群分會16個。“現在做義工已經快要成我的主業了,群友們太信任我了,有什麼活動,只要我在群裡喊一聲,出四五百人沒有問題。就為了他們的信任,我也要一直乾下去。”

  7000人的群體,可不是那麼容易管理,孫狀為此下了不少功夫:堅持每天清晨在各個群裡發一條早安的問候心語,等著看這條消息已經成了很多人的習慣;堅持不收會費,活動中涉及到錢物,務必做到賬目公開透明;每次活動都精心策劃,設有現場接待負責人、財務管理負責人、後勤安排負責人、醫療救護負責人、接送殘障人士負責人、愛心車隊、垃圾清理負責人、主持人、監督委員會人員、公益律師等等,保證萬無一失。

  組織大家去敬老院包餃子,幫助殘障人士賣手工藝品,到江北去清理垃圾……孫狀的所有閑暇時間都是這樣度過,受冷落的女友對他有諸多的抱怨,結果卻是陪著他一起做義工當成約會。

  群員眼中的孫狀

  和博愛義工群員的短短接觸,記者充分感受到了大家對孫狀的擁戴,維持這麼大的群體和他的個人魅力不無關系。

  群員李玉香告訴記者,“群主是一個有擔當,有愛心,有領導能力的人。群裡規定堅決不能發廣告,這一點看似有點教條,但卻很有效地保持了群的純潔性。去年帶領殘障人士去中華亭園一日游,是我第一次參加博愛義工活動,深深感受到這些義工的愛心,由於亭園不讓進車,孫狀帶領大家將捐助的午飯和礦泉水一箱箱一袋袋在炎炎烈日下一趟趟地搬運進去,東西交給殘聯後,博愛義工們自己在小樹林旁邊吃著簡單的食物,我還看到身為博愛義工一家之主的孫狀,很隨和地和大家一起吃著面包啃著香腸,開著玩笑,忘了當時是誰遞給我一個面包,我就這樣融入了這個大家庭。”

  高子默是一個分群的管理員,她告訴記者:“和孫狀接觸後,我改掉了大手大腳的毛病,不敢亂花錢了,看到孫狀對自己那麼節儉,對需要幫助的人那麼大方,每個人都會受觸動,義賣的收入,群主都會精打細算,要我們把每一分錢都花在最需要的地方。很多時候,群主都要自己搭錢,就像上次給白魚泡醫院捐贈衣物,群裡自發捐了幾百件,最後群主卻捐給醫院1000件,剩下的肯定是他自己想辦法解決的,估計又墊了不少。”

  一位叫曦妍的女孩告訴記者:“處於這個時代的我們,大多都是獨生子女,人際關系方面有所欠缺。博愛義工公益活動都是不計得失,不求回報,使我們體會到了集體的力量、集體的溫暖。感謝群主搭建這麼好的平臺,讓我們為社會大家庭奉獻一份愛心和力量的同時也找到了自身的價值。”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責任編輯:張廣義

【專題】2016龍江最牛群主評選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