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18日訊(記者 侯巍 陳顯春)近年,黑龍江原野食品有限公司以原料基地、產品加工、青貯飼料、肉牛養殖、有機肥料五大環節相互借力,打造富硒有機循環農業,形成農業產業化全產業鏈,節能減排增收,實現社會效益、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三贏。
原野公司下轄的海倫市新北香粘玉米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合豐家庭農場牽頭,建立了具有高效有機、富硒和非轉基因地理標識的種植基地,甜糯玉米種植面積達5000畝,采用有機肥,每年放置兩次赤眼蜂進行生物防蟲,玉米收獲至公司加工,年可生產速凍玉米2000萬穗;建立了標准化養牛場,由養牛農民專業合作社牽頭,組建肉牛養殖聯合體,扶持160多戶農戶養牛。農戶帶牛入社、社裡務工,牛在社裡統一經營喂養,增值部分合作社和農民按比例分成,農戶平均年收入2萬多元。現已入欄肉牛500多頭,計劃年出欄有機肉牛2,000多頭。種植基地產出玉米後遺留大量的乾、濕秸稈資源,原野公司利用這一優勢,建設飼料加工廠,為養牛場和其他散養戶提供飼料,將玉米秸杆進行清理切割、裝填入窖、添加纖維素?及發酵劑等加工處理,經過發酵,過去被浪費的秸稈成為青儲飼料,秸稈在青儲過程中產生大量乳酸,故氣味芳香,柔軟多汁,適口性好,很受家畜喜愛,此外,由於富含乳酸菌等,消化率高,營養豐富也使肉牛的肉質更健壯鮮美,據了解2015年生產青貯飼料達3萬噸;肉牛養殖產生的大量糞便經自然發酵後進入肥料廠加工變成有機肥料,返回種植基地培肥地力。依托黑龍江省達豐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技術,以牛場糞便為主要原料生產有機肥,日處理糞便300噸,年生產肥量6萬噸;最後將生產出的有機肥還田,真正實現“種植基地-食品加工-秸稈飼料廠-養殖場-肥料加工廠-種植基地”產業鏈閉合的生產模式。在此模式下,資源得到整合,大量的秸稈實現加工昇值,使之變廢為寶。環境得到淨化,各產業的產品和副產品,成為相應企業的生產原料。成本得到壓縮,采購原料和銷售產品合二為一,免去了中間環節。提高了收入。還可帶動附近農戶打零工,平均每人每年可賺4萬元。
據悉,原野公司現在已由單一粘玉米加工拓展到油豆角、茄子、老黃瓜種等多種蔬菜加工,年加工量1,500多噸,臨時用工增加200多人,計件工資每天200元左右,現在正在拓展大豆加工鏈條,計劃生產豆油、豆腐、腐竹、豆皮等豆制品。