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畫出網上網下同心圓 凝聚群裡群外向心力——2016龍江最牛群主評選部分百強入圍者風采錄(十二)
2016-08-02 07:10:01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王悅 張衛新 梁晨 王雪瑩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8月2日訊 楊維清行走中傳遞愛的力量

  “年輕的朋友們,今天來相會,邁起綠腳丫,腳步健如飛……”這首改編的《綠腳丫的朋友來相會》,是“綠腳丫徒步群”的群歌,5月26日,在“綠腳丫徒步群”建群兩周年之日,記者聯系到了該群的創建者楊維清,從2014年創群時的3個人,發展到現在的13個群1000餘名群友,兩年間,老楊帶著“綠腳丫”的群友們在徒步中倡導健康,將徒步與公益活動結合,傳播愛的力量。

  護理患病妻子成創群契機

  楊維清網名“天天快樂”,閑暇時間,他的愛好就是戶外運動,回想起當時建群的契機,還要從他的妻子說起。

  2013年,楊維清的妻子患了一場大病,妻子住院期間,他每天在醫院陪護,看著醫院裡被疾病折磨得虛弱無力的病人,老楊第一次深切地體會到“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妻子康復後,一直愛好徒步的楊維清,希望讓更多的人通過運動來收獲健康,2014年5月26日,他創建了“綠腳丫徒步群”,當時群裡只有3個人。

  建群後的第一年裡,群友的增長速度比較緩慢,周年慶的時候是89人,到了第二年,就迎來了“爆炸式”的增長。現如今,“綠腳丫”共有13個微信群,群友數量已經達到1000人以上,“群友們都是口口相傳,自己加群參加戶外活動後,覺得身體越來越輕盈,心情也變得積極樂觀起來,然後就會把身邊的親友拽進群裡。”加入“綠腳丫”的群友們都堅信,戶外運動、親近自然會給人身心上帶來變化。

  累計行走公裡數“繞地球一周”

  “綠腳丫”的群友們封楊維清為“總舵主”,不過在他眼裡,群主就是“服務員”——是為群友們服務的。“高頻率的群活動,是吸引陌生群友和增強老群友粘度的有效方式。”楊維清說,除了周日,每天晚上群裡都會組織夜徒活動,除了定期的哈爾濱市內徒步活動,他和各個分群的群主們還會不定期地策劃周末的登山等活動。

  哈爾濱沿江路、群力大道等幾大徒步路線,以及哈市周邊的松峰山、香爐山等都留下了“綠腳丫”的足跡。用楊維清的話:要說“綠腳丫”的群友有多能走,兩年來群友們累計的徒步公裡數能“繞地球一周”。

  群友們越來越多,為了更好地服務群友,楊維清開始細化各群的功能,除了常規的徒步群,還分設了騎行群、攝影群、健身鞭友會等專項微信群來豐富群友們的“圈子”。此外,他還為“綠腳丫”設置了指揮、宣傳部長等職務,很多大型活動,都是他和這些“智囊團”一起組織策劃的。

  掌管著十幾個群的老楊告訴記者,管群可不能沒規矩,不過規矩不多就一條,“綠腳丫”徒步群目的是健康快樂,如果進群不為鍛煉身體,只能自行離開。

  為“面爸”獻愛心

  都說“能力越大,責任就越大”,眼看著群友越來越多,楊維清感到身上的擔子也越來越重,重的不是平日裡繁雜的群管理事務,而是如何讓行走變得更有意義。有了這個想法後,老楊就開始張羅群友們不定期地去敬老院裡收拾庭院、為抗戰老兵剃頭、包餃子。慢慢地,群友們也開始留心身邊需要幫助的人,一旦發現需要幫扶的對象,老楊就會組織大家一起獻愛心。

  在眾多的活動中,讓楊維清印象最深的就是組織群友們捐助“面爸”寧曉峰。老楊回憶,當他看到關於寧曉峰賣面救子的報道後,就在3個徒步群裡轉發了報道,不到半小時就有數十人表示希望去面館吃面,獻一份愛心,眼看著報名的人越來越多,老楊當即就組織了一場“說走就走”的徒步,把徒步路線的終點設在“面爸”寧曉峰的面館。

  2015年4月4日清晨,80多位群友在哈爾濱防洪紀念塔集合,迎著朝陽一路向東,徒步前往位於哈爾濱道外區的面館,“那次活動中有好幾個群友都是領孩子來的,有一個小朋友把零花錢放在書包裡,背著包跟我們走了一個多小時,就為了能親手把錢捐給需要救助的龍龍。”老楊回憶道,由於面館面積有限,當天去現場的群友們分三撥吃的面,還有的沒吃面,將愛心款交給“面爸”就走了。吃完面後,群友們在面館門前合影,然後紛紛轉發朋友圈,告知更多朋友面館位置。據統計,當天捐款總額近2000元。對於老楊來說,最願意聽到的就是,群友們加入這個群,身體變好了,還做了很多好事兒。

  用行走的力量一路傳遞愛

  由於工作需要,楊維清需要在山西工作半年,為了方便微信群管理,今年5月初離開哈爾濱的時候,他想把群主的身份轉給其他人,沒想到群友們誰都不接手,堅持讓他“遠程遙控”管群,“我這一走,原以為參加不上今年的兩周年群慶,不過群友們非說我不在沒有主心骨,要等我回家後再進行,現在他們都在家吹拉彈唱地准備節目呢。”對於“綠腳丫”的未來,楊維清希望有更多人加入進來,徒步登山健身,積極參加愛心公益事業,人幫人、人助人、人護人,用徒步傳遞正能量,在行走中感受身心的變化。


 

  趙秀艷“新農村”裡匯聚正能量

  哈爾濱的趙秀艷今年54歲了,認識的人都稱她為“趙老師”。“廣告要正氣,廣告人要正直”,在紅柳廣告傳媒擔任編輯的她,不僅在工作中如此要求自己,在生活中,甚至是網絡上,她也以此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她還組建了一個正能量滿滿的微信群,叫“新農村”,自己當起了“村長”。

  每天,她“身邊”聚集著上百名“村民”,她不僅不嫌麻煩,還頗以“村長”身份自豪,而“村民們”也以自己是“村子”一份子而驕傲。這到底是個什麼樣的“村子”?5月26日,記者對趙秀艷和她的“新農村”進行了采訪。

  由5名“村民”發展到241人

  趙秀艷有著東北人特有的爽朗,未語先笑。提起“新農村”微信群,她就像打開了話匣子,滔滔不絕地介紹起來,眉眼裡滿滿的得意。“那是9年前,因為工作上有新農村建設方面的內容,所以為了方便我就在QQ上建立了這個群。”後來相關工作結束後,趙秀艷並沒有解散這個群,反而把更多的好友拉到群裡來,自稱“村長”,並廣招“村民”,“我的想法是,朋友們聚在一起不容易,應該有一個溝通交流的‘自留地’。”

  慢慢地,“村民”多了起來,從一開始的5個人,發展到現在241人,2年前她又把“村址”從QQ遷移到了微信上。記者在群裡看到,大家起的名字都非常有特色:二鳳、張老大、李老二……“一聽就是村裡人。”趙秀艷大笑,“我是村長,還有叫村支書、婦女主任、民兵隊長什麼的,都是一些管理員的網名。我們群成員來自各行各業,年齡大都在四五十歲。”

  工作之餘,她喜歡泡在微信群裡,每天和“村民們”嘮嘮家常,經常傳播一些正風氣、樹文明的新聞,還時不時組織一下集體活動,用“村民”的話說,“趙老師這個‘村官’當的,稱職!”

  “村子”風氣積極向上

  在管理微信群上,趙秀艷花費了很多心思,“我們對群成員也有要求,也是三不原則,不許發不文明訊息,不許傳播未證實訊息,不許背後講究其他‘村民’。”

  為何要設置這麼多規矩呢?趙秀艷向記者解釋,“這個群是為了方便朋友們交流而設立的,這份友情需要長期維護。作為一個群體,必須要有積極向上的風氣纔能長久,而且我也相信‘村民’們更願意和有素質的人接觸。”她舉了一個例子,有一次群裡聊天,一位“村民”發了一張動圖,內容是一個男人將一個女人踹下了河。趙秀艷當即制止,“我說群裡有很多女性,你發這樣的圖片自己或許覺得很好笑,但其實是對女性的不尊重,希望以後注意。”

  趙秀艷這個“村長”很有威信,她說的話“村民”都很信服。問她秘訣,她笑著說,一方面要秉公辦事“丁是丁卯是卯”,而另一方面就需要一定的智慧。

  “村民”親如一家還熱心公益

  有這樣維護“新農村”和諧的“村長”,“村民們”自然也都親如一家,“給誰慶祝生日啊,幫助誰照顧老人啊,接個孩子啊……只要在群裡說一句,很多人響應。”趙秀艷說。4月份,“村民”賈大嫂做心髒搭橋手術,她並沒有告訴群裡,直到住在她家周圍的“村民”邀她下樓遛彎時,她纔說自己住院了。消息被發到群裡後,“村民們”沸騰了,紛紛向賈大嫂噓寒問暖、關心病情,還組織十多人買了鮮花水果,一起到醫院探望賈大嫂,“大家對我真是像親人一樣。”捧著鮮花,躺在病床上的賈大嫂熱淚盈眶。

  群裡還經常組織集體活動,“我們群是一個傳播正能量的群,所以大家出去玩特別注意環保和文明行為,決不讓人背後指指點點。”“汶川地震捐款、照顧孤寡老人、義務撿拾垃圾、資助山區貧困學子……”趙秀艷扳著手指頭,細數著“新農村”參與過的公益活動,看得出來,她為擁有這麼多熱心的“村民”感到驕傲。

  這個“村長”當得有滋有味

  趙秀艷的這群“村民”,連她的家人都很喜歡。趙秀艷的丈夫是一名路橋工程師,以前是個沈默寡言的人,但被“村民們”感染得越來越開朗,“前天晚上,我愛人在電腦前悶頭工作。我和群裡的人聊天,聊著聊著,他們突然說想唱歌了,就你一段語音,我一段語音的唱起來。”趙秀艷樂呵呵地說,“我就跟我愛人說,當家的,咱倆一起唱一段唄。隨後我起了個頭,結果他看著電腦頭也沒回,就接著唱上了。群裡的人一聽,紛紛起哄叫好。”

  趙秀艷說,她管理這個“新農村”群已經9年了,而且有信心一直管理下去,“我們不忘初心,這個群既友愛,又充滿正能量,還讓生活充滿歡聲笑語,我這個‘村長’當得有滋有味。”


 

  王翟足球是他的生命

  王翟這個名字在冰城業餘足球圈或許並不被人熟知,但“小花園”的稱號可是不少人熟識的。身為黑龍江皇馬球迷群的創建者,王翟因平日工作與綠植盆栽打交道,所以給自己起了“小花園”的網絡昵稱。

  “足球是運動的,綠植是安靜的,但兩者都是有生命的,與它們接觸的時候是我最開心的時候。”皮膚黝黑、身材消瘦的王翟笑著說。從黑龍江皇馬球迷群的由無變有,到如今我省最大的足壇豪門球迷群,王翟只用了近8個月的時間,談及其中的感受,王翟沒有說過一個苦或累字,而“能與眾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做自己喜歡的事,我很幸運”是王翟由衷的感受。

  因蘇克愛上皇馬

  因為運動愛上足球,因為某位球星愛上一支球隊,這應該是每位球迷的必經之路,王翟也不例外。32歲的王翟是四川儀隴人。2001年,由於父母工作變動王翟一家來到哈爾濱生活,他的高中和大學都是在哈爾濱念的。而王翟第一次在電視上看皇馬的比賽要追溯到1996年了。“12歲的我當年便被‘能用左腳拉小提琴’的蘇克所震撼,可以說是因為蘇克我纔愛上皇馬,這一愛便是20年。”王翟說到。因為愛上足球、愛上皇馬,王翟從初中便開始踢足球。在近20年的時間裡,王翟踢的業餘比賽已不計其數,因足球所結交的朋友也數不勝數。在與眾多球友交流後,2015年的一天,王翟突然意識到,作為他的第二故鄉黑龍江竟沒有一個皇馬球迷群,於是一個念頭便在王翟的心裡萌芽。“我聯系到地處北京的全國皇馬球迷協會,把我想創建黑龍江皇馬球迷群的想法告訴了他們,並把我提前做好的招募計劃和運行設想做了介紹,我打算在兩年內將群內人數擴大到1000人。”王翟回憶說。當時,東三省還沒有一家皇馬球迷群,而王翟的決心也打動了全國皇馬球迷協會,就這樣,2015年10月,黑龍江皇馬球迷群正式組建。

  妻子是梅西粉絲

  2007年大學畢業後,王翟在一家企業做銷售工作,兩年後,王翟意識到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於是在2010年,王翟與朋友合伙在花卉大市場開了家銷售綠植盆栽的小店。為了能讓生活過得更好點,王翟同年在哈爾濱學府四道街的夜市租了個攤位。白天開店,晚上擺攤,六年來王翟就這樣一直在為生活努力奮斗著。隨著球迷群的建立,王翟不僅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群內平時的活動和比賽也讓王翟搭了不少錢。談及妻子是否支持他運行球迷群時,王翟笑而不答,一旁的好友金鑫爆了料。“王翟妻子是梅西的球迷,哈哈。”金鑫大笑著說。“我和妻子是高中同學,起初她是不支持我建球迷群的,但這麼多年了,她了解我,她知道我沒有什麼其他別的愛好,就是愛足球、愛皇馬,現在她也不反對了。”王翟補充道。

  球迷群主都忙些啥

  要讓群內成員更多的感受球迷文化,讓更多的人知道皇馬球迷群,王翟要做的事很多,而其中群內活動資金問題便是重中之重。皇馬球迷群是一個非盈利性的民間組織,對球迷免費入會,因此群內的啟動資金為零,如讓王翟為首的幾個群內骨乾每次都搭錢辦活動也不是長久之計,因此“拉贊助”成為王翟的家常便飯。由於從事過兩年的銷售工作,王翟練就了與陌生人自如攀談的本領。“我經常打開58同城軟件,搜索上面的商家,凡是找到能與足球或我們的活動沾邊的,我都會主動打電話尋求贊助,對方一旦表示可以考慮後我便拿著我們此前活動資料的文字和圖片親自拜訪,就這樣我每個月的電話費300元都打不住。”而為了讓更多的人知道黑龍江皇馬球迷群的存在,除了群內成員的“輻射效應”外,王翟經常冒著被封號的風險半夜去高校貼吧、球星微博,發布群活動的消息。組織一周一次的足球賽,電子競技賽,皇馬重要比賽的電視觀戰,觀戰前的小游戲搶答活動,評球聚會及到現場看球等活動,都需要王翟親自張羅。“前幾天我聽說沈陽的皇馬球迷會有一位26歲的成員被診斷為肝癌晚期,我們群內成員便錄制了一段祝福視頻,希望他能早日康復。”王翟表示。


 

  安百宏結緣於石頭的“大家庭”

  “現在是撿石頭的最佳時間,錯過了就等秋天了。”“這石頭顏色不錯,可以加工成心形吊墜。”一點開“東三省瑪瑙奇石交流交易平臺”的微信群,這樣的信息,配著一張張五顏六色瑪瑙奇石的圖片,便“嗖嗖嗖”的不斷刷屏。

  去年年末,這個集聚了東北區域“石友”的微信群,在36歲群主安百宏的“號召”下,應運而生,短短半年時間裡,該群已擁有群友330餘人。說起建群初衷,安百宏露出了農民朴實的微笑,“想法挺簡單,就是把愛好石頭的朋友聚在一起。沒事兒時,大家可以把自己的寶貝石頭放在群裡,互相觀賞,或者來個小型拍賣。”

  建群之初只為“好玩”

  曾經以種地為生的安百宏,為何“轉行”玩起了石頭呢?“我認識一個老大哥,他對石頭頗有研究。去年8月份,在他的帶領下,我漸漸也開始對這些奇石感興趣了。”安百宏說道,“至於建群,一開始完全是因為好玩,只加了幾個熟悉的好友。沒想到,大家一傳十、十傳百的,沒幾天,就有了200多群友。”

  別看人家老安是第一次當群主,但管理起這個龐大的“家庭”,卻十分得心應手,“幾乎每晚,都會組織大家進行小型拍賣。很多時候,群友們誰尋到了一些形似猴子啊、熊貓啊、小鳥啊之類的石頭,都會在群裡和大家分享。”如今的安百宏,一心撲在了他的石頭上,還在家裡給自己置辦了一套“工具”,“我家現在堆了好幾十袋子石頭,能有幾噸了。一開始家裡人挺反對的,覺得這能掙錢嗎,說我不務正業,可是慢慢地看見我打磨出來一件件小玩意兒,還挺好看,就接受了。”安百宏告訴記者。

  “異地”兄弟姐妹親如家人

  來自加格達奇的安百宏,個子不高,有些微胖。他朴實的臉上,總是掛著喜慶的笑容,即使已為人父,卻不失大男孩般的可愛。對此,群友們都親切地稱他為“安群主”,甚至群裡有些和他關系要好的朋友,還會時不時地拿他“打趣”道,“我們群主,人好,但就是有點摳,每次發紅包,都給一分錢。”

  雖然,群裡的兄弟姐妹並不在一個城市,但大家卻因為“石頭”結緣於此。為了給大家提供更好的服務和交流平臺,安百宏還專門設立了“群規”,“我覺得,大家能夠相聚在這裡,就是我們的緣分。如今,利用這個平臺,除了增進石友們的感情外,還會在這裡買賣石頭。所以,與石頭無關的不健康的圖片、視頻以及鏈接,是不允許發在群裡的。如發現違規人員,只給三次機會,對屢教不改者,會被移除本群。”安百宏說道,“現在群裡狀態非常好,大家都已經成為朋友,也把群當成了一個大家庭。如果大家私下有喜歡的寶貝,卻不能確認時,就會把寶貝發到群裡,讓群友給個主意。”語氣中滿滿驕傲味道的安百宏還告訴記者,自己希望這個平臺可以在健康、陽光、和諧的基礎上,日益壯大。

  每晚都有“石頭拍賣會”

  每天19時至19時30分,都是群裡的拍賣時間。“一次10個賣主,活動一開始,大家就會在群裡發布自己的寶貝。”安百宏說道。於是,采訪當天,記者便早早地守候在群裡。時間一到,大家井然有序地開始了拍賣。“還有沒有加價的了”“還有土豪加價嗎”“倒計時開始”“該出手時就出手,機會不是天天有”“再加一把或許就是您的了”等“專業”十足的語言,更是實時跟進。

  對於自己群裡這項“獨有”的活動,安百宏在維護上更為上心,“第一,參與拍賣的每位寶主,必須實名並附上所在地址;第二,寶主在拍賣寶貝前,必須斟酌好自己寶貝的價值,一經拍賣成功,就不允許拿與所拍寶貝不一致的商品,冒充拍品發給新寶主。如被發現違規的寶主,將在全群通告,取消以後拍賣資格,並移除本群;第三,買賣的石頭,欠款必須發群裡公認。寶主發貨的快遞單號,也必須拿群裡公認,或者私發給群主及拍賣師確認。”正是有了這樣一位細心、負責的群主,群裡至今拍賣百餘次,卻沒出現過任何差錯。每每活動結束後,安百宏還會在群裡貼心地表示,“通過群友的努力,這些天拍賣很成功,謝謝朋友們的支持,希望大家多來群裡坐坐,愛我們的大家庭。再次對拍賣師表示衷心感謝,謝謝您勤勤懇懇的為石友們服務,您辛苦了。”如此溫暖,怎能讓群友們不愛呢!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王輝

【專題】2016龍江最牛群主評選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