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稀罕事兒
搜 索
2016龍江最牛群主評選部分百強入圍者風采錄(十)
2016-07-29 08:23:47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王雪梅 楊帆 張雋珊 李盼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7月29日訊 丁彩蓮黨員群打開農民致富新門路

  2015年9月,24歲的丁彩蓮剛剛從齊齊哈爾大學畢業,就作為選調生來到了北安市城郊鄉政府工作,“城郊鄉共產黨員之家”微信群就是丁彩蓮來到這裡後組建的,雖然這個群成立纔半年,群主又是90後,微信群卻被她管理得有聲有色。幫扶各村困難住戶、邀請農業專家技術指導、培養狐貉養殖業領頭人,到處都少不了她忙碌的身影。

  全鄉328名黨員入群

  在建設黨員群之初丁彩蓮就遇到了困難,“微信群限制成員為200人,一旦超過群人數上限再進群就需要實名驗證,城郊鄉黨員年紀普遍較大,很多黨員不會使用微信聊天功能,對於需要綁定銀行卡的實名驗證更是抵觸。”丁彩蓮稱,為了讓更多的黨員進群,她和村班子成員們挨家走訪做工作,幫助每戶黨員完成實名驗證,在全鄉上下黨員乾部的共同努力下,最終328名黨員入群,實現了全鄉黨員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入群率。

  黨員群正式成立後,城郊鄉8個村各自選一名班子成員作為管理員,各村在輪值管理黨員群的一周內,確定值周主題,在開展“新農合政策普及”知識周活動中,在群內為大家普及新農合知識如各項疾病報銷比例、報銷程序等。除政策問答,在丁彩蓮的組織下,建民村還發起了“我眼中的最美”主題圖片故事展,讓大家一同感受城郊環境的美麗。

  組建黨員志願服務隊

  在微信群裡,丁彩蓮和大家共同組建了“城郊鄉共產黨員志願服務隊”,在得知新華村周佰成因腦出血癱瘓,妻子又患有胃癌,整個家庭只能依靠女兒打工籌集醫療費用的消息時,丁彩蓮將這個消息發布到群裡,群成員紛紛通過微信紅包方式向周佰成家捐款,共捐款5000餘元,使這個困難家庭第一時間得到了愛心救助。“一個人的力量總是有限,聽到誰家有困難我們這個志願隊都願意一起幫忙。”丁彩蓮說。

  每逢特殊節日,丁彩蓮還會組織服務隊前往敬老院獻愛心,為孤寡老人們包餃子、送慰問品。現在,城郊鄉黨員志願服務隊已經和困難戶結成幫扶對子10多對。

  群裡“專家”為農作物“把脈問診”

  從建群開始到現在,丁彩蓮和鄉黨委成員每天在群裡發布學習內容,每日更新天氣預報,提醒務農黨員做好災害預防等。群內黨員也會自發的在群內分享時政熱點、致富政策、農業技術,交流種植技術。

  新華村群拓觀光采摘園區溫室花卉產業是北安市推行發展的新型產業。2016年初部分花卉出現根部腐爛、葉子發黃現象,這可把種植花卉的李剛愁壞了,丁彩蓮和園區的黨員們得知這個情況,就把花卉得病的圖片發到了“共產黨員之家”微信群裡尋求幫助。建民村園藝屯宮長富是村裡有名的“土專家”,有園藝師資格證,是村裡的農民技術員,他一看到這則消息,立刻就跟李剛取得了聯系,告訴他花卉得了“根腐病”,並幫助李剛配比藥液進行噴灑,傳授噴水施肥的技巧和增強花卉的免疫力的有效方法。在宮長富的幫助下,花卉病情的蔓延得到了有效遏制,減少了千餘元的損失。宮長富也與李剛等種植戶結成幫扶對子,定期給予技術指導。

  致富領頭人帶領村民養殖狐貉

  最讓丁彩蓮高興的是,微信群的互動帶動了狐貉養殖業發展,向前村是城郊鄉有名的狐貉養殖專業村,群成員曲武更是這個村的狐貉養殖第一人。經過12年的積累,曲武在狐貉養殖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成為村民致富的領頭人。曲武從2003年開始養殖狐貉,如今養殖規模達到近千只,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自從“城郊鄉共產黨員之家”微信群成立以來,曲武作為狐貉養殖專業戶,經常在群內分享養殖經驗和技術,狐貉養殖這項致富技術很快受到其他村黨員的關注,他們主動與曲武聯系,進行幫扶對接,曲武幫助他們選址、選種、進料,沒有本錢的曲武就賒給他們,在曲武的幫扶班子裡,率先養殖狐貉的村民也能幫助新手,如今共有13戶村民發展狐貉養殖產業,狐貉養殖總數達13000餘只,2015年養殖狐貉10000餘只,銷售毛皮6000多張,平均每戶淨利潤可達5萬元以上。“在這個群裡,大家都擰成一股繩,誰有啥難處只要說一聲,沒有解決不了的。”丁彩蓮高興地說。


 

  潘田野救助小動物“微愛”暖冰城

  在這座城市裡,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熱愛著流浪小動物,默默做著這樣或那樣的實事,溫暖著整個城市。在“寶宇杯2016龍江最牛群主”評選活動中有這樣一位群主:潘田野,他創建的“哈爾濱流浪狗救助群”88名群成員共同保護著城市的“喵星人”和“汪星人”。

  呼吁社會關注保護小動物

  “哈爾濱流浪狗救助群”群主潘田野是一家金融公司市場企劃專員,從小就特別喜歡小動物,貓貓、狗狗、小白兔一過手就捨不得放下。他說,小時候自己對一些令人望而生怯的“危險”動物也頗有好感,比如小老鼠、蛇和蜥蜴等等。說起小動物,潘田野整個人都溫暖和可愛起來,“看到他們就特別的親啊,哎呀,就喜歡的不得了。”

  潘田野熱愛小動物,自然看到同樣熱愛動物的“小伙伴”們也很可親。他告訴記者,建這個“哈爾濱流浪狗救助群”的初衷其實很簡單,之前自己在街上看到了很多流浪貓狗,感覺它們特別可憐,很想幫助一下這些“小可憐”,但由於自身的條件限制無法把它們都帶回家去養,所以就建了這個微信群,希望能有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做這件事情。“我並不奢望自己能夠成為像熱心救助流浪動物的蘆狄阿姨那樣的響當當的典型,她收養了800多只流浪貓狗,是我們微信群成員的‘偶像’,但是還是很希望自己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潘田野這樣說。

  “經常關注動物方面的信息你就會發現,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現在的動物尤其是野生動物的生存條件越來越差。大家同是這個地球上的一員,人類因為自己的私欲而導致了它們無數悲劇的發生。如果動物大量的滅絕,生態平衡必將遭到破壞,這不是達爾文的優勝劣汰,而是人類的無知破壞。保護動物就是保護我們自己,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不可爭辯的事實,我的群現在想呼吁的就是保護動物,並且能夠真正做到從我做起。”潘田野說。

  群成員精神世界很富足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哈爾濱流浪狗救助群”裡,看上去好像沒有群主,但是每個群成員都會自覺履行群義務,各自看到需要幫助的流浪動物或者動物失蹤信息都會主動發到群裡,經過討論後,整理匯總可行的一些建議,組織就近的人,大家一起去為動物們做一些事情,比如定時為流浪的小動物送食物,在一些平臺上為保護動物做一些宣傳等等。對此,潘田野說:“我們都是群的管理者,我們都是冰城流浪小動物的守護者。”

  為了守護這些流浪的小動物,“哈爾濱流浪狗救助群”的成員們在2014年組織成立了一個名為“哈爾濱幸福之家貓狗救助組織”,簡稱“貓捨”。“貓捨”位於道裡區一個民宅,在狹小的數十平米的空間內,飼養了數十只貓咪和十餘只小狗。“貓捨”將每周六作為開放日,允許志願者和愛心人士前來探望,在這個為流浪小動物提供溫暖的家裡,每天都有愛心人士前來捐助自己的愛心,這使“哈爾濱流浪狗救助群”的成員們感到溫暖。

  據潘田野介紹,在群裡有一位成員“董夏天”,每次她去“貓捨”喂流浪貓狗的時候,送去的寵物食品都是高級貨,在群成員不太熟悉的時候,所有人都以為這個女孩是個富二代,還總是調侃說,她給流浪貓狗吃的比人吃的都好。但是,在彼此熟悉之後,大家纔知道,這個“董夏天”其實是一個在哈爾濱打工的普通工薪階層,也是賺辛苦錢的,除去日常自己的開銷,剩下錢她都用來照顧這些小動物。“這個女孩跟我說,她熱愛小動物,希望與小動物們親近,但是她認為領養意味著陪伴和責任,由於自己沒有固定居住條件和空暇精力去領養小動物,因此一有時間,她就會來到貓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一切。”潘田野說,“這就是我們這個群成員,每個人都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幫助這些可愛的小動物們,這些小動物很多都是被主人遺棄的,真的希望大家在養小動物前考慮好,養了小動物就要守護好它們的一生,不要隨意拋棄。”

  熱愛小動物,無私地為流浪小動物奉獻著,這些舉動在很多人眼中不被理解,但潘田野的家人卻非常支持他,不但是精神上的支持,母親更是他行動上的堅強後盾,甚至很多次參與到活動中。他說:“之所以能把救助流浪小動物活動一直做到現在,離不開家人的支持,特別是我媽,她會給我錢買狗糧,在群成立一個多月後,她加入進來,跟我們一起參與流浪貓狗的救助。我們母子倆也在活動中增進了親情。”

  在交談的最後,潘田野說,他堅信,只要人們能夠多一份注視的目光在流浪小動物身上,那它們的境遇將變得更好。“萬物平等,不給予關愛但也請不要傷害。”


 

  郝冬梅“辣媽”搭建育兒溝通平臺

  細心照顧兒女,有序打理生活,勇敢追求人生夢想的積極向上的心態和形象……在不少人看來,“辣媽”的含義已不僅在於外表、身材等表層意義。郝冬梅建立的“哈爾濱美女辣媽群”就為健康、積極向上的辣媽們提供了一個根據地。

  搭建平臺分享育兒經驗

  近日,由黑龍江日報報業集團主辦的“寶宇杯2016龍江最牛群主”評選活動如火如荼進行,在群友的強烈推薦下,郝冬梅參與到其中。她說,“當初,我建群的想法很簡單,作為媽媽,只想為大家提供一個交流育兒經驗的溝通平臺。”

  郝冬梅是“哈爾濱美女辣媽群”的群主,雖然建立不到8個月的時間,但群成員已經迅速發展超過600人。“不少平時上班的媽媽因為工作關系,缺少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我們就定期組織大家舉辦DIY做蛋糕、早教試聽課等親子活動。平時也會相互分享育兒經驗,普及孩子在生活、醫療方面的常識。”

  已經是5歲孩子媽媽的郝冬梅,每次活動都會帶著女兒參加,“女兒很喜歡親子互動和戶外活動,不僅加強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也能讓孩子認識更多的新朋友。”

  維護群友利益最大化

  在這個線上交易發展迅速的時代,很多媽媽在照顧孩子的同時,也成了一名微商。為了加強管理,郝冬梅和群成員一起制定了群規,白天禁止在群裡發廣告,限定給寶貝求贊、拉票的時間段,微商們賣的東西價格要親民,義務團購的商品必須是零利潤。

  郝冬梅說,“團購的東西包括家裡的日常用品,有些東西媽媽們用過後發現質量好、價格便宜,就會及時分享給大家。從事微商行業的媽媽在發布團購信息前需要提前做好功課,在確認質量過關,價格優惠、合理後,纔可以在群裡進行團購。”

  郝冬梅表示,這樣做是為了不影響媽媽們的正常生活,維護大家利益的最大化。

  熱心群友愛心爆棚

  在采訪過程中,郝冬梅提到最多的詞語就是“家人”,“現在,我們就像家人一樣,誰有困難在群裡說一句,大家都會積極踴躍地幫忙。”從河北秦皇島來哈爾濱打工的一個三口之家,是郝冬梅和群友們正在幫助的對象。年僅4歲的小朋友因高燒導致昏迷,目前在北京一家醫院就醫,巨額的醫藥費讓這個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郝冬梅得知後,立即通過家長提供的醫療單據、寶寶姓名等資料向所在醫院核實情況,確認消息准確後,郝冬梅積極組織群友通過眾籌的方式捐款,目前已籌得善款13000餘元。“雖然離預定的醫藥費目標還很遠,但大家都會通過身邊的家人、朋友和社會愛心人士將救助信息擴散,讓這個小生命盡快得到有效治療。”

  說到齊心協力,這個愛心爆棚的大家庭幫助過的“家人”不僅於此。4月份,群裡有位寶媽想要參加一檔裝修節目,為年邁的公婆盡一份孝心,翻新一下屋內裝修。因為家庭條件有限,他們一家五口還擠在不足20平方米的房子內居住。為了讓她獲得這個裝修的機會,群友們積極幫助她報名、投票,在她投票期間,為她破例轉發投票鏈接地址,最終,她以高票數入選。

  “在入選那一刻,她特別興奮,第一時間和我聯系,告訴大家一起為她努力的結果。我們用自己的一點微薄之力,圓了她和家人的夢。”

  真心付出獲認可

  除了組織活動,媽媽們也會在群裡分享育兒經驗和優惠的團購信息,大家在交流平臺上暢所欲言,很多人變成閨中密友。郝冬梅坦言,在建群初期,因為從事保險行業,也曾引起過質疑,“可能有人會以為我建群是不是有什麼目的性,這些質疑很正常,我都能理解,我從不主動加任何人,一條廣告也沒在群裡發過,自己問心無愧。”

  經過長期的相處,群友們對郝冬梅的付出給予肯定,都親切地稱呼她為“朵朵媽”。為了讓媽媽們既增加收入,又不佔用陪伴孩子的時間,郝冬梅根據工作時間、薪資等需求,為大家提供符合條件的求職信息,“之前有好幾個全職媽媽都找到了導購、會計等適合自己的工作。”

  為了方便大家,節約家中資源,郝冬梅還建立了一個二手交易群,寶媽家中閑置的玩具、生活用品、紙尿褲、衣服、鞋子,都可以相互置換。

  “能夠為大家提供幫助,是一件讓我樂在其中的事。我只是提供一個平臺,大家從陌生到熟悉,從相互交流到相互認可,我們都像家人一樣精心維系著彼此之間的關系。600多個媽媽背後是600多個家庭的支橕,這個群不僅是媽媽們的力量,她們背後的家庭也在支持著我們,這是對我們的認可。”


 

  王卿合唱團裡的71歲帶頭人

  見到王卿時,她剛帶領自己的“美之聲合唱團”排練完。穿著一件紅色短袖,黑色頭發一絲不亂,戴一副方形眼鏡。“我今年71歲了,看不出來吧?”她笑著說。語速很快,中氣十足。在生活中,熱愛歌唱的王卿是“美之聲合唱團”的團長,負責合唱團的排練和演出。而如今她又多了一個身份——“美之聲合唱團”微信群的群主。

  建群從二十人到上百人

  年輕時,王卿是一名語文老師。在講臺上工作了一輩子,退休後的她不願在家閑著。在她的心裡,仍有個心願一直念念不忘。“我一直喜歡唱歌,後來機緣巧合做了老師。但這個愛好我一直都惦記著。”王卿說。退休後的她加入了“美之聲合唱團”,一個全部由老年人組成的民間合唱團。“起初合唱團只有二十多人,可我一直堅持著。如今已經壯大到103人了。”為了能夠更好地方便合唱團成員的交流,去年4月,王卿成立了“美之聲合唱團”的微信群,成為了這個百人群的“群主”。由於人數過多,為了方便管理,她還另外成立了“男團”和“女團”的微信群,同樣擔任群主。

  在群裡,王卿除了發布與合唱團相關的信息外,還提倡大家分享好的信息。群成員們聽到一首好聽的歌,看到一則新聞,都會發到群中分享。起初,群裡常有不實的消息出現。作為群主,王卿總會在第一時間制止。“大家對網上的消息無法識別,不知道是否真實就發到群裡。這是不可以的,我們這個群一定是健康的、綠色的。”

  一次,一名群成員不小心將一張圖片發到了群裡。“因為都是老年人,還不太會用微信,所以他誤發了一張圖片,內容有些不雅。這名成員很著急,又不知怎麼刪除,當時群裡亂成了一團。”王卿說。可隨後,群裡的另一名成員主動發了紅包,大家搶紅包的消息成功將圖片頂到聊天記錄前面,緩解了那名成員的尷尬。這件事讓王卿感動許久。“看到大家在群裡這麼和諧,覺得我們真的很像個大家庭。”

  感動“微信群讓我們更團結”

  “美之聲合唱團”每周排練三次,每次用到的歌譜都由王卿來准備。建了微信群後,王卿的工作不但沒有減輕,反倒增加了許多。以前她都是將准備好的歌譜打印出來,交給成員們。而如今她卻要把歌譜做成電子版,發到微信群裡。起初她不懂如何操作,就自己對著電腦學習。“我把網上找到的歌譜譯成簡譜,再把歌詞的每個字打出來,粘貼到相應的譜下面。有一次我從十八時一直做到了半夜。”對於這樣的工作,王卿並不感到辛苦。“群裡的一些歌友都去三亞過冬,可他們也想看到歌譜,回來纔能更好地排練。有了這個微信群,這些歌友就方便多了。我辛苦點兒不算啥,反而樂在其中。”王卿爽朗地說。

  王卿感慨地說,是微信群讓“美之聲合唱團”更加團結、更加和諧了。“排練的時間很緊張,大家交流的也少。現在即使不見面,我們也能在微信群裡交流,感情增強了很多。”對此,王卿感受頗深。前段時間,她做了一個小手術。群裡的四十多名歌友都去看望她。“還有好多在外地的,也都在群裡詢問我的情況,看到大家這麼關心我,真的很感動。”在王卿出院後,由於怕她受涼,合唱團的一名歌友特意為她做了個椅墊。“當時我就流淚了,沒想到那位大姐年紀這麼大了,還能為我親手做椅墊。心裡很溫暖,這不就是這個群存在的意義嗎?互相幫助,互相溫暖。”

  未來老年人更不能被時代拋棄

  “美之聲合唱團”的微信群成立以後,幾乎加入了團裡的所有成員。“誰說上了年紀就不能接受新事物?我偏偏不服氣。”王卿說。“起初大家都不會用微信,我就挨個手把手教他們。許多人都是為了進群纔特意學了微信。我今年71歲,但還在不斷學習。合唱團裡年紀最大的已經八十多歲了,也同樣一起排練,在微信群裡聊天。老年人更應該接受新事物,不能被時代落下。一個小小的手機,連接的卻是全世界。合唱團的老年朋友們,都通過它找到了另一種樂趣。”

  如今,王卿每天一打開手機,群裡的消息就接連不斷。而她每在群中“振臂一呼”,大家也都積極響應。這讓她越發感到作為群主的責任。對此,兒女們也都十分支持。“我的手機是女兒給買的,她沒想到我學會了微信,竟然成了群主。每當提起來她都很為我驕傲。”可偶爾,她的老伴兒也會“抗議”一下。“他說我現在全身心投入在合唱團裡,陪他的時間少了。沒辦法啊,誰讓我是群主呢。”

  在合唱團排練結束後,王卿終於可以陪老伴兒出去走走。看到太陽島上的牡丹花開了,她急忙拍下來,傳到了群裡。“花開的真漂亮,分享給大家。”她這樣寫道。緊接著,群裡的回復不斷。王卿開心地說:“以後我一定會把這個群管理好,讓大家在這裡都能感受生活的美好。我希望,‘美之聲’永遠都在。”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王輝

【專題】2016龍江最牛群主評選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