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龍江大小事
搜 索
[編輯推薦]迎來末伏送走秋老虎 小編教你這個天兒咋養生最有益
2016-08-15 15:20:00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8月15日訊 16日正式迎來了今年的“末伏”節氣,大家一看到末伏是不是心中都在竊喜“大熱天終於結束”,但是先別高興的太早,待小編詳細“科普”一下末伏的知識後再高興不遲!

  末伏仍在三伏天,那麼到底末伏還熱嗎?末伏如何養生?下面小編為您介紹。

  【“末伏”面面觀】

  末伏是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是三伏天中的最後一伏,俗稱秋老虎。末伏天後天氣漸漸涼爽,早晚比較涼快,中午還是比較熱,每個地區會有所不同。

  氣象上對於秋老虎並沒有特別嚴格的界定,秋老虎是我國民間對立秋之後重新出現短期炎熱天氣的俗稱,這裡的關鍵含義是天氣變涼後再次出現短期的炎熱天氣,秋老虎一般最高氣溫在33℃以上,並且持續幾天。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三個連續時段。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始日,第四個庚日為中伏始日,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始日。今年三伏天的時間為:初伏7月13日、中伏7月23日、末伏8月12日、8月22日出伏,今年三伏天共計40天。

  據了解,一般立秋過後天氣開始轉涼,但實際上立秋並不等於入秋。按照氣象學上的規定,連續5天滑動平均氣溫低於22℃算為入秋。

  秋來最早的黑龍江和新疆北部地區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一般年份裡,首都北京9月初開始秋風送爽,秦淮一帶秋天從9月中旬開始,10月初秋風吹至浙江麗水、江西南昌、湖南衡陽一線,11月上中旬秋的信息纔到達雷州半島,而當秋的腳步到達“天涯海角”的海南崖縣時已快到新年元旦了。


  【末伏注意點啥】

  上午10時後到下午4時前,是“三伏天”裡最熱時段。特別是烈日當空期間,應盡量避免外出勞作、游玩,老弱病者、嬰幼兒及孕婦更應如此。外出最好戴上遮陽帽,或帶上一把遮陽傘。

  由於暑熱最易傷心,熱擾心神,人常表現出心煩不寧,坐臥不安,思緒雜亂。此時,除仍需加強防暑降溫之外,應有意識避開這種不良情緒的乾擾,做到遇事不煩,處事不躁,精神愉快,心情舒暢。

  要合理安排個人起居,做到作息守時,生活規律,保證適當的睡眠和休息,避免過度疲勞,提高機體對高溫的耐受能力和對“秋老虎”的抵御能力。此時人體消化功能較差,不宜大量攝入各種肉食以補充夏日的消耗,另外“秋瓜壞肚”,對西瓜等宜少食,以免損傷脾胃。


  立秋過後,天氣依舊悶熱難耐,這種前提下,可以選擇空調、電扇、鋪涼席等方式適當解暑降溫,但一定要把握好度!夏季空調病的一些防范措施仍需注意,切忌盲目貪涼,空調可設定在25℃至26℃為宜,更不可對著直吹,也不要頻繁一進一出空調房,減少在電腦前的工作時間。老人、兒童等免疫力較差人群和長期伏案工作的白領人士尤應注意。

  【末伏如何養生】

  末伏清補,以健脾利濕為主。健脾益氣,可以適量多吃祛濕熱、健脾和胃的食物。如茯苓,以促進脾胃功能恢復;芡實、山藥、小米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扁豆、豇豆、紅小豆等豆類,也有健脾益氣的功效。要特別注意的是,吃扁豆時一定要煮熟煮透,直到顏色不再翠綠為止,否則會引起食物中毒。


 

  中醫講“濕氣通於脾”,所以健脾也是末伏養生的重要環節。末伏時節養護脾胃,可按摩豐隆、足三裡、脾俞三個穴位,每天各按100次,能夠化濕、健脾和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

  適量戶外運動可振奮陽氣,促脾氣運化,改善胃口。需要注意的是,進入戶外運動以微汗為宜,切不可大汗淋漓。如此,纔符合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處於夏秋更替時間段,還要注意提前預防咽炎、支氣管炎等呼吸道疾病的復發。同時,在飲食方面要注意多吃滋陰潤燥的食物,如銀耳、梨、芝麻、藕、烏雞、豬肺、豆漿、蜂蜜、龜肉、芝麻、核桃、蜂蜜、甘蔗等,以起到滋陰潤肺和養血的效果。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王艷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