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8月11日訊
劉昆“企鵝團”團長帶領大家找樂

在哈爾濱市就有這樣一群滑雪“發燒友”,他們稱自己為“企鵝”,稱自己所在的“企鵝滑雪俱樂部”為“家”。
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初草創至今,“企鵝滑雪俱樂部”裡的“企鵝”已經從最初的幾十人,發展到今天的1800多人。近幾年微信興起,微信群成了“企鵝”們交流的主要陣地,此次參與“龍江最牛群主”評選,大家都說“團長”劉昆配得上“最牛”二字。
閑不住的“群居生活”
劉昆,個子不高,說話簡潔。雖然人到中年微微發福,但渾身上下透著精乾之氣。上班時間,他是大型國企的中層乾部;下班後,他是“企鵝滑雪俱樂部”的當家人。
劉昆第一次接觸滑雪是在1991年,那時國內玩滑雪的人不多,劉昆張羅幾個朋友一起“休閑”一下,至今有會員回憶當初接觸滑雪只是因為劉昆說了一句“走哇,跟我玩去!”
由於最初的成員是一幫常在一起喝酒、打牌的朋友,幾乎個個大腹便便、形似企鵝,於是俱樂部的名字乾脆就叫了“企鵝”。那時很多的事情都是劉昆在張羅,朋友們半開玩笑地尊稱他“團長”,慢慢地劉昆也開始接受這個“外號”。20年過去了,這個小團體的“人馬”也已經發展1800多名會員。
每年的雪季有4個月,平時沒時間,利用周末滑滿打滿算也只有16個周末,這是“企鵝們”對時間的概念。一進入雪季,劉昆也就忙開了。聯系雪場、組織人員、安排行程,劉昆這個“團長”操心的事一大堆。
雪季結束,“企鵝”們還是不“消停”。在俱樂部的論壇上,從2004年開始就詳細地記錄每年俱樂部的詳細活動。十年間,從登山、徒步到旅游、采摘,從小規模的聚餐到幾百人的大會,“企鵝”們從不會浪費每一個周末。
劉昆告訴記者,為了在滑雪之外尋找一個活動項目,也為了解決俱樂部成員不斷增長帶來的“負作用”,2008年,俱樂部在江北購買了一個5000多平方米的大院,“企鵝”們從此又當起了“農民”。
大院剛買來時,可謂“一窮二白”,“企鵝”們從自己家拿來吃的、用的、家具,一手一腳地把大院收拾得有了“過日子的樣”。從春種到秋收,“企鵝”們在這裡灑下了滴滴汗水,也留下了無數笑聲。
有組織有紀律,民間團體也有規矩
“自由度高、隨意性大”是民間戶外團體的共同特點,因此很多民間戶外團體往往是“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曾有“三年一小關,五年一大關”的說法。而企鵝滑雪俱樂部至今已存在二十年,這在民間戶外團體裡可以說是個奇跡。
“我們親眼見過很多戶外俱樂部成立幾年便無聲無息地消失了,而這麼多年過去了,企鵝滑雪俱樂部仍然存在,且充滿活力,這很了不起。”提起這個話題時劉昆也有些自豪。
很多“企鵝”在分析原因時都曾對記者說,這可能是因為企鵝滑雪俱樂部是一個“有組織、有紀律”的民間團體。
有組織,說的是俱樂部有“團長”、有會計、有一個全體會員選出的9人委員會作為俱樂部的執行機構;有紀律,說的是“企鵝”們有共同遵守的行為准則。1991年,哈爾濱企鵝滑雪俱樂部就有了雛形。直到1996年俱樂部起草出了會員章程,足足50多頁厚的章程內容包括:俱樂部的目的、宗旨、規章制度、會員守則、入會退會手續等等。
劉昆告訴記者:“企鵝滑雪俱樂部的會員有身居高位的官員,也有普通的醫生護士,有大學老師,也有做買賣的生意人,公開、平等是做所有事情的前提。舉個簡單的例子,俱樂部經常組織集體活動,時間觀念是必須強調的,俱樂部這麼多年來一直在遵循的原則就是,以大巴車上的時間為准,不管你是誰,時間一到立刻開車,絕不多等一秒。”
絕對的平等、嚴格的“規矩”,不但沒有“嚇跑”會員,反而增強了“企鵝”們的凝聚力。
影響力漂洋過海
論影響力,在黑龍江的滑雪圈裡提起“企鵝”,誰都會豎起大拇指。
每年4月,企鵝滑雪俱樂部都會召開年會,這個“習慣”劉昆已經堅持了多年。每年的年會幾十張桌子都會坐滿了從各地趕來的會員。與會員們休閑、輕松的打扮不同,每年會場裡都會出現幾桌西裝筆挺、表情嚴肅的“客人”。他們是來自外國政府的旅游推廣人員。早在2010年9月日本的新潟縣、長野縣就曾來中國開展日本滑雪推介會,首先找到的就是企鵝滑雪俱樂部。多年來,日本、加拿大、美國、韓國、伊朗、瑞士等國都曾多次派人來專門推介本國的滑雪旅游。外國政府機構主動向中國一家民間俱樂部推介本國旅游,這樣的場景並不多見。近些年,俱樂部已經有過百位會員受邀到這些國家考察滑雪。
每年的年會會場裡都掛滿各種戶外用品、雪具、雪場的廣告。劉昆說:“我們從不主動找他們拉贊助、談合作,但只要能給俱樂部帶來實惠,遵循滑雪的規律和市場的規律,很多事情都是水到渠成,每年都會有不少雪場、器材商、酒店、航空公司主動來找我們談合作。”
近幾年,“企鵝”們不斷“跨界”發展。自行車、滑翔傘……“企鵝們”不斷玩出新花樣。不久前,哈爾濱市總工會推廣帆船運動,特意從俱樂部選了12個人,以此為基礎成立了帆船隊,除了定期培訓外,每年還多次參加表演。
成員不斷增加、影響力不斷增強,如今劉昆更忙了。和滑雪有關的事,媒體、政府主管部門自然而然會想起劉昆。他提供的精准數字和意見、建議,已經影響到我省每一個滑雪愛好者。
趙洪軍打造媒體商界精英俱樂部
趙洪軍競聘華訊網黑龍江頻道總監時,網站的HR及高層領導問及他“競聘這個職位,你的優勢是什麼?”趙洪軍回答:“我建了一個500人的群,名字叫‘中國媒體商界精英俱樂部’,全國各行業的許多精英在我的群裡,這是除去我的專業優勢之外的人脈資源優勢。”領導接過趙洪軍的手機看了看群消息以及群成員,對他說了句,“嗯,挺牛的。”

一個周末的下午,趙洪軍把接受采訪地點約在哈爾濱市鴻翔路的一家咖啡館,頭戴棒球帽、身穿T恤衫、運動褲,外加腳上那雙徒步鞋,舒適隨性。他說這身行頭陪伴了他做一線記者采訪時的歲月。坐在記者對面,趙洪軍不時低頭看著手機,手指不停地在屏幕上滑動,間或抬頭看看記者,抱歉地說:“我在群裡發幾個帖子,互動一下。”
2015年11月,趙洪軍建群起名為“中國媒體商界精英俱樂部”,每天在群裡發帖的速度和群裡飆昇的人數成正比,商業案例帖、經濟分析帖或者心靈雞湯帖,看到能引起共鳴的帖子就轉發到群裡。而現在,趙洪軍在群裡的發帖率下降了很多,一周以兩三篇重量級的帖子刷刷自己的存在感。
進駐華迅網之前,趙洪軍每隔一段時間就更新自己的事業版圖。他的很多老朋友都有些跟不上他換工作的速度了,經常有人向他的老朋友們打聽起他,問“洪軍現在乾什麼呢”。這時,作為幾十年的老友也會因為這個問題很難回答而略顯尷尬。
許多認識趙洪軍的人都說他“腦子活泛,挺能折騰”。對此評判,趙洪軍嘿嘿一笑作答:“媒體人不就是能折騰嗎?”其實,這幾年趙洪軍雖然頻頻刷新事業版圖,但始終沒有離開媒體這條中軸線。只是在新媒體繁榮的當下,他不斷選擇新的平臺。
對於互聯網,趙洪軍熱愛又懷疑。他說,“熱愛它的原因很簡單:充滿了未知的新鮮感,你每天都可以發現新事物,似乎所有的東西都可以在互聯網上找到。懷疑的是,快速成文的快餐文化,保存價值究竟在哪兒?當然,也可以說學會從互聯網上尋找信息再快速整理是當代媒體人必備的技能之一。”
趙洪軍從來就不認同建微信群的狂熱者專屬於80後、90後的說法。他覺得,60後更善於進行資源的嫁接。對於為什麼要建微信群這樣的問題,他在心裡琢磨了很久,因為他知道,建一個群容易,但是要有始有終的經營得好、管理得好,有很大的困難。“一個群好比是一個大家庭,每個人的性格、脾氣、文化水平、趣味導向都各有不同。”
微信群是一個看不到邊際的社交公眾平臺,每個人都可以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看法,這對於活躍氣氛,增加趣味性,增加相互了解和幫助,都有很大的好處。作為一名群主,趙洪軍感覺責任重大。“我建群的目的,也就是想讓各式各樣的人物,嘗試在一個大家庭裡生活,從虛擬走到現實,並和諧相處。在群裡,你是一個完全自由的個體,你的發言可以熱情洋溢,也可以充滿幽默。”因為采訪的關系,記者被拽進群裡感受群氛圍,潛水的體驗是,如果個人解決不了的問題或者群友的問題很有代表性,趙洪軍就會拋出來大家一起探討。到目前,群友之間已經組織了關於新品上市如何營銷、商業地產轉型出路究竟在哪等幾個小主題的探討。
“想要構建一個自己的社群,一定要把握好一個度。無規矩不成方圓。”趙洪軍相信萬事皆如此。他說,“運營一個小小的微信群也是一個社群,如果不遵守群規,堅決踢出。”在建群初期,趙洪軍確實不留情面的踢出很多“不合格”成員,這些人中有相識多年的老友,有朋友的朋友,只因他們觸犯了規則的底線。“作為一個商業群,適當的發一些廣告宣傳自己是可以的,但不能刷屏。”因此,他嚴格規定了群內每天最多發送一則廣告,並在群公告中倡議:“珍惜平臺,給群友們安靜的空間。”然而就是這樣最低標准的群規還是有人無視,為了沈淀優質成員,趙洪軍選擇按規則辦事。
對於未來,趙洪軍希望自己的微信群能有一個好的發展,希望通過大家的力量能做些和公益有關的事情。
李德民“讓Jeep情懷化為身邊正能量”
印有Jeep品牌Logo和車輛圖案的白T恤、牛仔褲,飄逸的淺金色頭發,初見黑龍江Jeep俱樂部微信群的群主李德民,一身潮人打扮的他絲毫看不出來已經年近50歲。正是這樣一位外表時尚、言談質朴、自稱為“老狼”的人,創建並維護著擁有近500名Jeep全系車型車主的微信群,並以“愛無疆心無界”的宗旨,帶領所有群友將對Jeep這一車輛品牌的真摯情懷轉化為對身邊人、對全社會的無私關愛。

結緣Jeep癡心不改
2002年,從巴彥縣來到哈爾濱的李德民進入一家生產汽車電子配件的企業從事銷售工作。因為工作原因,幾年的時間裡,他跑遍了全國各地所有的汽車主機廠,對國內外所有汽車品牌的文化內涵有了更深的了解。“可能因為我自己本身就是比較‘野’,比較喜歡戶外運動和極限探險的人,所以覺得Jeep這個品牌的車無論是性能還是外形都非常契合我的審美和個人需要。”
李德民告訴記者,2009年他買了屬於自己的第一臺兩門Jeep牧馬人,2012年又給妻子買了Jeep指南者。2013年,因為與車友去沙漠穿越時,發現四門Jeep牧馬人的越野性能更為出色,所以回到家就買了第三輛Jeep汽車。從有車開始,他的生活就從未離開過Jeep。
也是在這一年,在李德民和幾個車友的精心籌備下,以“活徹底,超越極限!玩精彩,領略人生!”為口號的黑龍江Jeep俱樂部誕生了。“我們創立俱樂部,就是為了給這群熱愛越野、喜愛極限運動、有著Jeep情結的龍江車主一個溝通交流、互幫互助、向社會傳遞愛心和正能量的平臺。就是要以Jeep車為載體,以家庭為單位,創造一個和諧、健康、友愛、向上的車友團
隊。”回顧創立俱樂部的初衷,李德民仍是心潮澎湃。
以德服人熱心公益
2014年,隨著微信的興起,黑龍江Jeep俱樂部微信群也應運而生,李德民順理成章成了這個百人大群的群主,在群裡,他以“老狼”自稱,群友們也親切地稱他為“狼哥”。除了最初的俱樂部成員,後加入群裡的新車主越來越多,大家彼此之間也不熟悉。加上微信群成員與群的關系本身就很松散,也很自由,想在這樣的組織中獲得威望,讓大家心甘情願參與群活動,服從群管理並不容易。為了能讓這個群更加活躍、更有凝聚力,作為群主的李德民堅持“以德服人”,付出許多努力。
“我入群時間並不長,狼哥卻找我聊過好幾次。每次都告訴我有什麼困難就跟他說,他會盡力幫忙。一次家裡小孩生了急病,全家人都慌了手腳。狼哥知道後立刻幫我找了一位當兒科大夫的群友,素不相識卻幫了不少忙。正當我感動得不知說什麼好時,這位群友卻說,只要是狼哥介紹來的人就是兄弟,肯定錯不了。”群友付昊楠告訴記者,正是因為李德民的熱心、仗義,群友們誰家有事他都能幫就幫,纔會在群裡有如此威望。
除了幫助群友們排懮解難,李德民還不斷組織群友參與社會愛心公益活動,把每個人的正能量帶到社會大家庭中。從愛心送考到雨雪天車輛救援,從慰問貧困家庭到為病重患兒籌集善款,每次群裡發出號召,群友們總是一呼百應。
狼行天下追夢遠行
短短三年多的時間,在李德民和其他幾位創始人的努力下,俱樂部已發展成為擁有近500名Jeep全系車型車主的穩定團隊。與其它聚會場所多在市區的車友會相比,Jeep俱樂部的群活動范圍可謂跨越千裡、驚險刺激。
“Jeep品牌的血液裡就充滿了挑戰與超越的基因,我們創立這個俱樂部,就是想打造出一個勇敢、智慧,對任何新鮮事物都充滿熱情,敢於考驗自我超越極限,又像狼一樣團結一致、勇往直前的團隊。”李德民告訴記者,從羽毛球、騎馬,到沙漠穿越、冰原探險,Jeep的群聚會總是能玩出水平、玩出格調。去年6月,十幾名群友從哈爾濱一路自駕前往西藏;今年2月,近四十名群友冒著低溫體驗了一次驚險刺激的冰上滑雪。從河塘、沙漠、山崗到荒原、沼澤、江上冰面,在一次次以車會友的歡聚中,群友們的駕駛技能和越野技巧也在不斷提高。
隨著技能和經驗的不斷積累,國內重大的專業越野賽事中也開始出現Jeep俱樂部成員的身影。2016年兩極冰上越野賽事中,第一次參賽的李德民和群友金真道就分別取得了專業組第六名和第八名的好成績。除了在賽場上自由馳騁,現場救援也成為了俱樂部的金字招牌。8月5日,2016黑龍江越野巡回賽在大慶正式拉開帷幕,作為官方唯一簽約的現場救援支持,李德民帶領Jeep俱樂部的群友承擔起了大賽大慶站、牡丹江站、鳳凰山站及哈爾濱站全部四站的車輛救援工作。
在李德民的帶領下,黑龍江Jeep俱樂部正日益成為一個青春、快樂、勇敢、有正能量的車友團隊。微信群裡這些心懷熱血、熱愛生活的勇士們,正在不斷超越極限、追夢遠行!
姜飛尋根問祖興家族文化
“十幾年來,我不改初心,為的就是好好研究姜氏歷史、加強宗親交流、講好家族故事。”日前,記者在大慶見到了姜飛。初次見面,姜飛沈穩,語氣和緩,娓娓道來姜姓宗親的過去與未來。

姜飛告訴記者,去年1月,黑龍江姜姓宗親聯誼會微信群正式建立。“這十多年來,和宗親們的溝通都靠QQ群,建立微信群以後,加群的人數與日俱增,現在僅黑龍江省的宗親會員就有了300多人。”姜飛高興地說。
尋根續譜研究家族史
49歲的姜飛是大慶石化公司熱電廠的職工。近20年間,他一直在研究和整理本族家譜。姜飛說,59年前,自己的爺爺和父輩們被迫離開家鄉山東省即墨市店集鎮孫瓦村,來到大慶市,那一年,姜飛的父親姜積林剛滿18歲。“別離故土,每當思鄉情切時,家人們都會到那張長約1.2米、寬約半米的掛譜旁站一會兒,這樣就可以緩解思鄉之情。”這是兒時留給姜飛最深的記憶。
1973年,年過六旬的爺爺姜福海身體狀況堪懮,思念故土心切,便帶著家譜回山東老宅居住。“回鄉後,爺爺就把記載姜氏12代族人的家譜燒毀了,我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但聽父親說是迫於無奈。”姜飛說,家譜沒了,父親變得異常沮喪,尤其是每到年節時沒有東西祭拜,十分難過。
1999年,父親姜積林退休後,也決定回山東老家即墨市店集鎮孫瓦村居住。“自從爺爺去世後,老宅已經二十餘年沒人住了,為了能讓父親舒服地居住,我決定翻修老宅。在修房梁時,我突然發現上面有個盒子,難道這是祖輩留給我的東西?”站在梯子上,姜飛打開盒子,裡面竟是一份手抄本的家譜。
因為是手抄版本,家譜的紙張已經泛黃,左下角也有破損,但上面清楚記載著從始祖姜佰達起的12代族人,還注明始祖姜佰達生於元朝末年,這與父親的講述一致,可以確定這就是1973年燒毀掛譜的手抄版本。失而復得的喜悅讓姜飛熱淚盈眶,馬上將這個消息與父親分享,父子抱著家譜喜極而泣。
三次尋根補齊姜姓宗親
姜飛告訴記者說,家人在仔細閱讀掛譜後發現,背面標注的抄寫人是太爺爺姜春華。“原來太爺爺擔心以後家譜被毀,提前做了備份。在感謝先人的同時,父親也決定補全家譜,並尋找其他族人。”姜飛激動地說。
後經查找,姜飛的始祖姜佰達出生於元末,去世後他的兒子姜福敬和家人在明洪武年間搬到萊陽市羊郡鎮西朱皋村,明末又有一部分族人搬遷到即墨市店集鎮孫瓦村。為了補齊家譜,2000年,姜飛請假陪父親踏上了第一次尋根之旅,在當地姜氏宗親會的幫助下,細細梳理出了從萊陽市搬到即墨市的情況,整理出較完整的第一份資料。
2003年,姜飛和父親第二次踏上尋根之旅,來到了萊陽市羊郡鎮西朱皋村。“那裡是我們始祖姜佰達居住的地方,有500多戶宗親,村裡人提供了很多重要信息。2011年5月份,姜飛帶著歷經11年編寫的譜書初稿,第三次開始尋根之路。2011年12月,姜飛終於補全了記有山東萊陽姜佰達支系18代族人的家譜,並完成了本族的譜書,這裡面包含了姜佰達支系1000餘宗親。按照姜氏規矩,家譜必須死後纔能入譜,而譜書則出生就能添加。
“在11年尋根之旅中,我也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人。2012年,我們成立了黑龍江姜姓宗親聯誼會,之後並入世界姜姓宗親聯誼總會。”姜飛說,“此時我有了更大的理想,希望聯合各地姜氏宗親會,編纂出世界姜氏大通譜。讓更多的族人找到家、知曉家族史。”
團結族人組建聯誼會
2015年1月,成立微信群之後,姜飛感到肩上的責任很重。“作為一個群主,必須傳播正能量,追尋真善美。”群內的每一位宗親都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在為人、在做事。群內宗親團結、和諧,這讓姜飛感到很欣慰。
微信群剛建立不久,關東姜姓宗親聯誼會在吉林長春召開,姜飛把開會的通知發出後,群內有近百人參加了宗親聯誼,群內有兩位宗親分別在聯誼會上找到了本族近支。“看到他們找到近支親屬,我是最高興的,可以說,那是完成了上輩先祖未竟的聯系事業。”
這幾年,姜飛帶領群內宗親先後到山東淄博參加了世界第十三屆齊文化節,還在去年到河南鄭州參加了世界姜姓宗親總會成立大會。那次大會對姜飛來說,非常震撼。“韓國的姜姓代表團,臺灣的姜姓代表團都一千多人,場面壯觀,氛圍熱烈,這時我纔感覺到姓姜真是自豪啊!”去年12月,黑龍江姜姓宗親聯誼會在肇東召開,姜飛再次被推舉為執行會長。黑龍江省內二百多姜姓後人參加了聯誼。
“今年5月,我組織了一次為貧困學生捐助活動,群內宗親非常積極,僅捐的衣物就達兩輛面包車。”說起這次群內活動,姜飛很是激動。當時姜飛及宗親會的會長帶領一些宗親來到肇東市東發鄉進行捐助時,當場有一位家裡非常貧困的老大娘跪在地上表示感謝。“現在我們與他們建立了聯系,對他們積極地進行關注和捐助,幫助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難題。這樣的慈善活動還要繼續舉辦。”姜飛說。
“我們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支系,不知道自己的祖籍,這都是歷史各個時期造成的,我們宗親會微信群就是要尋根問祖,續寫我們的族譜,讓後來人知道我們的根。”為此,姜飛經常利用休息時間在群內講姜姓家史、姜姓來源、姜姓名人。“每一次講解,都讓我們熱血沸騰,太解渴了。”宗親姜海龍告訴記者。
前不久,由吉林省社科院、關東姜姓宗親聯誼會共同成立的民間團體——關東歷史文化研究會,姜飛被推選為理事。“很榮幸,全國姜姓人口460萬人,黑吉遼等地就達100萬人,佔國內姜姓人口的五分之一,我們身上流淌著共同祖先的血液,所以要把姜姓的遷移史研究好、發揚好。”姜飛滿懷信心地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