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 7月25日訊 站在歷史和現實的交匯點,務實、創新、拼搏,奮進的大興安嶺人總是給世人以驚喜。
回望來路,大興安嶺爬冰臥雪“突破高寒禁區”,為祖國建設提供源源不斷優質木材。再看今朝,他們響應國家號召,放下手中的斧鋸,高舉生態旗幟,勇挑“護綠”重擔……
伐木到“護綠”華麗轉身
建設美麗中國,需要綠水青山,也需要經濟發展。
綠水青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大興安嶺人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囑托,揚長補短,打了一場翻身仗。
大興安嶺堅持生態優先,更加注重資源培育和環境保護;堅持綠色發展,更加注重方式轉變和質量提昇;堅持結構優化,更加注重內生增長和產業昇級;堅持統籌兼顧,更加注重整體推進和功能提昇;堅持改革創新,更加注重積極穩妥和重點突破。
他們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創新發展“六大產業”,深入實施“三大工程”,積極營造“兩大環境”,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從重點工作完成情況和主要經濟指標走勢來看,受停伐影響的重點產業和重點領域開始實現恢復性增長,新興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不斷湧現,全區經濟回暖基礎更加穩固,在全省7個資源型城市中,成為經濟回暖較快的市地之一。
據大興安嶺統計部門最新的統計數字顯示:上半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63.4億元,增長5.6%,同比增長1.3個百分點;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5億元,下降29.7%,降幅較同期收窄;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實現1.7億元,增長10%,結束“兩連降”局面,實現強勁反彈,增速連續4個月居全省第一位;六大產業實現增加值12.7億元,增長16.3%,拉動GDP增長2.9個百分點;全民創業增加值9.8億元,增長25.1%。
大興安嶺人用一張漂亮的成績單,證明了“護綠,咱也能發展”。
打響生態品牌打通致富“金路”
停伐打破了林區糊口的“鐵飯碗”,卻也打通了一條致富的“黃金路”。
山還是那座山,人還是那方人,但觀念一變,綠水青山變成了“聚寶盆”。
上半年,大興安嶺生態旅游業接待游客215.5萬人,實現旅游收入20.8億元,分別增長14.4%、16.7%,開展了旅游名博大興安嶺行活動,哈爾濱至漠河旅游專列“北極光號”正式開通,在全省率先推出了熱氣球旅游觀光項目和旅游公共服務興安智慧游APP;森林生態食品業實現增加值2.7億元,增長15.8%;森林碳匯業不斷取得新進展,圖強碳匯造林項目順利通過國家發改委備案,並以一年的碳量作質押,獲得了1000萬元全國首單林業碳匯質押貸款。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1.2億元,增長9.2%,電影《蝴蝶有棵樹》在中央電視臺播出,漠河北極民俗文化村和北極村神鹿島景區被評為省級重點文化產業項目。
當下,面對夏季旅游高峰期,大興安嶺在旅游服務、產品打造、線路組合、交通運力、市場監管等方面多管齊下,不斷豐富景區娛樂項目。
山中何止林,林又何必伐?礦泉水、林下作物、旅游開發……大興安嶺的森林寶藏盡可開發,林區百姓將戰略轉型進行到底,他們堅信,守著綠水青山一定能收獲金山銀山!
“護綠”之路砥礪前行
盛夏的松嶺,天藍水碧,青翠欲滴。
細雨過後,滿山都是醉人的新鮮空氣,覓食的鳥兒嘰嘰喳喳飛過,平添了幾分夏日的氣息。
清晨5點整,當許多人還沈浸在夢境的時候,護林員費德昌簡單吃過早飯,便背起軍綠色水壺,開始了一天的巡護。他巡護點的名字很特別——綠水林場青山管護站。
從1986年參加工作,費德昌就一直工作在綠水林場,至今已30個年頭。這個昔日聽慣了“順山倒”號子的漢子,現如今,日益陶醉於守護森林的鳥鳴蟲叫、溪水潺潺,費德昌說:“保護好綠水青山,是我們最大的職責。”
十八站林業局白銀納森林資源管護區15萬公頃的施業區,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綠”。可誰能想到,當年一場肆虐的大火過後,這裡95%的森林滿目瘡痍。經過多年人工撫育造林,現在植被恢復良好,過火地植被的綠化全部完成,目前森林覆蓋面積達到12萬公頃。“白銀納”這個鄂倫春語意為“美麗地方”的管護區,如今煥發著勃勃生機。
“無邊林海莽蒼蒼,拔地松樺億萬章”。資源管護、植樹造林、護林防火等工作,既是林業的傳統產業,也是生態保護的基礎。通過不斷的努力,大興安嶺在生態建設的道路上取得了長足發展,成果凸顯。
上半年,大興安嶺查處破壞森林資源案件61起,收回林地469畝,收繳木材120立方米。嚴格實行森林防火黨政同責,春防獲得勝利。完成森林撫育142.9萬畝,人工造林3.9萬畝、補植補造23.2萬畝,西伯利亞紅松植苗10.7萬株。北極村自然保護區晉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