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畫出網上網下同心圓 凝聚群裡群外向心力——2016龍江最牛群主評選部分百強入圍者風采錄(十五)
2016-08-05 08:35:59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高海濤 朱莉 郭銘華 桑蕾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陳紅梅:以“梅”組群的美麗群主

  黑龍江日報8月5日訊“梅女會”,一個以名字為媒介的女性群體,這在中國的社群中還不多見。這個微信群如何成立?故事要從陳紅梅和她幾位姐妹的聚會說起。

  在服裝和珠寶界經商多年的陳紅梅有一群在商海中的好姐妹,也許是冥冥中的緣分,她們名字中竟然都有個“梅”。2015年7月5日,幾位姐妹相聚時,有人提議組建一個“梅女會”,把身邊名字中有“梅”的女性都聚攏過來。“這個群從最初13個人,到3天後的60多人,6天時間就有100多人加入。每天都有來自天南海北的新人劈劈啪啪地進來。”陳紅梅說,群體壯大後,就開始謀劃見面會。見面會上,大家從起名的原因說起,饒有興致。有一位從江蘇來的姐妹加入“梅女會”後一直很活躍。第一次聚會時,她操著一口江蘇宜興話自我介紹時,大家半懂不懂,卻記住她說過的那句:“每一位叫‘梅’的女性都是失散多年的姐妹。”

  “這句話說到大家的心坎上了。”陳紅梅並不認為這是一種誇張的情緒表達:“我們通過互相了解發現群友出身大多是軍人、知識分子家庭,性格要強、外冷內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奮斗故事。而這些事情只有脾氣秉性想通的人纔能理解。”

  “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現在的孩子名字已經很少有叫“梅”的了,因為家長都不願意孩子吃苦,然而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陳紅梅說,這些經歷過“寒徹骨”的梅花姐妹也因為吃過苦,不服輸,因而見面聊起來格外親,一見面就聊起沒完,重逢時又緊緊擁抱不願分開。這是一種特別奇妙的緣分。

  “頭幾次聚會,大家在介紹自己時,都要引用一句帶梅的詩詞。”陳紅梅笑著說,這種“附庸風雅”讓大家重溫著久違的詩意,也為“梅女會”從一個單純的女性組織轉變為文化組織埋下了伏筆。“如果能這樣一起優雅地到老該有多好!”帶著這個願望,姐妹們開始謀劃籌建書畫社、戲曲社、歌舞、梅文化歷史研究社等八大分部,今年7月9日“梅女會”成立一周年大會上,梅花文化藝術發展促進會正式在哈爾濱香坊區成立。

  “梅花在中國有3000餘年栽培歷史。梅蘭竹菊並稱‘四君子’,一直以高潔、堅強、謙虛的品格,激勵人勵志奮發。”陳紅梅說,為了研究梅花的文化,“梅女會”的姐妹們數次組團去各地品鑒梅花,看到了初雪壓枝的梅花初蕊點點,風裡雪裡,迎寒獨自開的粉紅雪白,更體味到了梅花在風雪中依然快樂的綻放、不懼困難的樂觀性格。

  這些“梅女”們不但來自天南地北,也來自各行各業,對於梅花竟然越研究越感興趣。“梅花具有酸味、清香的特性,最開始是作為調味品的,因為美麗的花形受到女性的喜愛,把它‘移植’到服飾上或繡、或印。又因為形制奇特,被達官貴人移到庭院中賞玩,被文人雅士所喜愛,歌以詠梅,最終成為具有中國文化意向的花卉。”談起梅花,陳紅梅似乎有說不完的話,她告訴記者,“梅女會”的發展思路是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線上要成立梅花文化網絡博物館把梅花的資料都匯聚在這裡,線下要打造黑土梅園。“我們已經和東北林大的教授聯系過,確實有適合在哈爾濱種植的梅花,又和哈爾濱普羅旺斯薰衣草莊園的負責人聯系,希望能有機會合作。”陳紅梅表示,按照“梅女會”的設想,這個梅園要和溫泉、養老、梅花研究所結合起來。

  雖然目前“梅女會”或者梅花文化藝術發展促進會都是一個公益組織,但是商人匯聚的地方永遠不會缺乏創意。“梅花是一種文化,可做大文章。”陳紅梅經商多年,嗅覺敏銳,早在“梅女會”成立之初,她就已經注冊了“梅女會”、“梅女匯”的商標。“‘梅女會’裡有很多女商人,做服飾的、做飾品的、做食品的,未來圍繞梅花可做的產業極多,很多人已經躍躍欲試,不過我們還是要以文化為先。”陳紅梅介紹說,對於“梅女會”未來的發展,幾位創始人已經多次協商。雖然目前還沒有定論,但她建議商業運作還是要緩一緩。

  “‘梅女會’目前有兩個大群,一個將近500人,一個150人左右,有人加入也有人退出,還有300位會員資格待審查。”陳紅梅說,畢竟是一個成立了纔一年多的社群,發展路徑怎麼走需要好好商議,商業化的路徑是一定的,但新生事物需要沈淀,事緩則圓。“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一切自待果熟蒂落,水到渠成。

  石磊:“車友會讓我成長”

  在我省,有一個由470多名私家車主組成的微信群——黑龍江寶駿560車友會。群主是典型的“80後”,姓名中有四個“石”字。人如其名,磊落實在,性情卻是心思縝密、心地善良。在微信群創建不到一年的時間裡,石磊就將車友會從群員之間的互相幫助,轉型為關心關愛困難群體的公益團隊。

  挑選車型中“結緣”車友會

  1987年出生的石磊,屬兔,黑龍江寶駿560車友會微信群的群員們說他是一只細心開朗的“大兔子”。

  7月22日下午17時,在黑龍江日報報業集團,石磊向記者講述了他與黑龍江寶駿560車友會“結緣”的故事。

  “我是雙城人,幾年前來哈爾濱打工,從事I T行業,主要做網站運營、電子商務。”石磊坦言,隨著女兒的出生,生活一點點的改善,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擁有了人生的第一臺車,是一臺哈飛的“民意”。 “陪孩子去打針再也不用焦急地等在路邊打不到車了,回雙方父母家帶著大包小裹的也不用擠火車了……”他笑著告訴記者,開車出行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車,成了石磊家裡必不可少的出行工具。“東北是冰雪之城,到了冬天開車出門就感覺危險因素增高,後來我就有了打算換一臺車的想法。”於是,在親屬和朋友們的幫襯下,石磊開始踏上了選車的“旅程”。石磊回憶說,記得剛開始看車的時候看重了五菱寶駿的730,七座,價格經濟,但後來去店裡試駕的時候,發現了寶駿560。“這讓我很糾結,我開始在汽車之家注冊賬號,認識了很多網絡上的朋友,也建立了一個QQ群,幾位現在車友會的管理員就這樣聚在了一起。”

  “我們車友會中有一位管理員叫刁克宇,是提完車加入到我們QQ群中的,那時候大家都把他視為第一諮詢目標,了解車輛的相關信息和駕駛感受。跟大家一起交流探討,讓我終於下定決心,繳納了定金後的一個月,我就順利提到了車。”就這樣,黑龍江寶駿560車友會於2015年10月正式成立,並建立了同名微信群,且發展迅速。據石磊介紹,車友會從一開始的6位管理員變成如今的16位管理員,從30幾位車友一躍700多人的QQ群,數量還在不斷增加,目前微信群認證車主已有470餘人,全省各地分會也在逐步形成並完善。

  組織車友資助白血病患兒

  時至今日,無論黑龍江寶駿560車友會成員如何眾多、隊伍多麼龐大,創會的宗旨——“不忘初衷、心懷感恩”始終如一。

  即將三十而立,石磊開上了心愛的“寶駿560”,每天穿梭在哈爾濱的大街小巷和往返於回家探親的路上。“每周六晚上回到父母家陪女兒,每周一起早返回哈爾濱。”石磊跟記者說,平均每月加油就需要800元錢。記者了解到,石磊每個月還要繳納1800元的房貸,這個月收入4000左右的小家庭,日子過得並不寬裕。

  親人資助買到了合心的代步車,經營起生活也要精打細算。盡管如此,石磊還是盡心盡力去幫助周圍的人,也把一顆公益心帶到了黑龍江寶駿560車友會。

  3月29日,《生活報》刊登的一則消息讓石磊莫名的懮傷和感動。原來,就在當月27日,家住哈爾濱市平房區的康傳寶給《生活報》記者打去求助電話,稱兒子康原浩突患急性髓系白血病M2型,正在哈爾濱市第一醫院血液研究所進行治療。經過多次治療,家裡的積蓄早已花光了,他在平房區建文頭道街130號281樓附近拉起了“愛心攤位”,希望冰城的愛心人士能夠搭把手,救救浩浩。

  “這件事對我觸動很深,為人父母,我能體會到浩浩的爸爸媽媽沈重的心情。”石磊說,看著女兒漸漸長大,他突然之間發現自己多了很多責任,“天下父母,想讓孩子健康快樂長大的心情是相同的。”在詳細了解了一些情況後,石磊決定要幫幫浩浩一家人,“哪怕我生活也不富有,但我也要盡力幫他一下。”

  很快,石磊就在微信群裡把浩浩的事告訴了車友們,大家心情無比復雜和沈重。“我們車友會的寶駿560車主們,80%都是有家有孩的,深知孩子父母的心情和感受,也了解孩子所承受的病痛折磨。大家都說要捐款,可這時問題出現了,我們用我們的力量捐款,只能解決一時,不能徹底解決問題,錢要捐,但更要想辦法解決孩子的根本問題。”經過車友們的共同努力,他們在汽車之家論壇發起了一次公益的捐款召集。這次募捐活動,不但為浩浩籌集到了治病的一部分費用,還讓社會更多的人來關注、幫助有困難的人。石磊自豪地認為,最大的收獲莫過於兩位公益攝影師的加入和來自社會各界的鼎力相助,讓一個看似簡單的車隊變得更有價值。

  “車友會讓我成長,我以後要幫助更多的人”

  采訪中,每每提及車友會,石磊都能如數家珍般說起和車友們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每一次困難我們大家都一起從容面對,從一開始車友們有很多疑問、大家爭先恐後地一個個解答,到後期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管理團隊,建立了車友會獨有的公眾賬號,整理了一系列的會規、分會、介紹等,都使我們不斷的完善自己,強大自己,繼續尋找那些需要幫助卻沒人發現的弱勢群體,幫助他們走出困境。”

  回首過往,石磊表示,付出多一點兒、辛苦一點兒,都是心甘情願去做的,也是應該做的。“其實我也是被這個群體影響了。原本以為就是一起談談車,後來感覺大家在一起聚聚也不錯,再後來我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做些有意義的事情,挺好。車友會讓我成長,我以後要幫助更多的人。”

  李歡:給車主一個“排懮解難的家”

  近兩年,專車、快車在中國逐漸興起,不少冰城私家車主也加入這一新興行業。哈爾濱市“80後”科研工作者李歡就是其中一員,去年7月,剛剛接觸“滴滴打車”的他因為什麼都不懂,沒法開展業務,特別想找懂行的人諮詢,但搜遍網絡,也沒有找到這樣的平臺,於是他索性於8月份自己建了個“哈爾濱快車專車司機交流群”,群的定位,就是為哈市網約車群體服務,給專車司機們提供一個交流、學習的平臺。如今,建立僅1年的群,已有1600多名網約車車主加入,靠著團結互助,絕大多數車友遇到的困難都被群友及時解決。

  團結互助是我們群的主基調

  “我是一名科研工作人員,在省級科研院所工作,副高級職稱,33歲。工資有保障,有房有車有老婆孩子,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偶爾閑暇時間開開快車賺點零花錢。愛好羽毛球、戶外運動、攝影。觸網比較早,懂代碼會編程,對平面設計、視頻剪輯都比較感興趣,自己曾經制作和運營過一個汽車類的個人網站”。不久前記者采訪李歡時,這個管理著網約車主千餘人大群的群主介紹自己時說道。據悉,李歡管理的“哈爾濱快車專車司機交流群”已經發展到qq群1群1000人,2群400人,微信1、2、3群分別500人滿員、四群144人。“微信群現在還有人不斷加入”李歡說。說起建群的初衷,李歡坦言:“當初想法很單純,就是想為網約車車主這個群體建立一個互相交流的平臺。”

  據李歡介紹,平時群友們在一起就是交流工作經驗,關鍵時刻,誰遇到困難了,群友們就齊心協力幫忙解決,進了這個群,大家就找到了家和主心骨。

  “建群至今,群裡發生了許多感人的事兒。”李歡說:“有群友車輛拋錨了,群裡說一聲,馬上就會有人趕到現場救援;有群友車遇到事故,群裡說了下情況,不到二十分鍾的時間就去了十幾個人到場幫助,這樣類似的事情發生過很多次,雖然都不是大事,但體現了這個群體的力量和團結互助的精神。”每次有這樣的事情發生,李歡就會在群裡弘揚這種精神,慢慢的,團結互助的正能量就成了這個群的主基調。

  每天“額外加班”4至6小時“看護”這些群

  大家在群中感受到了溫暖,自然而然的就產生了依賴感,同時把身邊的網約車司機朋友也拉進這個群,所以群成員的增長速度很快,每天都會有新人加入,群裡的聊天信息也堪稱巨量,四個微信群,每天的聊天條數上萬。“大家聊的內容主要是滴滴快車專車或者易到用車,也會有其他方面的交流,但不太多,如果某一方面的話題變多,我會成立專門的興趣愛好或者特色群。”李歡介紹說。

  面對1000多位群友和每日上萬條的留言,李歡每天都要“額外加班”4至6小時來看護群的正常運作。“我幾乎是一有空就會看一下,大部分的業餘時間都花在群上面了,所以我愛人是對我有意見的。比如下班回家,我拿手機看微信聽大家聊天或者偶爾也插句話,她會覺得我冷落她。但我也在努力平衡這件事,盡量在不影響陪伴我的愛人和孩子的情況下做群管理方面的事。當然了,有急事的情況下也必須得優先處理了,我妻子也會理解,現在她是比較支持我的,她知道我做的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第一次群聚會就請來了滴滴副總裁

  群的發展越來越好,成員間的聯系也越來越密切,今年4月中旬,認為時機成熟的李歡著手組織了第一次群友見面會。“在聯系各方事宜的時候,我找到了滴滴公司的副總裁朱平豆先生,我跟他表達了我想在哈爾濱組織這樣一次群友見面會,想請滴滴公司官方派人為群友答疑解惑,朱總當即表示願意親自參加。於是在4月21日,在群友俠客、陶開心等十幾位群友的共同努力下,第一次的群友見面會在道裡區隆重舉辦,朱平豆先生帶來了北京總部的負責司機關系的主管及哈爾濱的全部管理人員。群友們也都積極響應,因為會場空間限制,群裡只能限制參與人數,所以只在報名的群友裡選出了100名成員參會,然後安排專人把會場實況在各個群裡進行實況轉播。在活動中,朱平豆先生和哈爾濱的城市經理回答和記錄了群友們提出的三十六個問題和建議,現場場面十分熱烈。”李歡說。

  此外,活動中,在李歡和群友們的建議下,滴滴公司還修改了相應的報銷政策,解決了制約網約車主“報銷”的大難題。李歡說:“注冊滴滴司機的時候,需要身份證駕駛證行駛證,還需要手持身份證的照片,還有人車合照。在見面會上,人車是否要求相符是我們討論的主要問題。因為‘滴滴’在遇到車輛被扣的情況下是給全額報銷的,但很多家庭都是把車輛注冊在自己的配偶名下,這種情況很普遍,如果人車不符,扣車的費用就只能自己承擔,這在司機利益問題上是大事。車主們覺得,車登記在誰的名下並不主要,司機纔是主體,只要車輛的來源合理合法,司機的個人資料齊全,監管方面還是沒有問題的。通過群友和滴滴公司的協商,這個制約車主報銷的難題在活動中解決了。”

  郭鋼兵:做有誠信的微商

  時下,隨著微信在年輕人群中的持續走俏,許多商家將營銷的戰場投向了微信。因此,微信已經不僅僅是一款流行的即時聊天工具,它同時還具有營銷價值,這些借助微信而興起的微商發展勢頭迅猛。報名參加由黑龍江日報報業集團主辦的“寶宇杯2016龍江最牛群主”評選活動的微信群“小地主微商聯盟”就是其中之一。

  “能夠參加這個活動真是太高興了,重要的是參與,是否得獎並不重要,希望能通過這次活動可以結實更多的朋友,更好地為社會傳遞正能量,這纔是我參加評選活動的初衷。”郭鋼兵對記者說。

  交友經商的好平臺

  7月1日,剛剛從韓國回國的郭鋼兵風塵僕僕地來到老年日報。性格開朗,愛交朋友,是他給記者留下的第一印象。郭鋼兵說,他今年48歲,是一名網店的店主,曾經是新浪網點歌臺的一名室主,因為他的服飾穿戴頗似紙牌游戲斗地主中“地主”的模樣,因此獲得綽號“小地主”,當年他通過這個平臺,捕獲了眾多粉絲的心。今年2月,他組建微信群的時候就因此取名“小地主微商聯盟”,剛成立微信群時只有30多人,經過幾個月的發展,人數已經超過了400人,群友來自長城內外、大江南北。

  郭鋼兵認為,市場上最具性價比的營銷平臺就是互聯網,能夠幫助快速地進行營銷,並節省大量的成本。在全民微信的時代,微商聯盟是基於微信公眾平臺做二次開發。但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微商呢?誠信是關鍵。“無論是交友,還是做微商,首先就是學會做人,要講誠信。”在采訪中,郭鋼兵說得最多的就是這句話。

  無規矩不成方圓

  為了讓群友之間坦誠無障礙交流,郭鋼兵和群成員一起制定了群規。群規包括群內嚴禁發布各種反動言論及不健康圖片、視頻、實名制、講誠信等。“無規矩不成方圓,有了群規,就好管理了,這也是為了保證‘群’的質量。”郭鋼兵說,雖然建群時間不長,可大家都十分活躍,互相關心,相處得十分融洽,就像一家人一樣。

  郭鋼兵認為,微信朋友圈裡的營銷,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朋友之間的信任基礎上的。微商利用熟人之間的信任,快速與消費者達成消費共識,並獲得源源不斷的回頭客。但是一些不法微商卻用友情鑽空子,兜售劣質商品牟取暴利,一次交易用多年的友情買斷,實際上就是在用友誼換金錢。無論是傳統營銷還是微商營銷,都應恪守底線,以“誠”為本,用優質的產品質量“說話”,纔能取得消費者的信任,獲得長足發展,同時維護消費市場的和諧有序。“在微信群裡,一經發現有人銷售劣質產品,將立刻被開除。”

  愛心無處不在

  群友之間互幫互助的事情更是不勝枚舉,日前,郭鋼兵偶然得知網名“活寶”的群友17歲女兒患有先天性疾病,需要肢體矯正,治療時間長,花費不菲,這讓原本就經濟拮據的家庭更是陷入了困境。郭鋼兵告訴記者,“當得知情況後,我捐了一千元錢。我個人捐款只是杯水車薪,怎樣纔能幫助這個群友呢?眾人拾柴火焰高,於是,我把目光投向了‘微信群’,信息發布後,得到了大家的積極響應,迅速凝聚了愛心,有愛不在錢多少,短時間內就募集到五千多元,幫助群友度過了難關。這件事情讓我感受到,群裡愛心無處不在。”捐款後,愛心還在延續。有的群友通過微信實時關注救治的進展,有的群友在群裡發出了對孩子的祝福,簡單的話語,卻給了這個不幸的家庭充足的正能量,足以驅散身邊所有陰霾。

  當被問到今後微信群有什麼打算時,郭鋼兵的話語依舊朴實:“今後將繼續做好微商,同時,將加大對公益的關注度,更好地回饋社會,傳遞正能量。”

責任編輯:張廣義

【專題】2016龍江最牛群主評選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