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拉長產品鏈延伸產業鏈提昇價值鏈
我市農業產業化『錢路』漸寬
上半年全市農業產業化經營收入實現248億元,增長8.9%
地裡種的糧食、果蔬,圈捨養的豬、牛、羊,通過怎樣的變化,讓它們主人手中的『錢路』變寬?
我市的回答是,創新產業組織模式,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壯大黑土玉米、兩江水稻、沙地雜糧、綠色果蔬、草原乳肉產業,拉長產品鏈、延伸產業鏈、提昇價值鏈,構築新型農業產業體系。
產品鏈如何拉長?在這一點上,我市從培育大戶、龍頭企業、合作社等這些新型經營主體入手,提高引領融合發展能力,推動三產深度融合。
在肇源縣,一斤西紅柿能賣一元多,而農民把成筐的西紅柿送到天源食品有限公司,加工成蕃茄罐頭,一斤能增值到4元錢。一只大鵝能賣50元,而在鵝香久食品有限公司的流水下分割、打包後,價值提昇2倍以上。
在我市,類似這樣的農產品加工企業還有很多。他們把農民地裡種的糧食、果蔬,圈捨裡養的豬牛羊拿來加工後,鏈條便得到了拉長。今年,我市市級龍頭企業累計發展到127家,其中,新建續建億元以上綠色食品產業項目10個以上。
除了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在產品鏈上也起到了功不可沒的作用。
薩沙國際貿易公司是一家出口洋蔥的企業,今年,企業與我市200多戶農民簽約,5000畝洋蔥出口俄羅斯,每斤預計比以往能多賣兩毛錢。
像這樣的合作社,到目前為止我市達2000個。同時,鼓勵龍頭企業、社會能人領辦創辦農業專業合作社、產業協會、農產品加工銷售聯盟等合作組織,支持合作社由初級農產品生產向加工、貯藏和銷售領域拓展。
為了拉長產品鏈,我市還支持工商資本投資農業。鼓勵工商資本、社會資金進入農業領域,創辦經營實體,建設深加工項目,連片流轉土地。
產品鏈,離不開產品的質量。為此,我市在抓好『示范』上下功夫。今年,全市重點培育三產融合生態示范基地40個,其中優質水稻、綠色果蔬、特色雜糧示范基地20個,生豬、奶牛、肉牛、肉羊、禽類示范基地20個。建設了沿江水稻、克爾沁沙地雜糧、綠色果蔬種植帶和優勢奶牛、生豬、禽類飼養帶,依托龍頭企業等新型主體,實施三產融合生態示范基地建設工程。
產品鏈拉長了,產業鏈也得到了延伸。如今,產品不僅在流水下實現它的價值,我市還把目光拓展到休閑觀光農業上,培育創意農業、景觀農業、休閑農業、養生農業等新業態。
如今,龍鳳濕地、育祿農業文化創意產業園、北極花谷產業園、紅驥風情園、星火溫泉度假村、銀浪牧場、春雷牧場建設一批精品果蔬生產基地和『東郊濕地莊園』、『南郊四季花海』、『西郊生態畫廊』、『北郊農場公園』等農業主題公園,已成為一道道『錢』景。
在這裡,農民們利用采摘園、親水樂水、賞稻觀蓮、宗教文化景觀,發展溫泉養生、垂釣捕撈、特色餐飲、自駕露營、薩滿文化等鄉村旅游項目,促進農業與旅游產業融合,培育兩江旅游文化品牌,提昇農業資源利用效益。今年,全市培育休閑農業示范點10處,讓休閑農業成為一項主營收入之一。
眼下,互聯網的加入,產業鏈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延伸,隨著線上平臺、旗艦店、直營店(點)、配送中心等相繼出現,使農業產業的『錢』路越走越寬。
一方面,我市依托京東、天貓、淘寶等大型電商平臺,發展綠色食品電子商務,支持發展基於互聯網、物聯網等新技術的線上線下感知互動、體驗式消費等食品電子商務新模式。另一方面,組建生態綠色企業聯盟。
此外,利用互聯網技術,建立產品質量追溯系統,組織『三品一標』企業進入省級農產品質量追溯平臺,錄入生產、加工和銷售環節數據,對接生成追溯碼,實現農產品帶標上市、生產有記錄、信息可查詢、流向可跟蹤、質量可追溯,提昇產品質量和市場認可度。
今年,我市發展線上銷售產品的食品企業達到80家,擴大銷量的同時,提高了產品知名度和品牌價值。
產品鏈拉長了,產業鏈延伸了,價值鏈也得到了體現。上半年全市農業產業化經營收入實現248億元,增長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