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網媒聚焦大成福:走出適度規模經營的現實路徑 產品遠銷國外
2016-08-16 00:21:57 來源:東北網  作者:侯巍 陳顯春 王忠岩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8月15日訊(記者侯巍 陳顯春 王忠岩)由從原來負債20多萬元的空殼村,變成集體積累500萬元、人均純收入1.91萬元的綏化市北林區先進單位、全市重點村和省級美麗鄉村試點村。2015年,大成福實現效益1000多萬元,社員人均純收入1.91萬元。5年時間裡,大成福何以聲名遠播?

  8月15日,來自全國網絡媒體的記者聚焦大成福合作社生產基地,看到以復合社為方向的適度規模經營的現實路徑,讓農民在產業鏈、價值鏈上都能獲得應有的收益。

  綏化市北林區大成福農工商貿易公司(以下簡稱大成福)是2011年由北林區永安滿族鎮永興村黨總支組建的大成福農工商貿易公司,與村裡的水稻農民專業合作社、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煙葉生產合作社和永安現代農機合作社、米業加工廠“四社一廠”復合成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

  把農產品資源吃乾榨淨

  2008年,永興村在北林區成立了第一家大成福水稻農民專業合作社,之後,又以大成福命名,先後成立了烤煙、瓜菜、農機等合作社。

  發展至今,這些合作社不僅流轉了本村的絕大多數土地,還把觸角延伸到附近的11個村和一個農場,共擁有種植基地3處,輻射面積5.5萬畝,是本村耕地面積1.72萬畝的三倍之多,大成福農機合作社去年還為北安龍鎮代耕土地4萬多畝。

  為了把有限的農產品資源“吃乾榨淨” ,在四個專業合作社成立不久,2009年,永興村籌建了大成福制米廠、醬油廠、醬菜廠、酸菜廠、豆包廠等村辦、民辦企業。

  村黨總支組建的大成福農工商貿易公司,則成為“四社一廠”乃至小型民辦加工企業的“小航母”。“農民+產業合作組織、村集體合資入股龍頭企業”的復合型發展模式成為農民增收新模式。2015年,“大成福”牌大米獲得國家認證的綠色無公害有機產品標志。

  為了保證銷得好,去年大成福還闢建了一處小型工業園區,目前已入駐3家招商引資和村辦企業。其中,由村裡投資500萬元的冷鏈物流公司,設有冷庫和加工車間,專門負責蔬菜專業種植合作社生產的蔬菜冷儲、加工和運輸;由中航國際公司與黑龍江大地公司聯合投資興辦的水稻倉儲加工項目,目前僅基礎設施已投資1.2億元;村裡投資2000萬元的稻草板生產項目,每年可“吞下”2萬畝的稻草,農民賣稻草每畝可增收150元。

  銷得好倒逼種得好

  目前,大成福的產品已在廈門、福州、哈爾濱、大慶等地設立了直銷窗口,主要銷售合作社和各企業生產的農副產品及本地知名品牌,產品涵蓋糧食、蔬菜、瓜果、菌類食品和東北地區各類農特產品等5大類20多個品系,實現了一二三產融合。

  市場經濟大潮的衝刷和洗禮,讓“大成福”感受到了產品品質的重要性,成為他們“銷得好”倒逼“種得好”的源泉。

  今年,“大成福”重點投資武裝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發展優質稻米生產,並實行全程監控管理。

  在種植結構調整中,今年,大成福將4000畝玉米地調整為優質大豆種植,並與社員商定了標准種植收購價格,既保證了大豆制品廠產品的質量,又為合作社社員增收。

  減玉米、增蔬菜。在很多人為大減、大增的前程擔懮時,大成福及時為蔬菜種植增長上了“保險”。今年,“大成福”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共種植棚室蔬菜1500畝、溫室大棚3400棟,裸地蔬菜2500畝。年初,公司就與滿洲裡“貝加爾公司”簽訂了種植圓蔥的訂單,產品出口俄羅斯。

責任編輯:彭佳麗

【專題】寒地黑土 綠色綏化——全國網媒聚焦綏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