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2016龍江最牛群主評選部分百強入圍者風采錄(七)
2016-07-26 08:09:59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一盒手工餅乾,5個小時內看誰賣得最多。”這是在北京一個創新商業模式的課程中的結業考題。在精明的南方小老板雲集的課堂,誰也沒想到,一個來自黑龍江的生意人賣了200多盒,成為銷售冠軍。

  這個人就是“創咖匯”總群的群主王忠。這200多盒餅乾就是通過“創咖匯”微信群線上銷售出去的。

  日前,在群成員的線下活動場所——黑龍江萬眾創業谷,王忠向記者介紹起他的群生活。“創咖匯”倡導“資源整合、互助創業”的發展理念,自2015年1月建群至今,已實現了線上+線下的有機融合,通過線上交流、學習、洽談,為線下實業發展帶來了意想不到的促進。不僅王忠從北京捧回了“中國百強社群”的獎杯,群成員創辦的黑龍江好集啦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和省中沃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還成為哈爾濱股權交易中心首批掛牌企業,萬眾創業谷於今年2月通過了科技部的審核,成為國家級眾創空間。

  “創咖匯”打造“線上+線下”互助創業平臺

  說起建微信群的初衷,那是在兩年前,經營建材生意的王忠感覺利潤空間大幅縮減,謀求轉型的他開始輾轉於北京、上海和廣州等地,學習最新的創新創業理念和運營模式。

  一個傳統小老板,通過頭腦風暴的洗禮,思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能再像以前那樣做生意了,要與時俱進,通過社群創造一種長期的營銷渠道”,於是以創新創業為主題的“創咖匯”微信群在他指尖誕生了。

  最初,王忠每天都通過“創咖匯”在線給大家講解自己學到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互聯網+、眾籌、成癮商業模式等知識,這讓盈利乏力的傳統生意人看到了新的希望,“創咖匯”很快就聚集了一大批省內小企業家。覺得線上沒聽夠,大家就租用茶館、朋友的會議室等組織小型的線下聚會,繼續聽王忠講如何通過新的商業模式賺錢。

  為將自己的創新創業理念付諸實踐,去年6月,王忠在群成員的鼎力支持下,成立了供群成員孵化企業、學習交流、洽談業務的新型眾創空間——萬眾創業谷。

  從“創咖匯”到萬眾創業谷,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線上線下融合的創新創業社群,而“創咖匯”總群就是這個社群的總樞紐。

  一年多來,“創咖匯”以總群為核心,形成了規范化管理線上主題社群30個,內容涵蓋品牌文化、創投服務、科技推廣、綠色養生、創意文化等領域,線上群友12000餘人,組織線下公益活動百餘場次。

  “從70萬到1500萬只用兩年,20年營銷專家乾貨分享”,這是“創咖匯”第92期線下活動,王忠邀請他在高校的教授朋友為群友講授營銷實戰經驗。每周三,“創咖匯”總群會發出周末線下活動通知,經在30個群轉發,感興趣的群友接龍,確定最後的參與人數。除這樣每周定期的創新創業交流,群友們還會組織農場采摘、徒步大賽和羽毛球比賽等活動,豐富大家的生活。“在當今這個時代,這裡讓我們找到了小時候大院的感覺,大家在一起其樂融融,非常和諧。”群裡很多年齡稍大的群友說。

  摸索建立管群模式網連12000群友

  “自從建了群,他每天四五點鍾睜開眼睛,就開始整,到晚上睡覺之前,除了吃飯,手機一直拿著,家裡什麼事兒都不管,相當癡迷。”王忠的愛人孫靜回憶起最初的忍無可忍,“他常常坐在沙發上捧著手機三四個小時一個姿勢不動,時間長了,頸椎都不好了。為了這事兒,我倆還大乾了一場。”

  “我每天不光看信息,也要分配工作,把管理群的模式建立起來,讓我們100多位管理人員能充分發揮作用。”王忠說。他認准了社群經濟是未來發展的方向,說服妻子,繼續與群共舞。

  為營造一個適合大家學習創新創業又輕松且積極向上的群環境,王忠費了不少腦筋。

  雖然“創咖匯”有12000多位群友,但“創咖匯”總群僅有107人。“我們的選擇比較嚴格,這裡包括30位群主,7位執委,各群的積極分子,比較大的企業家等。”王忠告訴記者,“這裡像是一個‘中央廚房’,創新思想的導入、政策講解等,‘創咖匯’所有的信息都從這裡發出,大家再從這裡往30個群轉發,形成聯動。”

  記者連續一周關注“創咖匯”總群,感受到了滿滿的正能量。

  每天清晨6時不到,一張旭日東昇的圖片如約而至;隨後是武警在天安門前昇國旗的短視頻……“《早安中國》是‘創咖匯’每天早上固定的欄目,是要從早晨起來就給大家樹立正能量。”王忠向記者解讀群互動內容。20時的《創客健康》欄目,“不單純講身體健康,也講思想健康,倡導做一個綠色的創業者”,王忠說。《福利到了》幫助群成員對接融資等。

  社群裡來做生意互助共贏創未來

  “‘創咖匯’最大的特點是將社群與創業、實際落地的實體結合在一起,用社群做生意,實現共贏。”王忠告訴記者,這是“創咖匯”要實現的目標,也是為什麼它能在一年多來聚集了這麼多群友的原因。

  從自己去找業務,到很多企業主動來“敲門”,業務多得做不過來,是郝莉莉加入“創咖匯”總群以來的最大變化。

  郝莉莉曾在北京一家知名廣告公司工作,2005年回到哈爾濱,做了哈啤、百威等產品的形象設計及宣傳。2013年,她在哈創立了自己的品牌設計公司,經歷了初創的艱辛。“基本上各群的形象設計都出自我們公司,‘創咖匯’社群給我的展示空間和宣傳力度都很大。”郝莉莉心存感激地說,“以前去見客戶時,作為一個初創公司感覺沒有多少底氣,現在通過在群中的展示交流,公司已經不需要自己去找業務,而是更多的企業來找我們洽談合作。同時平臺也給了我更多附加價值。比如我剛服務的一個創投公司,它們看重的不僅是我們公司的業務水平,更看重我背後的平臺資源。”郝莉莉還通過社群開啟了新的業務,為黑龍江大學、東方學院等學校代培藝術類學生,幫助考核合格、有創業意願的學生開辦公司。“很慶幸在公司的成長期能成為‘創咖匯’的一員,從這裡獲取知識、獲得力量。”郝莉莉說。

  很多人利用“創咖匯”的平臺對接了大量資源,做了很多生意。“我們積極推廣以‘共享、社群、虛擬’三大新經濟思維為體現的原點社群精神,希望未來通過我們的努力可以幫助更多的創業者獲得成功。”王忠信心滿滿地說。



 

 

楊春暉是一名38歲的組工乾部,笑起來有一對深深的酒窩。人如其名,無論走到哪裡,她都帶著春光般的親切和溫暖。

楊春暉是公益微信群“愛心驛站”的群主,這個由遜克縣機關事業單位青年乾部組成的微信群,因為發起了一系列公益活動而在當地備受關注。

作為愛心人士,每年遜克大大小小的志願活動都有楊春暉的身影,十幾年來,她始終沒有間斷過獻愛心、做公益。在鄉鎮工作期間她就經常自己出錢出技幫扶貧困戶,在社區時更是多次向老弱病殘伸出援手,離開社區工作崗位後,她又成了微信公眾號“慢友幫愛心籌”的忠實籌友。“錢雖然不多,但我會堅持把這份愛心傳遞下去。”

“生活中我們都會時不時萌生一份小愛心,但這些小愛心在大困難面前因為過於微不足道,而無聲無息地消失。”楊春暉經常跟朋友暢談自己的想法,她得出一個結論,“其實很多人都有獻愛心的意願,只是缺少一個渠道和平臺。”

這幾年微信的快速普及,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讓微信搶“紅包”游戲火了起來。楊春暉也常在微信裡搶“紅包”,一張張“紅包”飛過,她從中捕捉到了一個靈感:“積小善而成大德”,何不把一個個三元、五元的小“紅包”匯聚成一份愛心,送到需要的人手中?這個想法在楊春暉腦海中不斷充實完善。2015年12月25日,在幾位閨蜜的支持下,楊春暉創建了自己的微信群“愛心驛站”。

楊春暉在朋友圈把具體的想法發了出去。短短幾分鍾,就引來數十條點贊,轉發此條微信的人迅速刷新著朋友圈,申請入群的信息應接不暇,兩天時間人數已經過百。看到這麼多人回應,楊春暉備受鼓舞。百餘人在群裡你一言我一語,刷“爆”了手機屏幕,她也在想,如何帶領一群人做公益,如何把所有人的愛心凝聚起來。和微友們不斷溝通想法,征求意見,探討方案,想法距離行動越來越近。

高灘村遺傳性小兒麻痺癥患者李雪源家被確定為“愛心驛站”的送愛首站。2016年1月30日,楊春暉一行8人帶著群裡139名群友的熱情和祝福,將這份由千百個小紅包匯聚的愛心紅包送到了李雪源家中,並帶去春節年貨。群友陳秀敏還帶上檢查儀器和聽診設備,為李雪源和其年邁的父親檢查身體;群友孫攀將嶄新的書包和學習用具送到了李雪源女兒的手上;群友楊玉鳳買來了絨褲;群友劉春燕假期為李雪源女兒免費補習功課……目前,李雪源女兒李依蕊已被縣婦聯納入春蕾女童計劃,接受一對一資助。

“‘愛心驛站’給了所有小愛一個支點,有了這個支點,我們可以撬動生活中那些讓人望而卻步的困難。那些壓在某個不幸的人身上的重擔,讓我們一起來分擔!”微友們接連發出類似的長文。“看到自己的那一份小愛心匯聚、疊加成為一股足以解決大困難的力量,讓群友們對‘愛心驛站’信心滿滿。”楊春暉介紹說。

2016年3月15日,一份來自百合村的《捐款倡議書》再次牽動了群友們的心。百合村村民閆慶堯的女兒患有腦積水,十幾萬元的高額醫療費,讓他們借遍親朋好友,花光了全部積蓄。聞訊後,楊春暉立即將倡議書轉發入群,緊急動員,“不論你的能力大小,捐款多少,只要用真誠的心獻出一份愛,編織一份情,就能彌補昨天的缺憾,鑄就今天的真情,創造明天的奇跡。”在楊春暉的組織下,群友們快速行動,僅一天時間,2260元即打入了閆慶堯的賬戶。

幾次活動過後,群裡的氛圍也發生了顯著變化。“一人難挑千斤擔,眾人能移萬座山;一根線容易斷,萬根線能拉船;人多山倒,力眾海移。”群友們爭相發表參與活動的體會,互相鼓舞,互相勉勵,微友們投身公益的熱情被徹底點燃。

為了使公益活動越辦越好,讓“愛心驛站”覆蓋更多弱勢群體,讓愛心行動更有序地進行,幾位涉及相關領域的青年乾部主動獻計獻策,參照新出臺的《慈善法》,研究制定了長期資助與短期幫扶兩種方案,前者包括諸如確定兩名高考貧困生和兩名春蕾女童,作為未來三年“愛心驛站”長期資助對象的一系列計劃,後者則是面向弱勢群體隨時實施的臨時幫扶。來自微信群的每一筆愛心款項的收支都明確記錄在案,微友們隨時可以查閱。

“愛心驛站”沒有終點站。從一個人到一群人,談及投身公益的過程,楊春暉坦言:“一下子涉及這麼多人,這麼多錢,多少會有一些顧慮。”楊春暉說,無數個廢寢忘食的日夜,家人給了自己很大動力,“父母、老公、孩子不僅僅是精神上支持,他們也參與其中,女兒得知我所做的事之後,把她的零花錢拿了出來,主動要求進群發‘紅包’送愛心,那一刻我流下了眼淚。”每一張群名片背後都是一顆充滿愛的紅心,眾多參與者的支持讓楊春暉打消了一切顧慮,決心把“愛心驛站”做得更好。

2016年3月,管理團隊確立了《遜克縣愛心驛站志願者聯盟章程》,確定委員會成員7人,分設理事長、秘書長、聯絡員、會計、出納,群內重大活動集體決定。成員分成10個組,分別設立組長,同時擔任愛心驛站管理員,定期按組別開展活動。愛心行動不斷走向規范化。到目前為止,“愛心驛站”公益微信群已擁有141名成員,搶“紅包”送愛心的“游戲”在不斷延伸和繼續……


 

對於佳木斯4000餘名出租車司機這樣的群體來說,王曉軍是一個微不足道的人。他開晚班出租車,每天行駛近10個小時,憑辛苦勞動掙錢養家,和很多出租車司機過著如出一轍的生活;而對於佳木斯新六道愛心車隊群來說,王曉軍是一個認真負責的群主,是身先士卒的榜樣,是樂於助人的兄長,用他的愛心帶領越來越多的出租車司機走上熱心公益的道路。

出生於1970年的王曉軍,看上去是一個典型的北方漢子,仗義、直爽,粗獷外表下的王曉軍還有一顆柔軟善良的心。很多認識王曉軍的人這樣評價他:“王哥這人,看別人難受,他自己先掉眼淚。”

一次偶然的機會,王曉軍參加了一次志願者組織的愛心活動,開車幫著把捐贈的用品拉到兒童福利院。當看到孩子們手捧玩具露出天真的笑容時,王曉軍被深深觸動了:“我只是做了一件小小的事,卻能讓別人獲得快樂,我感到莫大的幸福。”

打那以後,每當有志願者做公益活動,王曉軍都會抽出時間參加,他加入的大大小小的愛心群就有10個。

晚班出租車司機跟白班有些不同,晚上經常會停下來等客。每到這時,王曉軍就會用手臺和同行們聊聊天,說說自己的事。

王曉軍最常講的就是他做公益時的感受,他把這份獲得感通過電波分享給更多的人。很多同行開始主動跟他聯系,“下次去的時候一定要帶上我啊!”

有這麼多人想做公益,王曉軍非常高興。2011年,為了方便聯系,他建立了新六道愛心車隊QQ群,不久後又轉移到微信群上。不到半個月時間,就有100多名出租車司機加入其中。

“對於出租車司機來說,做公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人為了養家晚班要開到凌晨兩三點鍾,第二天七八點就要集合出發參加公益行動,沒想到這麼快能聚集這麼多有愛心的人。”每當說起這些,王曉軍總是很動容,“我們不求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就是希望通過努力,能讓更多的人感受到公益事業的力量,為社會、為市民送上一份溫暖。”

建群伊始,新六道愛心車隊就遇上一件大事,讓王曉軍至今難忘。

那是2011年秋天,一位群友在載客時了解到乘客的女兒喝農藥輕生,在意識模糊的時候給家人打了電話,卻說不清具體位置。群友把這件事告知王曉軍,王曉軍馬上用手臺和車隊聯系,根據乘客給出的線索,分析出大概在四豐山上,王曉軍一邊召集群友,一邊和四豐山管理處聯系,50多臺出租車第一時間趕到四豐山,在巡山員的幫助下經過幾個小時,終於找到了昏迷不醒的女孩。

王曉軍和幾個群友輪流把女孩背下山,並及時送上了救護車,女孩最終得救。回去的路上,很多群友在電臺裡激動地歡呼,這一件事也堅定了王曉軍和新六道愛心車隊做公益的決心。

建群的五年時間裡,逢年過節,王曉軍就帶領群友們去敬老院、兒童福利院,陪老人聊天,和孩子們做游戲;利用休息時間,為重病的孩子組織捐款,他們自己也紛紛解囊;放棄一個個載客掙錢的機會,幫助其他愛心團體收集和運送捐贈物品;每年高考,他們還公布自己的聯系方式,為高考考生提供義務接送服務。

多年來,佳木斯新六道愛心車隊的全體成員默默付出、不求回報,用他們的愛心關懷著一個又一個需要幫助的人,在平凡中傳遞正能量。

不只是做公益活動,群友家裡有個大事小情,只要王曉軍知道,都會第一時間聯系,出錢出力,盡自己最大努力幫助他們。“王哥掙點錢也不容易,但是只要我們有困難,王哥總是忙前忙後。對王哥,我們是說不出的敬佩和感激。”說起王曉軍,每一個群友都會伸出大拇指,贊一句“好人”。

今年3月,王曉軍代表新六道愛心車隊參加了在撫順舉行的中國雷鋒車隊大會,並將新六道愛心車隊的隊旗留在了撫順雷鋒紀念館。站在雷鋒的雕像前,王曉軍鄭重立下誓言:要做雷鋒精神的種子,傳承和弘揚雷鋒精神,用公益的力量影響更多的人,讓有路的地方就有新六道愛心車隊!


 

初見李鴻岩時,她正和群友們在街上為來往的母親送花,那天是母親節,幾個人剛剛結束電臺“為母親讀詩”的節目。正午的陽光灑在李鴻岩的臉上,她將手中的鮮花遞給行人,輕聲地說著:“祝你母親節快樂。”和行人一起露出燦爛的笑容,這一刻,你能從李鴻岩身上感受到她的喜悅、幸福。

今年52歲的李鴻岩在佳木斯市水務局工作,從事人事管理,性格溫柔、和善,兼任佳木斯詩詞協會副主席、星期八文化沙龍藝術統籌,是三昧詩社主要負責人之一,“文學對我來說,就像是身體的一部分,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讓我受益終生。”

熱愛文學的李鴻岩是佳木斯小有名氣的本土作家,2013年,她和郭紹勇共同創作的長篇小說《起槍》更是讓她在文壇受到了關注。不少當地的文學群體紛紛邀請她加入,有一段時間,她同時參加五個文化QQ群的活動,“佳木斯人群眾文化活動的積極性非常高,我也希望自己能出一份力。”

一邊工作,一邊創作,一邊還要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這樣緊湊的日程讓李鴻岩有些疲憊,更重要的是,在不同形式的活動中,李鴻岩發現,這些文化團體各自為陣,能召集的人員相對固定,活動規模小,影響力就顯得微乎其微。

“都是喜歡文化的人,如果能把他們聚在一起,那麼舉辦活動的規模、場面都會得到提昇,也會吸引更多人的視線,讓群眾文化活動能夠影響更多的人。”李鴻岩思索著,並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幾個朋友,他們一拍即合,2015年10月,星期八文化沙龍正式成立,星期八文化沙龍微信群也在短時間內吸引了300餘名文學愛好者加入。

“之所以命名為‘佳木斯星期八文化沙龍’,是因為‘星期八’代表理想中的一天,就像陶淵明的‘桃花源’一樣,是讓人思想放松的一天,寓意著美好、希望和永遠。”談起“星期八”,李鴻岩認真地對記者說道,“能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很多時候,你會得到超乎想象的收獲,這是我在星期八文化沙龍裡獲得的最大的體會。”

星期八文化沙龍匯集了詩詞、書法、繪畫、攝影、曲藝等諸多領域的文化精英和愛好者,他們有著共同的性趣和愛好,共同探討文學藝術,組織開展文化活動。

成立伊始,群裡的發言量便令人咋舌,“一會兒不看就有幾百條信息留言,一個人發布自己的創作,馬上就會有人跟著分析點評、稱贊鼓勵,無論是發的人還是看的人都能感覺有所收獲,群裡的文學氛圍非常高漲。”李鴻岩興奮地說道。

很快,微信群的觸角伸向了線下活動。“群友們的積極性很好,我希望能給他們提供更多相互溝通、學習和分享的機會。”

想法是好的,但是真正開展線下活動,即便不是全體參加,想要找到一塊能夠容納近百人的場地,也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李鴻岩托親戚、找朋友,中午、下班也不閑著,利用短暫的休息時間出去找地方。她的努力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市圖書館、各大書店等多家文化場所紛紛為星期八文化沙龍提供場地。“這樣的結果讓我感到非常振奮,這是對我們的最大鼓勵。”

有了活動場地,星期八文化沙龍的活動也隨即啟動。朗誦大會、現代詩歌鑒賞、法律文化講堂、影視文化講座,不到半年時間,星期八文化沙龍組織的各類文化活動就有20餘場,吸引了來自哈爾濱、佳木斯市區、鶴崗、依蘭等多地的群友廣泛參與,其中紀念毛澤東誕辰122周年詩詞朗誦、“月圓之頌”元宵詩會原創詩歌朗誦等活動被佳木斯廣播電臺、電視臺、報紙等媒體關注報道,影響范圍不斷擴大。尤其是今年3月20日,星期八文化沙龍承辦了中國最大的讀詩平臺“為你讀詩”舉辦的世界詩歌日沙龍活動,作為黑龍江僅有的兩支隊伍之一,與全世界150個文化沙龍組織共同讀詩誦詩,得到了廣泛認可和好評。

今年4月,星期八文化沙龍的微信公眾平臺正式上線。“大眾對文化的參與熱情、群友的支持,是我們最大的動力,這也讓我們想要做更多的事情。”如今的李鴻岩更加忙碌,但是對於她來說,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我們能夠感受到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熱情,他們需要一個平臺來展示自己,也需要通過相互之間的鼓勵來建立信心,希望我們的微信群能夠為他們提供這樣的機會,讓越來越多的大眾參與加入進來。”李鴻岩對記者說道,“群眾文化精神生活質量的提昇,是推動全社會形成積極向上的文化環境和社會氛圍的重要因素,也希望通過我們的活動,能夠增強整個城市的文化氛圍,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一份力量。”

責任編輯:姜繼周

【專題】2016龍江最牛群主評選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