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17日訊(記者 侯巍 陳顯春)海倫年糧食總產量在40億斤以上,享有“中國優質大豆之鄉”、“中國高淀粉玉米之鄉”、“中國菇娘之鄉”等眾多美譽。17日,九三集團“寒地黑土•綠色綏化”重點網絡媒體聚焦綏化大型采訪活動走進海倫市,走產業化生產經營模式,充分發揮自身資源優勢,全力打造營養食品基地。
矮高梁。
富硒大豆吸引了記者的目光。
萬畝雜糧的有機肥。
芸豆。
一望無際的高梁地是釀酒的好材烤料、綠油油的芸豆,結滿了夾,有機紅谷子谷穗被紮成捆,17日,聚焦綏化大型采訪團一走進前進鄉雙泉村萬畝富硒有機雜糧基地內,就被各種農作物吸引住了,紛紛詢問。海倫是全國聞名的商品糧、林、畜產品基地、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准化生產基地、全國農業現代化綜合科學實驗基地和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縣。海倫充分利用自身天然富硒優勢,在前進鄉打造萬畝富硒有機雜糧基地面積10000畝,推出有機種植、質量追溯、復合經營、品牌營銷四項舉措,采取“企業+合作社+基地”的產業化生產經營模式,推進了雜糧的產量與效益,預計,富硒有機雜糧產量可達2400噸,可創效益450餘萬元。
據介紹,萬畝有機雜糧基地采取整村流轉土地,采取社社聯合、社企聯合、社院聯合、社銀聯合、社險聯合的復合經營模式,生產富硒有機紅谷子、黑糜子、黑小豆、紅小豆、白芸豆、矮高粱等6個品種。
前進鄉鄉長楊玉慧指著已經打好的地基向記者們介紹說,雜糧基地正在逐步打造互聯網+農業智能可追溯體系建設,預計年內完成,實現“生產有記錄、信息可查詢、流向可追溯”,為產品營銷奠定基礎。
在雜糧基地,前進鄉鄉長楊慧玉向記者們介紹,為了保證這富硒有機食品品質,該基地嚴把地塊選擇關,主要是選擇土壤硒含量較高的富硒核心區和上茬不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的地塊;並嚴把施肥關,利用天然草炭附加牛糞、玉米秸稈,適量補氮,添加微生物菌劑,制造有機肥。在地頭,楊慧玉指著兩堆黑土說,這是有機肥,是為2017年土地增肥所用。而在旁邊的地塊,收獲毛蔥後重新種植的白菜生機勃勃。
海倫市通過富硒有機雜糧基地建設,帶動全市雜糧生產和富硒產業發展,逐步探索出集“土地流轉、規模經營、生物資源利用、富硒有機健康食品開發、產加銷一體化”的現代高效農業發展模式。
據了解,海淪市綜合硒土資源數據、產業結構布局、作物種植區劃等因素,在去年建設富硒產業基地50萬畝的基礎上,今年加大了基地擴張力度,規模達到100萬畝,其中水稻50萬畝、大豆30萬畝、玉米10萬畝、雜糧5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