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真情時刻
搜 索
畫出網上網下同心圓 凝聚群裡群外向心力——2016龍江最牛群主評選部分百強入圍者風采錄(十八)
2016-08-10 07:03:29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劉莉 董新英 車輪 桑蕾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8月10日訊 王雪蓮做有情懷的手藝堅守者

  在哈爾濱市林興路28號院,一個幽靜且滿載民俗文化氣息的院落——鷹歌守藝人傳統文化體驗工坊。在這裡,匯聚著一群手工達人,他們穿上圍裙、拿起工具,選料、化料、捶打、雕刻、拋光……兩個多小時,一支精美的銀飾指環在群友手中被打造出來。這些手作談不上華麗與時尚,但卻遠勝輕奢。因為這裡的每一件作品都是有溫度的手作,都是對傳統古老技藝的一次重新展現。

  王雪蓮,1978年生人的哈爾濱姑娘,哈爾濱師范大學在讀研究生。2014年11月,王雪蓮創建了名為“鷹歌守藝人傳統文化體驗工坊”微信群。發展至今,總群下設7個分群,包括好家長群、手工群、單身群等,共計3000餘人。

  民間手藝不應被時代拋棄

  王雪蓮1999年畢業於哈爾濱師范大學陶藝設計專業,畢業時難於找到與所學專業真正吻合的行業,先後在北京、上海、哈爾濱從事過平面設計、企劃等工作。然而,多年的打拼並沒有磨滅王雪蓮心中的願望——將中國傳統手工藝得以保護、傳承、創新、推廣。2014年,王雪蓮毅然決然地放棄工作重返校園進修民間美術專業研究生。在學習中她了解到,不斷消失,幾乎是所有傳統手工藝的現狀,更為迫切的是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幾乎無法復制和恢復,這讓她懮心忡忡。另一方面,看著同樣熱愛民間藝術的學弟學妹們就業無門時,王雪蓮決定做點什麼,2014年8月,在王雪蓮召領下,致力於民間藝術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室成立了,並於兩個月後在學校的支持下進入了哈爾濱大學生創業孵化園,創立了文化藝術眾創空間,其中包括“鷹歌守藝人傳統文化體驗工坊”等項目。

  王雪蓮說,“鷹歌守藝人傳統文化體驗工坊”群成員以20~ 30歲的文藝青年居多,他們來自於各行各業,平時工作生活上的壓力都很大,在群活動裡,面對自己的手作作品精敲細刻,慢慢打磨。在工坊裡,他們遠離城市喧囂,用最純淨的心,來創造最質朴的作品。手工群友之間偶爾就技法簡單交流,認真與老師切磋工藝,在手工中無拘無束地歡笑,仿佛又回到了手工業時代。群還會不定期組織主題性的分享沙龍,比如讀詩會、紅酒品鑒、詩詞分享等等,每期都會有三四十人參加,大家點上一杯咖啡,暢所欲言。

  手作價值就是發現偶然的美

  在體驗工坊裡,記者看到了各式各樣、大小不一的群友作品,有印染花布、滿族刺繡、銀飾皮具、紙馬泥塑等,它們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很難想象這些是出自普通的群友之手。王雪蓮介紹說,這些作品只是群友參加群主題活動時的一小部分陳列,大多數作品在經過老師的現場指導後,群友都帶回家中珍藏。創作時,他們在保留原生態的風格基礎上與時俱進,對設計圖樣技藝做了改進,更符合當下人的一些審美,這樣,傳統手工藝就可以以這種形式傳承下去。這也就是王雪蓮一直強調的“活態化傳承”的體現。

  兩年來,王雪蓮和她的團隊開展的各項活動有聲有色:主題沙龍、“心靈治愈”課堂、手工配飾制作、皮具制作、陶瓷手工體驗等等,參與過課程活動的群友達3000餘人。群成員中的李鑫,是一位全職媽媽。在偶然的接觸中喜歡上了手工,特別在皮具制作方面,李鑫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都非常強,僅用兩堂課的時間了解了基本技法後,她便在網上購買了材料和工具,自己做出了精美的鑰匙包、皮夾、皮帶,現在開了自己的微店,得到了大家的追捧。

  姚欣欣是哈爾濱師范大學今年的畢業生,也是王雪蓮團隊中的一員。2015年8月加入“鷹歌守藝人傳統文化體驗工坊”微信群,由於在校的專業是美術教育,在剪紙方面又有一定的特長,加入群兩個月後,她便在工坊裡開設了自己的課堂。談到王雪蓮是怎樣一個團隊領導者時,姚欣欣簡單地總結為“風一樣的女子”。沒有老師那種高高在上的感覺,每天都在為團隊奔波著。

  在王雪蓮看來,傳統手工帶來的經濟效益是次要的,能讓更多的人了解並喜愛上我們的傳統手工技藝,在現代社會中得到保護、傳承和創新,這是她一直期待並為之努力的。

  龍江技藝需要我們來傳承創新

  王雪蓮說,團隊是幸運的,省內多位非遺專家導師都給我們細心的指導,每周一期的藝術沙龍分享,使我們能將非遺老師的精神用創新的理念重新落地開花。同時省內音樂、文學、藝術名家也將鷹歌守藝人傳統文化體驗工坊作為藝術交流中心,每周與大學生交流分享。我們用多年專業所學,將陳列在博物館、展覽館中的傳統文化技藝與大眾生活相結合,將古老技藝與時尚的當代表達方式相結合,通過互聯網+傳播方式重新走進大眾生活,回饋大眾。

  在群裡得知一小女孩身患白血病急需資金治療時,王雪蓮和她的群友40餘人在樂松廣場松松小鎮現場制作手工品義賣,後又發起一次“愛心創意集市”,幫助白血病小女孩籌集善款2萬餘元。王雪蓮還不定期組織團隊中的老師進社區、進學校,他們自帶材料和工具,讓沒有機會接觸的百姓零距離參與傳統手工制作。

  近期,王雪蓮與省博物館達成了一項意向性合作——省博物館提供場地作為王雪蓮團隊的線下授課基地。預計9月就會在省博物館開講第一堂課。說到這時,王雪蓮由衷地笑了,她說,有這樣大而廣闊的平臺來推廣傳統文化、民間手藝,她無比地激動,希望未來有更多的人喜歡上中國的傳統手工藝,尤其是多關注瀕臨失傳的手工藝,讓它們在我們手中傳承下去……


 

  徐盼盼90後職場女孩帶“群”快樂出發

  我們每一天都奔波在生活的路上,相逢即是緣分,因為彼此的緣分我們相互珍惜,相互幫助,相互勉勵……只為讓生活更充實,更快樂!徐盼盼是報名參加此次“2016龍江最牛群主”評選活動為數不多的90後群主,她帶領“教化金融圈”100餘成員積極報名,帶著“只為更快樂”的參評口號快樂出發。

  徐盼盼告訴記者,微信群“教化金融圈”的建立源於她的本職工作。她在一家科技公司做出納,在工作中交了很多有共同語言的朋友,特別是客戶諮詢的問題以及傳遞信息時,有很多共同點。於是她開始建立小圈子,最初群內只有幾個人,相互約著一起吃吃飯、聊聊天。慢慢地,朋友們相互拉自己的好朋友們進群,而且大家都在教化附近上班或者有業務往來,就起名為“教化金融圈”。微信群從幾個人發展到百餘人,徐盼盼打理群得心應手,並有一套自己的管群理念。

  90後群主很講究

  徐盼盼是個高顏值的90後女孩,性格活潑開朗,群內成員對她的評價可以概括為兩個字“講究”。徐盼盼善於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群內成員覺得這個女孩年紀不大,但很大氣,比較好相處。如果群裡有人需要幫助,她都積極幫忙,即使自己幫不上,也會找身邊的朋友幫忙解決。徐盼盼說,東北女孩就應該有這種大氣,與人相處不應該那麼計較,大家能夠聚在一起是緣分。采訪中徐盼盼對記者說,她這個群群內成員大多從事電腦耗材行業,成員年紀20歲至40歲,大家比較有共同話題可聊。每天群內都有群友們的互動,針對一些熱點問題進行討論。作為群主,徐盼盼說,每天來點雞湯是必須的,早晚的問候少不了。由於群內成員相處融洽,為了增進感情,她經常組織線下活動。比如一起爬山、吃飯,每次活動最少也有10人左右參加,最多的時候有近50人參與,幾乎每個月徐盼盼都會組織大家聚聚。

  90後女孩很上進

  徐盼盼說大學畢業後,她的第一份工作和金融完全不搭邊,是做文職工作。在工作中覺得做會計、出納更為公司所需要,於是她就開始自學報考相關資格證,經過努力,順利考取資格證書,成為公司出納。從圈外人變成“教化金融圈”的一員,徐盼盼學得快,進步也快,她認為做一件事一定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徐盼盼說,家裡人知道她是這個群的群主,還想加入群裡的活動,都被她拒絕了。原因很簡單,家人不是這個圈子裡的人,而且與家人相處和與朋友相處的狀態還是有很大差距。她說,她是家人眼中的乖乖女,但在朋友看來,她活潑開朗,更有活力。

  說起打理群,徐盼盼很花心思。她說,做任何一件事都是需要耗費精力的,但是她樂在其中。當這個群主也是一種休閑,能夠認識越來越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是一種緣分,一種快樂。為了讓這個群更好地發展,她為群制定了群規,包括不能傳播非法內容,不要在群內打廣告等。但是幫助別人找工作這樣的信息,她倒是適度“放水”,鼓勵群成員發個小紅包以示對群內其他成員的尊重。群友們在群內交流多了,很多工作上的伙伴相互汲取了不少經驗。交流中大家成為了無話不說的朋友,在工作之餘開始暢所欲言工作中的不順以及生活中的煩惱。徐盼盼說,這是一個快樂的集體。

  一起向快樂出發

  作為90後女孩,徐盼盼對生活對工作都保有十二分的熱情。她笑稱,目前的感情狀態就是已經長發及腰,等待對的那個人。她認為遇到一個對的人是一種緣分。一個人的生活也可以很精彩,很快樂。但一群人在一起會更快樂,就像群內的每一個成員都是有緣人,為了共同的喜好而聚集。要說這個群追求什麼?為了什麼而建立?徐盼盼說,就是為了快樂和更快樂。她希望她建的這個“教化金融圈”裡的每個人在這裡能夠更快樂,在未來的日子裡一起向快樂出發。


 

  吳樹江手機攝影溝通世界的“語言”

  吳樹江,笑起來的時候,眉眼彎彎,親切和藹。他的身份很多,他是黑龍江日報報業集團攝影中心的攝影記者,身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客座講師,他寫了一本關於攝影的書,他還是顧家的丈夫和疼愛兒子的父親……寫他有點難,手機微信聯系他采訪的時候,他還在農墾采訪,隨後又打了一個笑臉的表情告訴我,“妹子,我回去就聯系你”。所以,他還是我的同事,敬業勤奮刻苦鑽研專業技巧的新聞前輩。而今天要寫的他,則是一個涵蓋近500人的大家庭的家長——“大樹大江手機攝影群”的群主。

  在媒體攝影圈打拼了20年的吳大哥,從實踐中總結出自己的攝影理念“領先快門0.1秒”。他告訴我,就是在按動快門前的一霎那,把自己要表達的意境融入到畫面之中。他在追逐新聞攝影藝術的道路上有著自己的名言:下一張是最好的。

  2013年,吳樹江創辦“大樹大江手機攝影群”,當時一下子入群的人就有483人,他們中有來自新華社、人民日報以及省市媒體的專業攝影記者,有來自社會各界的手機攝影愛好者,還有來自歐洲、非洲等國外的手機攝影愛好者。每天,群友們把自己所見所聞的景物拍下來,“曬”到群裡和大家分享。從衣食住行到人間常態,手機攝影發燒的熱度在這個群裡一直持續著。吳樹江驕傲地說:“入群的人都是我的忠實粉絲,只進,不出。足以看出當下全民攝影的熱度,手機攝影的發燒友們在我的群裡一起交流、分享手機攝影帶來的樂趣。”

  吳樹江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在路上——手機攝影與你同行》,文中是他對手機攝影的理解和感悟。“如今是讀圖時代,更是一個全民拍客的時代,千萬不要小看手機攝影,即便是用小小的手機拍照,我也要玩出專業,玩出新意。”他將自己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拍攝方法與群友們分享,“這就是全民攝影,人人都是自媒體,人人都能隨心所欲地拍攝眼前的一切。”幾乎每天他都用手機拍照,看到想到,隨拍即發,發到群裡和群友們交流,分享見聞。走路拍街景,吃飯拍美食,采訪拍新聞片,采風拍藝術照。於是,在他的手機隨拍裡,哈爾濱市阿城區紅星水庫岸邊,村民提著菜籃子,裝著自家產的果蔬排放在公路旁供游客和過往行人選購,形成了一道風景線;臺上是牡丹江阿媽妮與駐地部隊的雙擁聯歡會的精彩表演,臺下是軍人與老百姓其樂融融的溫暖畫面……

  2015年12月,正值黑龍江嚴寒之時,吳樹江接到采訪赫哲族的任務,頂著酷寒,他圓滿完成了任務,帶回了一張張記錄神奇的民族原生態文化生動傳神的現場紀實照片。後來,他在群裡跟大家分享這次經歷,他告訴群友們,攝影畫面是世界的語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正如攝影大師卡帕所說: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離得不夠近。而正是手機攝影,讓吳樹江和他的朋友們離新聞場景可以近些,更近些。

  不僅如此,吳樹江還將自己的手機攝影理念帶進了高校。他的手機攝影講座,場場爆棚。“我的每一個課件都是最新的,因為智能手機的功能和拍攝軟件在不斷更新、昇級,所以我也在不停地研究、摸索新的手機攝影拍攝方法和軟件的使用效果。”今年2月,群裡舉辦公益性手機攝影講座,沙龍場館、優盤小禮物、攝影模特等,全部是群友自發組織和提供的。報名期間,因為場地有限,額滿之後,有的群友說站著也要聽這場講座,七臺河、牡丹江等地的手機攝影發燒友也紛紛趕來。

  最讓人感動的是,在大樹大江手機攝影群裡,我們看到愛心的融入,正能量的傳遞。今年2月14日,吳樹江在群裡發出獻愛心活動,群友們迅速集結,慷慨解囊,為一個掉入熱鍋裡燒成重傷的3歲男童募捐。當時,題為《冰城:情人節裡的特殊禮物》的報道發在自媒體平臺,與社會各界人士共同為孩子捐款40多萬元,解決了這個貧困家庭無錢救治的問題。

  今年2月29日,哈爾濱市雙城區杏山鎮中心學校的鄧於德同學沒有到學校領取新學年的課本,因為去年年底他被確診為非霍奇金B細胞淋巴瘤,入院化療期間,9歲的鄧於德體重從28公斤降到19.5公斤,骨瘦如柴的他一直在病床上與疾病抗爭。吳樹江得知這一消息後,呼吁群友們獻愛心,在短短的時間裡,手機攝影群裡一條條轉賬信息匯聚在他的微信裡,他逐一截屏回復募捐的愛心人士。在群友們的幫助下,為小鄧於德籌集了10多萬元的治療費用。

  萬物蕭肅,唯有愛與藝術靜默永恆,這是一個有溫度的正能量“群”。吳樹江告訴我們,原創,是標簽;立異,是方向;專業,是抉擇。與之共同感悟的是手機攝影帶來的喜悅,也是吳樹江和他的群友們的終極追求。采訪最後,吳樹江由衷地說:“我希望將它打造成國內一流的手機攝影群平臺。”他熱愛自己的家鄉,他說,四季分明的黑龍江最美。歲月更替,美色不止,你我彈指之間,捕捉芳華。“用手機攝影連著愛心,通過互聯網,鏈接著你我他,讓我們一起拷貝時代,雕刻生活。”吳樹江笑著說。


 

  張宇暉愛家鄉愛生活

  當今世界流行跨界,張宇暉就是這樣一位高手。身兼寶鋼代理的他,竟然還是天下茶元的主人。從生冷的重工業到暖人的香茶,從職業到愛好,他長袖善舞從容不迫。如今他又肩負起一個叫“愛生活”微信群的群主,以微信為紐帶傳遞著愛家鄉、愛生活的理念。

  500人結緣“愛生活”

  盡管微信社群泛濫,可是“愛生活”還是有很多與眾不同的地方。首先“愛生活”是從實體演化而來的。“我是愛建商會的會長,因此以商會成員為班底成立了微信群。”70後的張宇暉是一個很時尚前衛的人,微信興起時,他成為率先使用的一批人。2013年,在微信可以建群的時候,他就把自己的老朋友們用網絡“牽”在了一起。

  一開始都是愛建商會的成員,從外婆居、天順源等餐飲,到居然之家、月星家居等品牌建材,愛建內大大小小的商家都被張宇暉網羅進來,群裡每天從買房子到買家具,各種生活所需,有人問一句,就有人回一句,便利了商會會員的生活。這種好處被挖掘出來後,張宇暉又把自己在其他行業領域內認識的朋友們加入進來,足足加滿了500人。

  雖然群裡的人來自各行各業,天南海北,但每一位都是經過嚴格的審核。標准有兩個:一,每一位都與張宇暉相識;二,每一位都與哈爾濱結緣。“他們或是在哈爾濱經商,或是在外地經商的哈爾濱人。”也正因為這一理念,這個群裡不但有土生土長的哈爾濱人,還有從澳門、香港來的投資客商更有在中俄博覽會上結識的俄羅斯和韓國友人。張宇暉說,“這些外國友人都是來尋找商機的,我們這個圈兒正適合他們。”

  “愛生活”傳遞正能量

  對於這個500人的群,張宇暉很看重。這一點從群名稱幾經變化就能看出來。從初始叫“愛建商會”,到“愛道裡,愛生活”,再到“愛美,愛家鄉,愛生活”,如今定音為“愛生活”。

  “愛道裡,有些窄。愛美,愛家鄉又太長。最後還是決定突出‘愛生活’的理念。世間從不缺美,只是缺少發現的眼睛。”張宇暉想把這種生活理念和朋友共享。他也是個說到做到的人。群聚群議時,如果有偏激或者負能量的話語出現,張宇暉會先開導,如果還是不聽,他就行使群主權利將其退群。“1.2大火和天價魚事件後,群裡亂開了鍋,當有些謠言出現時,我感到必須出手了,正本清源。我傳遞的是對家鄉的愛,這一點群的成員也能理解。”

  “群,是需要管理和引導的。”做企業多年,張宇暉早就悟到了這一點。所以在“愛生活”的群裡,謠言不能轉,不確實的消息不能轉。看似規矩頗多的群,卻對“廣告”網開一面。畢竟裡面大多是商人,為企業宣傳實屬必然。“每天只能一條,必須和所從事行業相關。”愛生活的規矩充滿了以己度人的體貼。

  “我是哈爾濱較早成立的500人大群的群主。”這一點張宇暉很驕傲,由此也可見其在朋友中的影響力。或許是因為鋼鐵賦予他的錚錚鐵骨,茶葉帶給他的寧靜從容與舒朗,使得他俠骨柔腸,只要振臂一揮就有人跟從。2014年,他在微信群發起了捐助“農民工子女上學”的活動,48個小時內就在群裡獲得7萬多元的捐款。“因為收入不同,避免比闊,我設定了500元的上限不設下限。公益事業為的是愛心,不能用錢做衡量。”但活動結束後,張宇暉還是接到了群內成員提出的降低上限的建議,“收入不同,我也理解。於是馬上做了調整。”

  微信改變生活

  張宇暉是個負責的人,這一點從他對微信群的管理就能看出。“每天我都會認真翻看裡面的留言,一條不落。”因為微信擠佔了生活空間,張宇暉也有些無奈,他苦笑說:“老婆說了手機是我的大老婆,天天握在手裡看啊看。可是誰讓咱是群主呢?”

  也正因為他這樣的人品,“愛生活”群成員嚷著要聚會。“聚過三四次了,每次都有40~50人來參加,還算人丁興旺。”不過,這種聚會在張宇暉看來已經不稀奇。今年6月,“愛生活”群參加了由晨報舉辦的徒步大賽。群成員浩浩蕩蕩來了200多人,穿著統一的服裝,打著“愛生活”的大旗,徒步在家鄉的夏日風光中。7月,“愛生活”群的50名成員乘坐“龍江之星號”旅游專列前往黑河和布拉戈維申斯克旅游。看著家鄉的風景,唱著卡拉OK,大家歡聲笑語一路歡歌。下一次,他還想策劃前往阿爾山的旅程。“兩次行程中,參加的人把圖片和視頻傳到群裡,沒參加的人都‘饞壞了’。好多人說,沒想到哈爾濱這麼美,黑龍江這麼美。”在那一刻,張宇暉心中“愛生活”的理念得到了傳遞和認同。

  敢作為,有擔當,傳遞愛,隨著“愛生活”群的聲名鵲起,想要加入的人越來越多,所以“分舵”也在眾多狂熱粉絲呼聲中建立了。“我在徒步活動中意識到‘愛生活’將成為一個好品牌,所以6月份愛生活農業科技公司注冊成功,決心向綠色食品產業進軍。”張宇暉說,微信影響了我們的生活,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也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可能有些人會抱怨它將我們生活變成了一個個碎片,但這就是潮流,就是未來,我們必須適應它。

  “在微信初始的時候,頭腦靈的人想到了微營銷,賺到了微信的第一桶金。而我想到了品牌,想到了‘愛生活’。你說這會不會創造一個奇跡?”張宇暉問記者,其實這個問題他自己已經有了答案。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王輝

【專題】2016龍江最牛群主評選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