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真情時刻
搜 索
妙手仁心 六旬名醫用萬例手術打破"最後一次骨折"魔咒
2016-08-07 08:58:04 來源:生活報  作者:霍營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生活報8月7日訊 在老年骨科疾病中,髖部骨折常被稱為人生“最後一次骨折”,因為它會引發多種合並癥,如果保守治療,老年人一年後生存率大約只有50%。可是,如果手術,老年人幾乎都合並有高血壓、冠心病等多種內科疾病,又使手術難度、術後護理難度加大,所以老年人髖部骨折常被骨科醫生視為棘手、頭疼的病癥。但在哈市第五醫院骨八科病房,61歲的王少卿主任卻帶領他的醫療團隊默默耕耘,不但把該院的“老年骨科”打造成龍江醫學界一個響當當的品牌,而且在全國也佔有一席之地,還用近萬例手術打破了人生“最後一次骨折”的魔咒。

  技高人膽大冒險為103歲老人做手術

  在哈市五院的骨八科病房,經常能看到一些八九十歲的老年骨折患者。“60歲以上的老年人大多有骨質疏松,一旦跌倒很容易造成髖部骨折。”王少卿說,骨折本身並不可怕,但是骨折所致的肺感染、下肢靜脈血栓等各種合並癥卻是致命的,因此髖部骨折在過去常被稱為“人生的最後一次骨折”。

  2001年,在王少卿的努力下,醫院成立了全省唯一的老年骨傷骨病病房,15年來已累計完成近萬例老年人關節置換手術,其中70歲以上老人的手術有1000餘例,患者最高年齡紀錄是103歲。

  那是兩年前,103歲的李大爺在家摔倒被送往哈市五院骨科,經檢查是股骨頸骨折,無法保守治療,需要置換人工髖關節。可是,手術的風險極大,因為除了高齡,老人還患有下肢靜脈血栓,一聽要為這樣的患者做手術,連麻醉師都直搖頭。“術中一旦下肢靜脈血栓脫落導致肺栓塞,患者有可能下不了手術臺;若不手術,臥床半年性命又將堪懮。”科室副主任甄鑫剛告訴記者,當時情況十分棘手,王少卿主任帶著團隊多次復查彩超,明確血栓的穩定性,反復模擬手術過程,最終綜合確定了手術方案。王少卿親自主刀,手術很成功。術後第三天老人就能下地了,十天就出院了。

  關鍵時刻“一錘定音”幫病患躲掉截肢之苦

  在骨外科,醫生對患者病情判斷的正確與否往往關乎病人的生存質量甚至生死,來不得半點兒馬虎。

  多年前,王少卿的科室收治了一名農用機械損傷的患者,傷者的手臂血肉模糊,必須緊急手術,然而術中突發意外,醫生在手術時發現患者有“產氣”現象,這是一個十分危險的“信號”。在場的很多醫生都高度懷疑是“氣性壞疽”,這是一種由產氣莢膜杆菌感染引發的危急重癥,其分泌的外毒素毒力十分強大,可迅速置人於死地,要想保命醫生往往要對患者做截肢處置。到底是不是“氣性壞疽”?當務之急是,要由醫生做出准確的判斷。面對突發情況,手術室氣氛凝重。沈默許久,王少卿說:“我認為不是,從現有的體征和實驗室檢查結果來看患者不是氣性壞疽,手術按照原有方案進行。”

  關鍵時刻,王少卿“一錘定音”,成功保住了患者的手臂。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他的判斷是正確的。

  為母親做手術拿起手術刀一秒進入“狀態”

  對於醫生來說,雖然醫治過無數患者,但一旦面對的患者是自己的親人,內心難免糾結和猶豫。他們往往會選擇回避,但王少卿卻不是。十多年前,王少卿的母親因為骨折住院,需要手術治療。他坦言,“當時的心情很復雜,但是思前想後,最後還是決定由我來親自手術,畢竟我對這個領域比較熟悉。”術前麻醉時,王少卿臉上的神情還很緊張,但一上手術臺,整個人氣場立馬就變了。他拿起手術刀,一秒鍾進入“狀態”,跟平時做手術的樣子毫無差別。那次手術之後,王少卿的母親又健康地生活了八年。

  王少卿說,從醫多年他最大的感觸就是,醫生需要妙手更需要仁心。“作為醫生,能為患者解除病痛是最幸福的事。患者來到醫院求醫,本身就是一種生命之托。”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