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7月24日訊 夕陽晚景套路深:跳舞、遛彎、打牌。黑大信息管理學院退休的老教授崔世勛,厭倦了這種“勻速前進”的生活,想在63歲這一年,換一種活法兒。
“人生就像開車一樣,時不時得給自己換換擋。”只是,崔老這“擋”換得有點兒頻,今年3月到6月末,在96天裡,他從南海之濱騎自行車到四川盆地、穿越川藏線,騎行7000多公裡後返回哈爾濱。
“川藏夢”被小伙伴喚醒
從儒雅學者變成“任性BOY”,有時只需借助一輛自行車。
“每個騎友心裡都有一個‘川藏夢’,我瞄川藏線很久了。”對崔老而言,這不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程,而是一次“預謀已久”的“出走”。
他人生中第一次長途騎行要追溯到1981年,當時還在哈師大中文系讀大三,跨上“小永久275”,一路從哈爾濱騎到了南昌。
在此後的幾十年裡,崔老騎遍了哈爾濱周邊市縣。兩年前,他從漠河騎到了三亞。路上認識了90後騎友小楠,倆人加了微信。這個貴陽大男孩,從去年10月中旬起,在朋友圈曬騎行川藏線的經驗和感受,而屏幕這頭的“老男孩”也越來越坐不住了。
他找了個小本專門用來“搜集情報”,每天認認真真地把小楠的朋友圈謄下來。而謄寫就像催化劑一樣,每多記一點兒,心底裡的“川藏夢”就脹開一點兒。有趣的是,記者在崔老的筆記本裡看到,在記錄過程中,他充分發揚了大學教授的嚴謹風范,不但保留了對方慣用的網絡流行語,連“呲牙笑”這樣的表情包都照原樣畫了下來……
瞞著家人跟“90後”組隊
從南海之濱到青藏高原,他揣著秘密偷偷上路。
3月31日,崔老騎著“野狼2”,從三亞的親戚家出發了。除了羽絨服、帳篷、備胎和修車工具,他還帶了個秘密上路。之前,他跟家人說要從海南騎到成都探望三哥,其實是奔著川藏線去的。
他花2天半先從三亞騎到了海口,又坐船到了廣東徐聞縣,騎行22天後到達成都。川藏線被視作世界上最危險的公路之一,全長2400公裡,沿途穿越橫斷山脈和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63歲,顯然不是個合適的騎行年齡,連保險公司也這麼認為。
“我是到了成都纔知道的,60歲以上的老人,不能買川藏線的騎行保險。”崔老索性心一橫,“既然都到這了,就一直往前騎唄。”
4月28日一早,崔老和臨時組隊的6個騎友一起出發了,正所謂“老將出馬,一個頂倆”,這裡指的不是體力,而是年齡。他的隊友有4個90後、2個80後。客棧的老板娘忍不住叮囑這群年輕人,“這一路不容易,你們要多照顧照顧大爺。”
可真騎起來,誰照顧誰還不一定呢。騎到第七天以後,就有2個大學生因體力不支或高原反應陸續退出了。
曾被大狗追咬險被飛石擊傷
“既要把困難估計足,又不能被困難嚇住。”
崔老騎行經驗豐富,當年穿越大興安嶺時,為了防止審美疲勞產生倦怠感,他一邊騎車,一邊在腦海裡演算數學題。
“但騎川藏線不同,注意力必須高度集中。”崔老解釋說,川藏公路被稱為“世界公路災害百科全書”,山體滑坡、泥石流、塌方……凡是能想象到的災害,隨時可能在這裡發生。騎行時,除了風聲,耳畔經常會響起飛石撞擊護欄的聲音。有一回,崔老險被飛石擊傷,幸虧當時戴著頭盔。
“最近又摔死了2個人,大家千萬要小心。”騎友們通過微信相互通報路況,為了安全起見,崔老始終把下坡速度控制在25邁以內。
白天騎車,晚上住客棧,如果中途找不到餐館,就啃面包火腿腸,另外每天得喝六七瓶水。崔老最慶幸的是,他沒有嚴重的高原反應。但一路上,他被路邊的大狗咬傷過,自行車還壞過兩回。特別是騎到色季拉山時,山頂下起了凍雨,而且沒處躲雨,他凍得渾身發抖、指尖生疼。同行的海南女騎友阿敏被凍哭了,他鼓勵對方:“絕對不能停,越停越冷,咱們咬牙也得往前走!”
艱險既是代價,也是“禮物”。地圖上抽象的一條條曲線,變成了眼前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崔老翻過了折多山、色季拉山、米拉山等12座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險峻高山,跨越了大渡河、金沙江、瀾滄江等洶湧湍急的江河,一路飽覽雪山、草原、冰川和峽谷美景。
“山路十八盤”一口氣騎到頂,“怒江七十二拐”下坡不歇腳。在描述這兩場經典“戰役”時,這位“老頑童”用了個跟他年齡不太相符的形容詞:“老爽了!”
騎友爭相合影
他成了拉薩的“白發風景”
從川藏線上撿回一塊黑色石頭,那是他頒給自己的特殊“勛章”。
崔老每天騎行10個小時左右,5月22日是走川藏線的第25天,也是最後一天,從早6點一直騎到深夜11點半,將近190公裡。他伴著夜色進入拉薩,跟騎友們一起擼串、拍照、住青年旅捨。很多人愛找崔老合影,年過六十的他,成了川藏線終點一道獨特的“白發風景”。
短暫調整後,崔老坐火車到了西安,又從西安騎回了哈爾濱。這次長途騎行,前後花了將近2萬元,他笑著調侃道:“騎自行車可比坐飛機貴多了!”
騎行的印記,留在了臉上。由於不肯戴面巾,崔老的臉被曬成了古銅色,看上去像個藏民。96天裡,他還瘦了20多斤,回來到銀行辦事兒,櫃員盯著身份證瞅了半天,“真的是你嗎?看著不太像啊!”
這是崔老人生中最瘋狂、最榮耀的一次騎行體驗,很可能也是最後一次長途騎行。但在他的微信朋友圈裡,記者找不到關於川藏線的任何蛛絲馬跡。他把更多的感悟留給了自己,伴著這些酸甜苦辣,每天讀書、喝茶,計劃下一次短途騎行。
一路兜兜轉轉,雖然又回到了原地,但崔老成功翻越了地理和心理意義上的千山萬水。對他而言,這段旅程像是平凡生活裡的一道光,而那車輪碾過的塵土裡,仿佛藏著一生的跌宕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