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依影:春風送暖扶老攜幼
王依影和她的依暖愛心義工團隊。
黑龍江日報7月22日訊 當我們出現在他們的視野裡,他們的眼睛發出的那微弱但無比欣喜的光亮,照亮了我們的心。我們送去募捐的物品,和孤寡老人一起包餃子;在狹小的房間我們與智障孩子一起歌唱,他們的手緊緊牽著我們的衣角,我們聽他們渾濁的咿呀,微笑著看他們揮動的雙臂……那一刻,再沒有什麼能夠動搖我們想去幫助他們的決心。
“為了看看陽光,他們來到世界。而我們要說:為了你們,我們願意守望!”“依暖愛心義工”微信群群主王依影說。
依暖愛心義工團隊兩歲了
“讓大家相互依靠,給無所依的人溫暖,用真心回饋社會”,帶著這樣簡單的初衷,2014年的夏季,依暖愛心義工團隊揚帆起航。80後的王依影看起來風風火火,她告訴記者,團隊由2014年的十幾人發展到現在260人,哈爾濱人居多,省內其他地市也有陸續加入的伙伴。團隊有兩個固定的幫扶地點,敬老院和智障人恢復中心。每個月去一次敬老院,每周三去智障人恢復中心,其餘都是機動幫扶。挑選幫扶對象很嚴格。多數幫扶對象都是群裡志願者提供,然後去調查,回來開會研究,確實是需要幫助,就會在群裡發布公告,發布幫扶的時間、地點、內容、參與人數,志願者們需要提供的物品,每次發布後這260個小伙伴都會踴躍報名,捐米、面、糧油、水果、衣物等。如今的依暖愛心義工團隊兩歲了,從無到有,細數著團隊的變化,王依影很欣慰。
特殊的愛給特殊的“你”
有這麼一群孩子——他們的眼神黯淡,聲音渾濁,行為笨拙,他們永遠都如幼童一般的依賴,縱使他們多數實際年齡已超過20歲,你聽不懂他們的咿呀語調,看不懂他們比劃的手勢,看不到他們的未來,或者不忍心去想象他們的未來。他們在自己的世界裡,迷失了方向。但,他們的笑容似那清晨初昇的太陽撒下的一縷溫熱的陽光,讓人心疼,讓人不忍,讓人想要去守望……他們,需要我,需要你,需要我們。近日,記者跟隨愛心義工團隊走進智障人恢復中心。
剛走進智障人恢復中心,就有一個女孩含糊地喊著姐姐、姐姐來了,那種喜出望外的喜悅感染著現場的每一位志願者。他們不斷用簡單的語言問好:叔叔好、阿姨好!依影告訴記者,他們這次主要是和孩子們一起做端午節的義賣產品,去年端午節一共賣了40件手工品,掙了1970元。“每年端午前的一個月我們都會來,幫助孩子們一起串珠子,看著一個個塑料珠變成手工藝品,孩子們也很高興。”依影正說著,剛剛做好“螞蚱”的大男孩飛奔著跑到她面前高高舉起自己的作品……
風雨無阻的幫扶路
“敬老院比家裡熱鬧,還有定期專門看我們的志願者,很開心!”78歲的王爺爺說,老人們最怕的就是孤單,雖然離開家沒有了孩子們的陪伴,但在這裡,有一群老伙伴聊聊天,衣食無懮,經常還會有活動在這裡舉行,比一個人孤獨在家好很多。王大爺開心地向記者介紹,那個個子不高的劉師傅就是我們這些老人的“御用理發師”,十次活動他得來八次,因為我們都喜歡讓他剪發,不但給我們剪發還給我們講周邊發生的新鮮事。說話之間依影帶著三十多個小伙伴已經把餃子餡和好了,和老人們包起了餃子。
“今年過年前夕去賓縣幫扶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次雖然危險但更加凝聚了我們團隊每個人的心。”時隔半年依影覺得就像發生在昨天……那次是幫扶4個家庭,有無人照顧的老人、與15歲孫女相依為命的奶奶、有半身不遂的媽媽。“我們是半個月前定好的行程,帶著捐贈的衣服、大米及3000多元的年貨准備出發。可就在出發的當天哈爾濱下起鵝毛大雪,早起怕路上有危險,我在群裡試探地問,今天雪很大,咱們還去嗎?信息剛剛發出去,隊員們秒回一個字‘去’。不能讓援助者空歡喜,於是早上7點我們驅車前往目的地,原本一個多小時的路程,我們走了四個小時,看到杜奶奶高興的淚水,志願者們都認為以後幫扶路只要告訴對方就必須風雨兼程,不能讓任何一個幫扶者的寄托落空。離別的時刻總是很容易來到,想起我們離開時老人和孩子們不捨的眼神,我們的寬慰中也有一絲的擔懮。”
依暖愛心義工在摸索中前行,在前行中感受,並希望通過志願者們親身的體會和宣傳告訴社會大眾,有這麼一群孤寡老人、孩子有待關注,希望大家能夠對有困難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奉獻一片愛心。愛從了解開始,王依影說,她希望這份關愛能在所有人心中越傳越遠。
梁莉:分享美味傳遞健康

2015年,從省內一家金融機構退休後,50歲的梁莉立即無縫對接地投入到了一項新事業——綠色蔬菜種植和配送。初次見面,梁莉給人一種快人快語,辦事利落、一絲不苟的印象。作為“綠生活·青清綠色蔬菜”群主(簡稱“綠友群”),在她的統領下,300名“吃貨”,品味著綠色蔬菜,交流著綠色生活,群裡分享著綠色蔬菜烹飪出的美味佳餚。
“綠友”急速擴張20倍
5月11日,記者“走進”“綠友群”,從如何做菜到怎樣識別有機蔬菜,從種啥菜到送啥菜,“綠友”們各抒己見,談著認知和感悟,一會兒百條信息就擠滿了群。
梁莉說,就是去年這時候建了這個群,開始只有二十幾人,今年初也只有100多人,但現在已達三百多人了,而且近日更是入群火爆。“這些可不是我這個群主硬拉進來的,都是吃過我們種植的綠色蔬菜的‘綠友’們口口相傳,主動加入進來的。”對這一點,梁莉很自豪。
談起做綠色蔬菜的初衷,開始於梁莉和幾個同學朋友對食品安全的懮慮。前幾年他們開始琢磨尋找土壤、學習蔬菜種植技術,並在哈爾濱市郊區一個地方嘗試種植豆角、茄子、黃瓜等。2015年開始,朋友們鼓勵她專心做綠色蔬菜種植。於是創辦了以優質綠色蔬菜種植和優質藍莓品種研發種植為主營業務的“哈爾濱康諾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這個佔地面積500畝的公司集科研、開發、生產、銷售、服務為一體,溫室大棚100多個,並建有研發綠色蔬菜的實驗室。2015年5月,第一批綠色蔬菜采摘出來了。由於種植的蔬菜不施用化肥、農藥、生長激素以及除草劑等,用生物有機肥和黃豆做肥料,人工除草並遵循自然生長規律,采用物理、生物防治病害和處理生長出來的,口味純正綠色。梁莉充滿信心:肯定會受市場歡迎。但開始推銷效果並不好,大多數人對此半信半疑。梁莉沒有灰心,她想不如建立一個“綠友群”看看效果怎麼樣。這一試,大為驚喜。“起初群裡的‘綠友’只有十幾人,都是同學同事親屬朋友,每周送菜兩次,訂菜的量也不是很大。”那時,為了節省成本,梁莉親自開車給會員送菜。雖然銷售情況沒有達到預期效果,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到梁莉精心種植綠色蔬菜的信心。她確信,只要把菜種好,把服務做好,就會得到認可。
漸漸地,吃過梁莉綠色蔬菜的“綠友”們,在群裡紛紛點“贊”。這個群的最大特點,就是“綠友”互相介紹加入。現在,“綠友”已經超過300人,從周一到周日按線路天天配送,而且還僱了專門的配送人員。梁莉高興地說,看著一箱箱綠色蔬菜送到“綠友”家裡,“綠友”們在群裡曬出一張張用這些蔬菜烹飪出來的佳餚,還有吃相幸福滿滿的樣子,很欣慰。
滿足“綠友”個性化需求
“綠友群”裡,多為公務員、教師、醫生等,並以女性居多,飲食結構和習慣都不盡相同,所以每次配菜的時候,梁莉都要在群裡事先發出通知,記下每名“綠友”的不同需求。公司種植的蔬菜有黃瓜、西紅柿、辣椒、豆角、茄子、秋葵、苦菊、菠菜、土豆、胡蘿卜、南瓜、生菜、桔紅心白菜等40多個品種,還有藍莓、香瓜等瓜果,分四個檔次銷售,每個檔次配送的蔬菜品種和蔬菜量都不一樣。“我幾乎是每隔十分鍾就要刷一次屏,盡量滿足每一個‘綠友’要求。”裝箱之前,梁莉都要認真核對,對於一些特殊微友,如家裡有小寶寶、有老人的,都要特殊標注出來,配菜時特別關注。有時正在送菜的途中,突然接到“綠友”臨時出差或家裡沒人的微信,就不得不變更送菜時間。
從裝箱到配送雖然有些麻煩,但梁莉說,讓“綠友”們吃上純正純淨的綠色蔬菜,做貼心式個性化服務,就是我們服務的宗旨。“綠友”對群主也很支持,不僅積極主動幫助群主宣傳推廣綠色蔬菜,還積極回應群主的號召。有一次,她在群裡號召為雙城一名白血病兒童捐款,“綠友”們非常踴躍。
去年暑期,公司和一些幼兒園聯合組織了多次親子采摘活動,孩子和家長在這裡既體驗了采摘的樂趣,又上了一堂生動的自然課。會員們也隨時可到蔬菜基地采摘,義務拔草。
讓更多“綠友”吃上健康菜
“深巷的酒香”引來不少企業和個人想和公司合作,拋出條件優厚的“橄欖枝”,這讓群主梁莉看到了人們對綠色蔬菜的渴求,還有市場上可以拓寬的商業空間。為了讓更多“綠友”了解企業生產綠色蔬菜的過程,蔬菜生產基地全天候開放,不用預約,“任何時候都可以看到我們使用什麼樣肥料,用怎樣的水進行澆灌等。”梁莉說,青清綠色蔬菜的理念是做純正的綠色蔬菜,堅持親情式個性化服務,同時還有一個讓一般消費者都能吃得起的價格。綠色蔬菜種植成本高,生長期長,產量低,一般種植蔬菜的很難堅持“純正的”綠色種植。“我們的原則是,要做就做真正的綠色蔬菜,否則就不做。我們有信心,也有恆心。”梁莉自信滿滿。“綠友”們十分愛護“綠友群”和蔬菜基地,盡各自所能支持綠色蔬菜種植。有會員主動倡議回收紙箱,進行二次利用;不少“綠友”還給蔬菜基地的工人們送來棉服、電器和生活用品;“綠友”周靜還創作了“綠生活群歌”——在不同地方,為生活奔忙,為健康而來,無意間收獲了快樂和陽光;綠生活,吃貨的樂園,安全食品的天堂……
雖然現在蔬菜基地還處在投入發展階段,面臨資金周轉、成本提高等困難,但看到大家對綠色蔬菜的渴望,梁莉覺得她們是在做一件有益大家身體健康、有益環保有益於社會的事業,這樣做值!
劉珊:因為音樂愛上公益

在32歲的劉珊心裡,除了血緣之親,還有個大家,那就是有著130餘位兄弟姐妹的“平安十年”微信群,這些家人皆因喜歡一個聲音好聽,名字叫平安的大男孩而聚集在一起。平安是因參加“中國好聲音”而成名的上海歌手,十年是粉絲們對平安的承諾,這些“瓶蓋兒”們要陪伴平安走過一個又一個十年。
“平安十年”是追隨歌手平安的一個粉絲群,成立於2013年。群裡每個人都是因為熱愛音樂,喜歡平安纔加入的,而年紀輕輕的劉珊作為這個群的群主,更是從平安的粉絲慢慢變成了他的朋友。“我從2005年開始一路關注平安,十年間,先是成為了平安百度貼吧的吧主,後來在平安參加好聲音後,開始在貼吧招聘各地會長,逐漸豐富了現在的平安全球後援會,而我現在也是擔任了平安黑龍江後援會的會長。一切與平安相關的,都是我們這些‘瓶蓋兒’關注的。”
與劉珊談及成立這個微信群的目的時,她說:“很簡單,因為我們喜歡平安那極富穿透力的聲音,能給心靈一種慰藉、帶給心靈愉悅和洗禮。建群3年來,每逢平安來哈爾濱活動,大家都是積極參加。接機、演唱會現場、活動現場,平安所到之處都有“瓶蓋兒”支持的身影。
在天南海北的“瓶蓋兒”們心中,平安的歌聲溫柔乾淨、外形陽光健康,在舞臺上下都極有觀眾緣。成名之後的平安依然保持著健康、上進、低調的個人形象,謹慎出音樂作品,積極投身公益活動。在他正能量的影響下,“瓶蓋兒”們也都愛上了公益,開始關心貧困老人和留守兒童。
“瓶蓋兒”們不僅有年輕人,還有很多年紀大的阿姨。經過了這幾年的相處,“瓶蓋們”都已經變成無話不談的好朋友,有困難互相幫助,有開心事大家分享,每個人都用最真誠的心互相交流著,感動著。群主劉珊的心聲就是“瓶蓋兒”的心聲:我們喜歡這裡,珍惜這裡,愛平安的心也不會改變,在未來的十年、二十年,我們會一起走下去……

位於三亞市的鳳凰水城南岸小區,業主來自全國各地,黑龍江人佔40%。2015年4月,來自黑龍江省大慶市68歲的李伯文組建了F4鄰居微信群。短短一年時間,群裡的鄰居已達116人,他又開闢了F4鄰居2群。
李伯文老兩口於2011年11月入住F4,“我們從祖國四面八方來到這裡成為鄰居,這是難得的緣分。既然緣分把我們聚在一起,何不組建一個群,讓大家由陌生變熟悉,況且人多力量大,誰有困難時也可以互相幫助。”在這種理念的支橕下,李伯文倡議組建了F4鄰居群。
2015年初,李伯文老兩口組織成立了F4樓業主自治管理小組,從爭取F4首層回歸全體業主到和開發商協商把F4首層建成業主活動室;從一張桌子、一把椅子開始購置活動室的硬件設施,到組建業主自治管理小組,制定各項管理規定,他都親歷親行。一年多來,小區活動室桌椅沒丟一個,設施設備完好無損,幫助業主溝通解決了一些諸如燃氣開通、修水表、安紗窗、封陽臺等“小事”。
但李伯文心裡總想著乾點兒真正於大家有益的大事。去年年底前,李伯文經過深思熟慮,決定組建一個圖書閱覽室。從謀劃圖書閱覽室的設想,到爭取場地,到從開發商那購買圖書,再到吸引業主捐獻圖書,老人日夜操勞著。李伯文在群裡發出一條小小的微信“請為自己家園的圖書閱覽室捐書”消息,令他意外的是這條微信竟傳遍了祖國的四面八方,引起了F4鄰居們的特別關注。72歲的吳天相,獨自一人從上海來三亞,一下飛機就給李伯文發微信:李老師,你在哪兒?我帶來一些書給你送去。60冊書,分量不輕,充滿了鄰居們對家園的熱愛和對李伯文的支持。短短五個多月時間,就收到業主捐贈的各類圖書1808冊,捐資7200元。
任F4群主一年多來,李伯文在業主、物業之間溝通協調,操心費力,卻樂此不疲。“我不時抓取那些為家園獻愛心鄰居的好事跡,將其編成段子在群裡發表,與鄰居們分享,期冀帶動更多的人。”盡管這些都是義務的,但這些換來的卻是厚厚的精神嘉獎。

“我們是一群特殊的母親,我們經歷生死而愈發堅強,我們身體缺憾而精神日益豐滿。我們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陪伴,我們給母親最好的禮物是安然!一起加油努力!因為,我們若安好,她們纔有晴天!祝健康常伴!祝愛友會的姐妹,母親節快樂!”5月7日,母親節前一天,在參評龍江最牛群主的愛友會群主孫國萍的微信上,記者看到這樣一段話。是時,孫國萍正帶領著群裡的四十多名姐妹沿松花江邊參加一個大型徒步活動。看著她輕盈的步伐和燦爛的笑臉,你很難想象她是剛剛與死神擦肩而過的人。
屢次遭遇人生的重大磨難,身似浮萍的她卻硬是憑著與生俱來的善良和堅毅,把自己開成了一朵帶給人溫暖和勇氣的太陽花。
命運多舛為了親人堅持到底
夫妻恩愛,兒子出色,收入穩定……這些讓不少人艷羡不已的美好生活卻在孫國萍42歲那年戛然而止。從初中時就相識相伴的丈夫,就在距離他們結婚20周年紀念日還有一個月的盛夏清晨,因腦出血驟然離去,甚至連一句話都沒有留下。這巨大的打擊讓孫國萍很長時間都緩不過神來,可一想到即將面臨高考的兒子,她一次次擦乾眼角的淚水,把所有的無助和悲傷都藏到心底。
之後的四年,孫國萍咬緊牙關,一人承擔起了兒子攻讀大學的所有費用。“我兒子之前文化課成績很好,考上北京沒問題。可是因為他父親的事,最後只考上了本地大學。兒子學的設計專業每年學費就要12000元,加上生活費和家裡的開銷,那幾年我真是挺難的。”孫國萍說到。
屋漏偏逢連夜雨,本以為橕到兒子畢業,經濟負擔就能減輕的孫國萍,卻在兒子讀大四的2013年年底被確診為乳腺癌中晚期,淋巴已經發生了轉移。孫國萍說,剛得知患病時,她真想放棄,可一想到已經失去了父親的兒子,想到年邁的雙親,就決定咬牙堅持下去。2014年1月17日,孫國萍進行了手術。2014年3月3日,開始進行放療的孫國萍和病房的另外兩位病友建起了一個微信群,這就是“愛友會”的雛形。
殫精竭慮為病友橕起愛的天空
從2014年1月完成手術到8月末結束治療,孫國萍共進行了8次化療,30個放療療程。隨著治療進程的推進,“愛友會”的隊伍也不斷壯大。只要遇到同病相憐的病友,她就拉到群裡來,大家互相交流,互相鼓勵。“作為親歷者,我深知癌癥患者對未來的擔懮和恐懼,我可以用自己的實踐經驗告訴病友們該如何克服治療帶來的副作用,如何增強營養,我們相互扶持,相互鼓勵。這種精神上的力量是多少金錢也無法換來的。”孫國萍說,乳腺癌患者絕大部分要切除單側或雙側乳房,單是身體上的殘缺就讓很多女性對未來生活喪失信心。更別說癌癥的復發和轉移風險,猶如埋在她們身體裡的不定時炸彈,不知何時就會爆炸。這些焦慮和恐懼,很多病友的親人都無法體諒。
成為群主後,本身還是病人的孫國萍卻不得不忙碌了起來,每天把大部分時間用在為群裡的姐妹解答各種疑問,疏解不良情緒,活躍群裡氣氛。不少剛進群的病友不愛與人交流,她就發紅包或者反復與對方私聊,讓對方打消顧慮。“愛友會”成立兩年,孫國萍說她收獲的遠遠不止是感動。第一次群聚會,7名頭戴假發套,全身浮腫的病友在植物園的深情相擁;第一次帶著羞於進入公共浴室的幾位病友,集體到自家樓下浴池痛快淋漓地洗澡;第一次遇到一位年輕的病友與她私聊時,痛哭失聲傾訴自己的不幸遭遇……這每一個片段都定格在孫國萍的生命裡,成為最珍貴的記憶。
攜手同行不讓任何一人掉隊
如今,“愛友會”一群和二群加起來,已有兩百多名群友,遍布全省各地,其中最小的群友纔30出頭,最大的已逾古稀。所有人都親切地稱孫國萍為“萍”,每次群聚會,她也總是最操心的那一個。
進群較早的趙姐告訴記者,在她心裡,能認識“萍”,是她不幸生活中最大的幸運,“萍”的熱情和善良,纔讓許多和她一樣的人重新拾起生的勇氣。春暖花開,孫國萍就會組織大家徒步、野餐;天氣轉冷,她就帶著大家唱歌、汗蒸。僅去年一年,孫國萍就帶著群友分別去了臺灣和鶴北呼吸新鮮空氣,光汗蒸服就為病友們購買了20多套。如果有外地病友來看病,熱心的孫國萍會親自到車站去接,陪著病友到醫院忙前忙後,直到把病友送上返程車。因為病友們飲食上需要格外注意,孫國萍的手機裡存滿了各種飯店的電話。
對於母親的忙碌,孫國萍的兒子看在眼裡,疼在心裡。因為掃除淋巴系統後沒有血管回流,孫國萍的左手無法用力,她卻總是硬橕著在群活動時搬東西、為群友照相,造成左手一直浮腫。回到家裡,勞累不堪的孫國萍依靠兒子照顧,卻依然把大部分時間花在手機上。
“我就是群裡的服務員,我的工作就是讓病友們再次揚起風帆,與癌癥抗爭到底。發現有這麼多人需要我,雖然很辛苦,我也很滿足,因為我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價值。癌癥是一場劫難,卻更是一場洗禮,我要幫助更多的姐妹們從洗禮中走出來,決不讓任何一個人掉隊。”孫國萍堅定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